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金庸想当外交官为何被拒(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4:11:47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风雨同舟当协力 金庸是优秀的小说家、企业家,亦是极具理性精神的政治活动家。自上世纪70年代末始,金庸便成为政治圈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应邀加入香港廉署社区关系处市民咨询委员会,与首任廉政专员姬达接触频繁。姬达向当时的港督麦理浩推荐金庸,就中国问题提供意见。撒切尔夫人首度访华,途经香港时,麦理浩总督安排金庸单独会晤撒切尔夫人。港督麦理浩和撒切尔夫人的顾问、翻译及随员都没有参加此次会晤。1981年,英国女皇特别授予他OBE勋衔。 金庸思路明晰,在对政局预测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拥有一大批“金迷”。这源于他办《明报》时每天必须写作的政论。他的政论文笔法犀利,透露出敏锐的政治眼光,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人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在邓小平会见金庸前5个月的1981年2月20日,金庸就对香港回归问题发表了著名的政论文章《关于香港未来的一个建议》,提出了三点主张:一、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二、香港现状不变;三、中国如决定收回香港应在15年之前通知英国。事实上,这三点都一一得到了应验。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邓小平会见金庸时,香港问题还没有公开提出来,但邓小平在交谈中明确告诉金庸,回到香港告诉你的朋友,对他们说不要担心,生活不会有大改变。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讲话,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此后不久,邓小平把上述方针明确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接着,邓小平又提出“一国两制”同样适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1981年12月26日,金庸在《明报》社论中指出,中国政府将会在1997年之前的15年宣布对香港行使主权,并宣布香港的现状维持不变。事实确是如此。金庸的政治预测源自于他的天赋,更来自于对现实的把握能力。 步入晚年后,金庸的政治生涯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1986年4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成立了起草基本法的五个专题小组。金庸作为香港方代表,与我国法学家萧蔚云共同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专题小组(三组)负责人,还同时担任经济专题小组(四组)的成员。作为中国政府任命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中的重要成员,金庸受到了邓小平的四次集体接见。 1988年,金庸和查济民联名提出的“香港政制过渡应实行循序渐进的民主选举的主流方案”(亦称“双查方案”),以及他的关于今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论文,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为后来香港《基本法》的制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末代港督彭定康上任后,试图以“政改”把香港搞乱,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制造混乱。金庸马上笔战彭定康,以《功能选举的突变》等一系列政论文章予以回击—— “……因港督彭定康提出政改建议而引起的剧烈争议,香港人忧心不安。彭定康先生建议的主要内容,以及香港社会上的辩论争执,在五年前的1988年,事实上曾经大同小异的出现过。其时香港有一群人要求九七年后加快发展民主的速度,要求立法局议员全部由直选产生,反对功能团体的选举,反对循序渐进的发展民主,此后引致游行烧报纸,烧基本法草案……但基本法既已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当时伦敦和香港当局都公开表示满意与接受,一切争议都已由法律条文正式解决了。为什么忽然又要将已经解决了的争议用另一种方式再提出来呢?全世界都注视着香港,中国在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后,决不能在政治制度上立即急速大改,以致社会混乱,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准降低。” “民主制度循序渐进的发展,经济可确保繁荣兴旺。全面直选的到来迟得十年,决不至于拖垮经济。香港数年内还经受不起南韩那样的街头流血,台湾那样的立法会议内的殴打武斗。” 金庸在文章中明确指出,港英当局的所谓“直接选举”,实际上是希望在1997年之后为“港人治港”留下一个混乱局面,从而破坏中方顺利恢复行使主权。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古代为什么会有太监 他们每月俸禄多少?
- 下一篇:蒋介石曾筹划空袭“新中国”开国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