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城 杨进步 肖艳芝 杨文芳:做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 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文化——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为例(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07 中国社会科学网 曹正城 杨进步 肖 参加讨论
二、着力打造本地民族建筑特色文化 建筑是可触摸的历史,也可唤醒历史的记忆。苗族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苗族人民在艰苦的山地条件下独具特色的创造,属于穿斗式干阑建筑,这种结构形式在南方被普遍采用。城步苗族建筑最大的特色也是木制结构吊脚楼,基本样式与湘、桂、黔周边苗族建筑相同,都是在山坡上开辟梯形平地,每座木屋一半立在平地上,一半架空在山坡上。这样的建筑,十分适应湘桂黔山区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人们居住在这样的木楼,冬暖夏凉,同时也有储存粮食、置放农具、喂养畜禽的空间,既舒适又实用。城步的吊脚楼与贵州、广西苗族地区建筑略有不同,在主楼四排三间的两端还建造有二座横楼,形成“一正两横”形式,吊脚翘檐,悬空栏杆阁楼,别有一番风景特色。走过广西和贵州苗寨的游客,来到城步看吊脚楼,都认为城步吊脚楼一正两横,有“阁楼依栏对歌,高檐翘角挂月”之感。 但是农村中年青一代在外打工创业,见识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也习惯于砖楼洋房的舒适,认为吊脚木楼式样古板陈旧,没有现代式砖房漂亮大方,吊脚楼与现代式电器家具和生活设施不配套,空间显得拥挤,同时吊脚楼是木结构,容易产生火灾,没有砖房安全。基于这些理念,很多中青年人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拆除吊脚楼,在平地上修筑起砖结构的小洋楼。因而一些村寨既有古色古香的吊脚楼,也有千奇百怪的洋楼夹杂其间,不洋不土,本来很有民族特色的村寨变得不伦不类而大煞风景。很多前来观光的游客就提出:“城步的山美水美,就是有些山寨房屋建筑失去了民族特色。”城步县委、县政府看到乡村旅游的短板,近年来致力于民族特色乡村建设,采取措施在丹口镇桃林村、边溪村和长安营镇大寨村、长坪村等地激励村民建吊脚楼;还在大寨村建成第一座富有苗侗民族特色的鼓搂,在县城建设了民族文化体育中心、民族文化大道,民族文化南湖公园,优美古典的民族特色建筑,给乡村旅游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很多游客不愿去县城住宾馆,而特意来体验住在吊脚楼,他们说:“来苗乡旅游,住吊脚楼才有味,做了一回苗家客,好像做了一回活神仙啰。”城步还有多处苗侗风雨桥,也是乡村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着力打造本地民族服饰特色文化 民族服饰即穿在身上的衣,系在头上的饰。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苗族服饰铭载着本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缩影,可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动态的活化石”。 城步苗族服饰与广西瑶族、贵州苗族服饰基本相同。有青衣苗与花衣苗两个种类,城步苗族东南为青衣苗居多,西北以花衣苗居多。青衣苗服饰一年四季多为青蓝色粗布,男女均扎布包头,袖口领口有花边;女式有银饰项圈,有银饰围裙。男式有腰带和绑腿带,脚穿草鞋。花衣苗服饰色彩较多,春冬季节为青色粗布,夏秋有白色、灰色、蓝色粗布,衣领衣袖、裤脚边花边装饰较多且艳丽。男式包头带、腰带均有花边,袖口与裤脚口宽大,不扎绑腿带;女式少戴包头巾,节日喜庆戴银头饰,脖颈戴银项圈,服饰多用红色、绿色、白色粗织布,花边鲜艳;尤其是少女的红色围裙,又称抱肚,中央是丝线绣扎的“荷花鲤鱼”“丹凤朝阳”或“鸳鸯戏水”图案,周围是花边;结婚后的花苗少妇围裙改用绿色布作衣,图案略有不同,有“荷花莲子”“双喜鹊、双凤”等。女花苗的裤腿尤其宽大,宽幅达三尺以上。 在大跃进、人民公社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民族服饰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男女老少都以“解放装”为荣,民族服饰曾一度消失。改革开放后,民族文化逐渐兴起,虽然平时很少见往来行人穿着苗族服饰,但是每逢节日喜庆,尤其是城步“六月六山歌节”,青年男女都喜欢穿上苗族服饰和银饰装束,载歌载舞。近年来,慕名到城步旅游的人,对城步苗乡人们很少穿着苗族服饰甚表遗憾,他们说:“这里的风景美、空气好,就是感觉苗族地区少苗族人”。而到广西龙胜、三江瑶寨与贵州雷山苗寨,民族服饰已成为家常便饭。