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宁]礼俗互动视角下清代以来北京村落香会研究——以刘家村五虎少林会和秉心圣会的调查为核心个案(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40 中国民俗学网 李晓宁 参加讨论
(二)村落之外 对外交际是村落生活的重要部分。香会到邻村踩街和参与庙会是传统社会中村落主要的对外交流方式。在与其他村落的交流之中,展示自我个性,民众获得存在感和意义感;在你来我往的相互交流中,地方认同感逐渐增强。 第一,香会在邻村踩街中实现对外交流与展示。 在传统节日,香会不仅在本村踩街,还常常被附近的村子邀请去踩街。次年,邻村的香会则来回踩。在与邻村的踩街交流中,每档香会更加明确自身的村落个性,并强化自身特色。 第二,行香走会是村落香会重要的地区公共交往方式。 定期举行的庙会活动,是人神之间相互交流的机制,也是村落之间的交流机制。“通过庙会的制度,构成了一种地域相互联系以及彼此认同得以实现的基础。”作为年度性的公共交往方式的庙会,庙会塑造地区的公共生活,达到集体性的文化认同。 香会走会,满足村落表达自我个性、对外交际的需求。在与其他香会交往的过程中,每档香会都希望风风光光、不输于人。村落之间的关系,既有神前献艺时的彼此竞争,也有行香走会的交往互动。“庙会是村落文化展演的重要时空”,对内是展示和强化村落传统的机会,对外是集中展示村落形象的文化竞争舞台。这在香会组织中也有所体现:“一方面作为村民自我认同的标志,另一方面作为与外村的交往关系中被他人注意的标志;村落不能失去自我,因而特别依赖于庙会。”在丰台区,几乎每个村子的香会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很多村子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当地有民谣:“后泥洼的棍,前泥洼的幡,孟村的旱船跑得欢。刘村少林蜈蚣岭,樊家村的童子众会参。”丰富多彩而又有所差异的香会,在自我辨认和认同中完成面向其他村落的个性展示,从而实现村落个性的确立和巩固。 村落香会绝大多数是武会,“武会”又称“走会”。“走会”之名生动地表达了武会具有村际交流的作用。“每逢山坛庙集开会时,或一村一处有典礼庆贺时,皆举行走会,而城外各村亦有历年行之者。”同心向善结缘茶会的老会首倪振山说道:“走会,走的就是联系。”足见走会之于村落交往的意义。走会时,香会与途经的村庄实现有效的交流,“村民以仪式表演的方式重温或重塑人神关系、人际关系乃至村际关系”。进香途中,香会与沿线所途经村落的香会打知,使得平时少有来往的村落获得交流的机会。 行香走会的仪式表演作为一种信仰仪式实践,具有整顿社会秩序的功能。在庙会敬神时,京郊进香的村落一一虔诚地献艺。以村落共同体为单位的走会,强调的是地域社会中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关系的寓意以及社会认同意义,从而达到一种社会整饬的作用。这不是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合作关系,而是一种象征性的整饬。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体系,行香走会维系村落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合作和地方社会秩序。在共同参与行香走会过程中,地方社会得以形成,地域认同得以强化。国家认同常常又和地域共同体意识的强化相联系。诚如科大卫所言:“国家既然需要以正统之名取得税收和服务的合法性,也就得成为一个信仰。这个信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相信这个国家,是同时相信通过奉行国家规定的礼仪成为这个国家的一员。” 每年春季,来自京城四面八方的村落香会不约而同地前来进香朝拜。混杂着拜神祈福、在献档中为本村争光的乡民,形成并恪守着复杂而明确的走会规则和程序。每年定期举行的声势浩大而行进有序的朝山,像一首社会联动的交响曲。香会通过走会达成“礼治”,通过自觉性的约束与认同实现基层治理的效果。可以说,乡民在走会中,依靠礼的约束和文化的认同来实现乡间日常生活秩序的形成和巩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