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人类学应用 >

自我的他性变迁:基诺族食人者传说的人类学解读(5)


    三、“特缺”传说逐渐消失的意义分析
    在基诺族村寨尚未通电,晚上还点火把的年代,晚饭之后,老人们经常会在火塘边娓娓讲述“特缺”的故事,孩子们在害怕的同时,又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总是专心把故事听完。因此,至今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多少都知道一点“特缺”的传说,而更年青的人们则很少有人知道“特缺”的故事了。可以说,“特缺”传说正在慢慢淡出基诺族的记忆。那么,“特缺”传说在基诺族社会为什么会逐渐淡化,趋于消失呢?仔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当代基诺族社会,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关系正在改变。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不再完全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在传统社会,基诺族与自然互动过程中,生态的压力不是其匮乏,而是自然界强大的异己性,“生态压力其实际的、被设想的可能性越大,那里的社会就严重地依赖于集体行为,尤其依赖于仪式”[31]。“特缺”传说的流传,即是基诺族传统仪式社会的一个缩影。随着学校教育普及之后,基诺族对自然的认知更多的是采取现代科学知识的方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们越来越相信人利用自然的能力,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献祭,被当作“迷信”来看待。显然,“特缺”传说对基诺族认知自然方面发挥的作用已经消退。
    第二,在基诺族社会秩序的维护方面,在传统社会,基诺族更多的是氏族、村寨的认同,更高层面的归属感是缺失的或不明确的,因此既有的村寨社会秩序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是稳定的;但是同时也是脆弱的,些许的超越氏族、村寨的因素的介入,都可能会打破既有的社会秩序,而人们又不能很好解释这些因素时,此时,把这些打破平静的外来因素归结为类似“特缺”之类象征异己的力量,进而建立禁忌、制定预防措施,从而可以引导人们重新回到并维系现有的秩序。传说的不断讲述,其实就是这种引导的体现。但是随着村寨被直接纳入到一个更为庞大的管理体系之后,村寨的正常运转和村寨秩序的维系,往往需要依靠更高一级的行政力量来推动,而对此人们都是明确可知的,故而“特缺”传说对于社会秩序维持的功能也消失了。
    第三,在基诺族与周边民族关系层面,古代的民族融合早已完成,无论其在体质和文化方面留下印记与否;而现在的民族融合正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出来。在现代社会,一方面彼此生活居住的空间是界限分明的,并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另一方面,民族间的交往早已全方位展开,民族间相互通婚的例子越来越多,传统社会中的族群竞争关系已经让位于彼此相互合作的关系。“特缺”传说所指向的他者于族群方面而言,也已丧失效用。
    总之,在传统社会,“特缺”传说流传的目的是建立禁忌,标示异己的恶,进而维持社会秩序,保持人世间的稳定。然而,在当今社会,“特缺”传说所呈现的食人者对基诺族的威胁:使人口减少;抢吃猎物,使食物减少;使人生病等,已经不再是基诺族社会中的核心问题,并且对上述威胁人们也已经形成了新的解释系统。“特缺”传说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流传的环境。但是,对“特缺”传说逐渐消失原因的分析,却揭示了基诺族所面对的自然、社会及自我,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的事实。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基诺族文化做出更加深刻的阐释。
    ①在田野调查时,就“特缺”一词向基诺族长老询问,长老们认为把基诺语中的食人者记录为“特缺”,发音不太准确,应该记为“特戳”。但是,由于“特缺”已经被广泛使用,故在本文中,仍采用“特缺”的表述。而涉及到的引文则采用原作者的表述。
    ②杜玉亭:《从“特缺”传说谈食人之风》,载《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
    ③段鼎周:《“特缺”传说为食人之风新史料质疑》,载《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④杜玉亭:《基诺族文学简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177页。
    ⑤刘怡、陈平编:《基诺族民间文学集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0页。
    ⑥杜玉亭:《基诺族文学简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页。
    ⑦陈平编:《基诺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⑧[法]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神话与意义》,杨德睿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9页。
    ⑨刘怡、白忠明主编:《基诺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⑩[英]马凌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