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必然要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主线。我们要深刻认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把握科学方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深刻认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整体推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重大问题,总结中国独特的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回答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用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方式普及科学理论,使科学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思想信仰和物质力量。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途径、目标指向、价值归宿。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不渝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立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对于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强化内生动力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准确把握和强化其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引领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活生命力和强大引领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承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活的灵魂,植根于亿万人民的实践,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展现巨大的真理的力量,在实践的深入发展中持续发展、不断丰富、更加完善,彰显其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引领力。
    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互动共进。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过程,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互动共进的过程。理论渴求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渴求理论的指导。这种双向“渴求力”,无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促进的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断夺取伟大斗争的新胜利。这就迫切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这种现实的需要,必然推动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可以说,这个“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向往和意愿,因而也让人民自发产生出一种亲和感。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讲明白深刻的大道理。比如,中国梦的表述,已为千家万户所知晓;“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鲜明地表达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撸起袖子加油干”,饱含着奋斗者的激情,激励着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既是对各级干部的要求,也给老百姓评价干部立了一个尺度;等等。这种语言风格所形成的语境,接地气、通民心,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把握科学方法
    我们党在加强理论武装、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应当进一步总结提升、概括规律。从方法论的视角来看,需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对象具有整体性的要求。同时,这个要求也要与突出重点结合起来。广大党员、青年、基层群众是重点对象。推进科学理论大众化,既要考虑共性要求,又要有针对不同群体特点的内容。
    理论教育与实践体悟相结合。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既要重视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引导人们联系实际、感悟理论的真谛。比如,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和改善民生等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是理论教育的鲜活教材。各地贯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所获得的成功经验,也应当及时总结,让人民感受其内含的理论元素。同时还要看到,基层群众善于从自己个人成长、家庭变化的实际来判断党的理论和政策的价值。事实最具说服力。人民群众从客观的现实中产生出获得感,从获得感中认知获得实惠的根本原因,进而就容易产生认同感,促进党的创新理论逐步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理论武装群众和服务群众相结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在于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引领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这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服务群众的过程。理论必须直面现实,回应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科学理论能够解渴、解忧、解难。要密切关注和积极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群众感受到科学理论的温度和说服力。同时,还要充分探索发挥传播阵地、传播平台、传播渠道的作用,提升基层传统宣传文化阵地、公共空间的功能,创新传播形式和内容,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好地贴近群众的生产生活,努力形成经常化、持久性的推进机制。
    (执笔:王 菲 周振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