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英 阿地力·艾尼:新疆历史研究评述(1998—2018年)(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4:11:28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许建英 阿地力·艾 参加讨论
四、思考与展望 回顾20年来新疆历史研究,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疆历史研究人才培养成绩突出,成立和参与的研究机构持续增加,研究成果大幅增多,影响力逐步扩展,呈现出快速发展和走向繁荣之势,令人欣慰和振奋。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疆历史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回顾历史不能不令人深思。 新疆历史研究领域也存在着激烈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历史研究向来不平静,民国时期就有老牌分裂分子穆罕穆德·伊敏撰写的所谓《东突厥斯坦历史》,鼓吹“泛突厥主义”思想,杜撰维吾尔族历史;麦斯武德、艾沙更是长期在内地以及新疆经办杂志和出版社,传播“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即“双泛”主义)思想。20世纪80年代后期,吐尔贡·阿勒马斯撰写的《维吾尔人》(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9年版)、《匈奴简史》(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1986年版)和《维吾尔古代文学史》(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1987年版),鼓吹民族分裂主义,煽动民族仇恨。这些以“双泛”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分裂思想为核心的历史研究,对新疆历史文化领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其恶劣影响在新疆教育和文化等领域始终未曾断绝。最近20年来新疆历史文化领域就有不少问题,存在着一股鼓吹民族分裂主义的暗流,煽动民族仇恨、灌输错误的认同思想。这些问题与相当长时间内新疆历史研究混乱密切相关。痛定思痛,最近两年多来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正在进行深入的治理,对过去40年做全面梳理,旨在解决上述诸多问题,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2018年,中央形成《关于新疆若干历史问题座谈会纪要》,这既是对过去新疆历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总结,也是新时期新疆历史研究的指导原则。新疆历史研究受到国家如此高度重视,可见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就未来新疆历史研究而言,以下几方面应该重视:一是要立足中国大一统历史观的建构。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凝聚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历史观为视角,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认识新疆历史和历史研究,开展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社会主义道路教育。要持之以恒地从中国国家史观高度梳理新疆历史,解决新疆历史认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好历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开展好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二是要高度重视新时期新疆历史研究的新背景、新要求。新时期国家发展出现重大变化,其中“一带一路”倡议对新疆提出了新的历史定位,新疆核心区的确立和建设为新疆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在此背景下新疆历史研究要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提出新要求。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新疆在古代丝绸之路建设和东西方交流中的历史作用,探讨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要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扬丝绸之路精神,做好历史性的大交流与融合。因此,要系统研究新疆与周边国家关系史,以史为鉴,借古鉴今,更好地促进新疆核心区的建设。三是注重新疆历史研究新资料的收集、挖掘和整理。大量中国清代及民国时期历史档案文献、新疆考古资料、近代外国涉疆档案以及少数民族文献,都应该得到充分重视,都需要逐步梳理、整理,有些还需要翻译出来。这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新疆历史意义重大,对深化新疆历史研究意义重大。例如察合台文文献整理与翻译、三区革命资料整理与翻译,近代周边国家涉疆历史档案文献的整理与翻译,近代西方国家涉疆档案的收集整理与翻译,都应陆续展开。四是要加强新疆历史研究话语权体系的建构,充分确立新疆历史研究的话语权。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建立的现代学科体系的优势,在其向亚洲扩张中无视当地国家既有的话语体系,将当地纳入其自己学科体系中,形成了对当地影响深远的话语权。新疆历史研究中也面临着西方近代所建构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权问题,因此如何正视历史形成的问题,充分系统吸收国内外新疆历史研究的成果,在新的历史大变革中,以我为主探索建立中国新疆历史研究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许建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阿地力·艾尼,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字有改动,引用请参照原文) [1]苗普生:《为正确阐明新疆历史而努力——40年来新疆地方史研究回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3期;厉声《新疆近代史研究回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3期;厉声、贾建飞《60年来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3期。 [2]该书为合著,作者分别为马大正、厉声、苗普生、马品彦、李大龙、阿拉腾奥其尔,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原系《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4]原系《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5]原系《昌吉师专学报》。 [6]《西与研究》2003年第3期。 [7]《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 [8]《吐鲁番学研究》2005年第1期。 [9]《兰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10]《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 [11]《西域研究》1998年第4期。 [12]《西域研究》2004年第3期。 [13]《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4]《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 [15]《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