民族服饰文化走进生活、走进旅游,是我们当前亟待引起重视的问题。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穿戴本民族服饰,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我认同感,增强民族服饰的吸引力;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扶贫和开发项目时,应将民族服饰纳入文化项目建设,对村民制作民族服饰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让村民穿戴民族服饰变成自觉行动,久而久之成为习惯。 四、着力打造本地民族饮食特色文化。 乡村旅游,要想留住游客,首先要留住游客的胃。不仅要有美景,更要有美食。城步县汀坪乡蓬瀛村仅二年时间,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成为湖南省内外人人皆知的“美丽乡村”,其成功就在于推出自己的民族特色产品。他们从本村资源着手,从质量着力,从特色上下功夫,推出了“土香猪腊肉”“七彩灯笼泡辣椒”“养身苡米”三个产品,备受游客青睐。2018年这些产品被湖南省推介参加了广州商品国际交易会,非洲、欧洲客商品尝后赞叹不已。蓬瀛村的成功,就在于挖掘本村特产,做足“土”文章,让旅游客商吃出土味,爱上土色,恋上土产。 城步苗乡传统的土特产品,除蓬瀛村开发的三个美食产品外,县内各乡村还有几个知名“舌尖”上的文化特产:一是苗乡油茶。城步油茶是传统的苗族饮食文化,曾被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称为“在所有御膳食品中品尝不到的美味”。油茶是苗族人民一日两次必吃的习惯,如米饭一样缺一不可。改革开放后,汀坪乡蓬瀛村谢玉珍的油茶制作被韩国企业老板看中,将茶带到韩国,成为韩国首家“苗家油茶公司”,后来又在台湾、日本、新加坡建立了油茶分公司。2000年,汀坪乡苗族青年刘迪能在澳大利亚开办了“苗族油茶馆”,2017年3月24日,他在澳洲华人企业家座谈会上用油茶款待了访问澳大利亚的李克强总理夫妇。 二是苗乡玉蓝笋。竹笋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凡是有竹林的地方就有食笋习俗,而城步苗乡竹笋食品既是民族文化传承,又是民族特色上品。城步苗族居地多为崇山峻岭,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竹林茂盛的天然条件。苗族人把竹视为兴旺发达的象征,修造新房要在后山种竹,结婚、寿庆要种竹,生儿育女也种竹,并把种竹冠以儿女之名。相传明代扶城峒(今丹口镇)苗人蓝春 应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蓝玉,他在屋后种的竹则名“蓝玉竹”。蓝玉幼时正逢元未兵荒马乱之际,加入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后,因他胆识过人,深谋大略,英勇无畏,屡立战功,倍受朱元璋厚爱与嘉奖。蓝玉总揽领军大权后,经常与朱元璋意见不合,行为相左。朱元璋因而认为蓝玉已功高震主,必有篡权夺位之念,遂于洪武二十年(1393年)二月以谋反罪将蓝玉处死抄家,灭其九族。其时,其父所植之蓝玉竹已遍布山岭。自此,城步五峒四十八寨都将竹称为“蓝玉竹”、笋称为“蓝玉笋”。蓝氏族众认为蓝玉之死为明廷四大冤案之一,后代要永记铭记,清代道光《宝庆府志》记述了此事:“城步扶城峒竹箐遍布三百里,皆名“蓝玉竹”后改“玉蓝竹”,其义为蓝氏必反也。竹业的开发,也带来笋制食品的传承。早在清代,丹口镇(古为扶城峒)坳头坪寨就有杨光宏家族制作的“玉蓝笋粑”“玉蓝银片”“黄金龙角”最为有名,由排帮从水路运往洪江,销往湘西与贵州;由盐客带往广西桂林,因而湘桂黔都有城步“玉蓝笋”制品声望。解放后,丹口镇杨光宏后裔继承祖业,扩大了笋制品生产规模,其孙杨盛谈创办的南山燊威食品有限公司, “玉蓝笋食品”近年来先后获得了“湖南省名牌产品”“湖南省创新农业优秀示范品牌”“湖南省最受欢迎的新优农特产十大品牌”“2016年湖南省农博会金奖”,玉蓝笋食品走出了省门国门,远销韩国、日本和港澳市场。 三是苗乡糁子酒。这是由汀坪乡蓬瀛村近二年手工蒸煮熬制的酒类食品。由于糁子米属于湘桂黔苗族地区在深山刀耕火种的原生态农作物,产量不高,市场稀有,且远离农药污染,被当地人称为最佳健康食品,与苡米齐名。而糁子米必须存放几年才能用于酿制醇酒,所以视为稀有产品。全县一百多个村,仅有蓬瀛村制作。因为是手工酿制,特别要注意保存,其质量上乘,每日仅产酒20余公斤。酒浓悠醇香,很多品酒名家在蓬瀛村旅游时品尝过这种酒,其色香味得到一致好评。最初以每公斤100元上市,现已升至500元每公斤,成为城步乡村旅游求之而不得的珍宝。除此之外还有苗乡山野珍品葛根粉、蕨根粉。这两种产于山野的葛藤根和蕨根加工而成的淀粉,是乡村旅游最畅销的食品,《黄帝内经》称:“葛根健胃生津,补阴祛湿,”“蕨根降火消炎,食之则能舒筋活络,治肺脾而止咳”。苗家人将蕨根粉捣拌制成蕨粑,成为佳节喜庆的珍稀食品,也是来乡村旅游的食客常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