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黄圣游 林立平:云南佤族寨桩的文化符号意义及价值探究


    【摘要】在佤族的庙宇和村寨中,在日常生活、人生礼仪和节庆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常能见到造型独特、粗犷朴素、材质纷呈的寨桩,既带有神秘性,又散发着亲切的人间味和民俗情。论文从佤族寨桩的成因、造型及寓意等方面深度发掘寨桩的文化符号意义,探讨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指出寨桩在佤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永不褪色的文化价值和装饰艺术价值,提升了佤族文化的凝聚力与吸引力,增强了佤族村寨成员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信心。
    【关键词】佤族;寨桩;文化符号;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黄圣游,博士,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家具、民族文化。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云南土司府家具研究”(项目编号:A2018ZS02);云南省哲学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云南少数民族民间竹器设计特征研究”(项目编号:A2018QS23);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竹编工艺活态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9XJC760005)的阶段性成果。
    文化符号是指具有特殊精神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标记,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专有文化对外表达的抽象方式和重要载体。佤族寨桩属于与其民族信仰相关的一种简易的佛塔造型,寨桩的造型及装饰图案是佤族原始信仰及其图腾崇拜的抽象表达形式。
    佤族是一个从阶级社会萌芽状态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导致人们逐渐对现实世界产生了一种虚幻的概念,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灵魂不可侵犯,并加以崇拜,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民族原始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由于崇拜对象和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思维层面,必须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形成了信仰仪式,寨桩便成了佤族信仰仪式的实物载体。
    一、佤族寨桩的成因
    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佤族寨桩兴起的自然因素。佤族居住地气候复杂多变,地形起伏崎岖,植被保护较好,整个环境格外阴森,蚊虫瘴气肆虐,人们无形之中会对自然产生疑惑与恐惧,并且表现得懦弱无能、茫然无助。为了摆脱这种现象,大多喜欢居住在半山或山顶,因而使得交通更加不便。崎岖险阻的地形阻挡了外来势力的入侵与兼并,也导致佤族居住区形成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自然区域,为佤族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在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其适宜的外部环境。
    佤族强烈的“村寨意识”是寨桩形成的文化因素。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通过以寨桩为核心的民间信仰来呈现,寨桩是早期村寨成员寻求生存庇护心理的物质载体,是佤族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的物化,也是其原始信仰发展的一大进步。村寨成员常见的民间信仰形式有五种,分别是:对自然界无法解释又感到茫然无助甚至产生恐惧的自然崇拜;用具体或抽象的物体作为精神寄托的图腾崇拜;由巫鬼蛊毒文化产生的鬼神崇拜;对生命繁衍与延续敬畏所产生的生殖崇拜;悼念先辈亡灵并祈求先辈亡灵保佑的祖先崇拜。这些民间信仰及其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佤族文化符号,构成了佤族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同时也强化了佤族的村寨意识。村寨意识使得佤族每一个村寨的附近、村口或广场都有他们的神山、神林、神树、寨桩、神偶等,反映了他们的原始信仰,同时也显示出人们在远古时代对一些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的敬畏和祈求生存的复杂文化心理及意识。
    二、寨桩的形式与寓意
    在沧源西部一些佤族村寨中,寨桩造型分为三种:一种是代表着村寨核心的组合式寨桩;一种是“丫”字造型寨桩,又称女神图腾柱或祖先寨桩;还有一种是牛头造型的寨桩。
    (一) 组合式寨桩是村寨的核心
    组合式寨桩一般矗立在寨子的中央,由主寨桩、鹅卵石或者鹅卵石基座外加一根由龙竹制作的经幡杆共同构成,代表着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佤族人普遍信仰南传佛教,组合寨桩中主寨桩的造型类似南传佛教中的佛塔形状(图1)。主寨桩工艺粗糙,不求细节,只求形似和神似。其造型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其表示佤族群众对生命之源的生殖崇拜,寨桩顶端是酷似男性生殖器的圆锥造型,往下依次是球形、圆盘形、球形、圆盘型、球形等,最下面是两个梯台,梯台的四周绘有象征族群开枝散叶意义的枝叶图案,梯台代表着孕育生命的容器即孕腹或子宫,同时象征着族群人丁兴旺。另外一种解释则认为组合式寨桩的造型是由火塘三脚支架、煮饭饭锅、锣锅、三角支架上的支锅圈、蒸笼、葫芦、蒸笼盖等不同造型的生活器物堆叠而成,形成一座简易木塔,喻示着佤族村寨家族像火塘的火种一样生生不息,同时寓意村寨成员齐心协力,生活美满。主寨桩旁边摆放一些玉米秆,这些玉米杆斜倚在主寨桩上,代表村寨年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偶尔还有村寨其他成员会根据自身的各种需求在寨桩前供奉不同的祭祀物。鹅卵石或鹅卵石基座代表组合寨桩的核心即村寨的寨心,是村寨成员精神的寄托所在。经幡杆顶部由谷箩、谷花、花圈、木船及小木鸟组成,与司岗里史诗中记载的人类生命之源的传说相一致。
    组合式寨桩所在地是村寨成员出入经过最多的地方,也是村寨群众精神寄托的核心。组合式寨桩周边是村寨群众活动的核心位置,各种盛大的节日庆典及祭祀等都在这里举行。
    (二) 牛头寨桩是村寨的标志
    相传佤族祖先是从牛肚子里出来的,佤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牛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佤族村寨群众不仅会在村寨入口处的神林中和神树上悬挂很多牛头骨,而且会布置牛头寨桩,以示佤族是牛的后代,同时也是村寨成员牛图腾崇拜的标志。牛头寨桩(图2) 采用两米多高,直径20公分左右的原木制作而成,上面是两支长长的牛角,下面采用是圆弧形的造型,中间雕刻有牛头旋和牛眼睛,造型简单大方。佤族人认为牛头骨具有与天、神、祖先联系的能力,通过对牛头的祭拜,可以得到祖先及天地间所有神灵的护佑,与沧源《司岗里史诗》及其岩画中的牛图腾崇拜相契合。
    (三)“丫”字形寨桩是佤族祖先的化身
    佤族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创造世界万物及主宰世界的最高使者。“丫”字形寨桩又称女神图腾柱(图3),是佤族祖先“梅依吉”(音) 的化身,用木刻的方式解释和传承着《司岗里史诗》。该寨桩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由高举的双手和面部器官组成,双手上也绘制了眼睛图案,表示梅依吉具备通天的能力,而且能看清世间的妖魔鬼怪;中间代表颈部没有图案;最早期的“梅依吉”寨桩下半部是突出的S型,象征着孕妇的肚子,并且在下部有很多图案符号,如斜线表示高山与河流,是对《司岗里史诗》中山河形成过程的抽象体现。寨桩中的图案主要包括燕尾形图案、齿形图案、三角符号、纵横条纹等等,分别表示火神燕子、火焰和不熄的火塘、佤族神圣的木鼓等。女神图腾柱的整个造型是一个抽象的牛头造型,反映了佤族的牛图腾崇拜,寨桩上的图案纹样反映出佤族群众对大自然的膜拜,阐释了佤族生命诞生的源头,底部的方柱直插土中,暗示着佤族人与天地的密切联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