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王尧]民间传说研究七十年


    摘  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对传说的研究方法以主题流变、比较研究、文化审美研究为主,这些都是立足于传说文本的研究。其中以主题流变为大宗,是贯穿70年传说研究史的主流方法。与其并行发展的思潮是对传说的文化审美研究。“四大传说”被奉为民间文学的经典作品,研究迄今未绝。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民俗学逐渐开始从文本向语境的范式转换,语境导向为观察传说提供了更为立体多元的维度。此外,都市传说、传说的形态学研究均有较大开掘空间。而与我国丰富的传说储量不相称的是,近70年来的研究尚未建立起较完善的、专属传说的理论体系。相比神话、歌谣、故事,传说研究较为冷清,系统的研究专著则更少见。
    关键词:民间传说;70年;文本;语境;四大传说
    作者简介:王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地方性民间信仰与口头文学之关系研究——以山西洪洞为个案”(编号:310422122)
    

    民间传说简称传说,对它的研究史梳理离不开与神话、故事的文类辨析。通常认为神话、传说、故事可以“广义故事”统括之。威廉·巴斯科姆在《口头传承的形式:散体叙事》中将此三者合称民间散体叙事,它们构成一组形式宽泛的分析范畴,呈现出较强的同质性。其中,传说是介于神话、故事这两极的中间样态,它与神话一样被讲述者和听众接受和相信;而当学者对传说进行无语境或泛语境的纯文本研究时,传说则与故事呈现出较多的交集,常可同义置换。三者的区别在于,传说的叙事内容比神话更接近世俗生活,通常不是发生在远古时代的事件;又具备相当程度的信实性,不同于纯粹虚构、娱乐性强的民间故事。
    本文选择以影响较著的研究范式分类归纳,兼及对象和范围,希冀呈现70年来学术趋势及其内在理路的流变。
    一、“历史演进法”与古史传说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传说的研究视角以主题流变、比较研究、文化审美研究为主,这些都是立足于传说文本的研究。其中以主题流变为大宗,是贯穿70年传说研究史的主流方法。
    主题流变研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当推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系列研究。早期研究中,传说也常被称作故事。顾氏发表于1924年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和1927年的《孟姜女故事研究》至今仍被视为主题流变研究的经典范式。他将所得全部材料排序,梳理孟姜女传说的历时变化和地域差异,并试图剥离那些叠加和粘附在传说上的诸种成分,归纳出“历史的系统”和“地域的系统”,前者尤以“历史演进法”为基准,该范式也成为其“层累造史”学说之证明,在当时颇具方法论的示范意义,使传说研究自起始之日便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顾氏对孟姜女故事的资料积累和研究工作一直持续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后凡40多年。此后不断有来自传说和学术史领域的学者对该范式深入研讨,如1983年河北省民研会与秦皇岛市文联在秦皇岛联合召开了孟姜女故事研讨会,论文发表在《民间文化论坛》1984年第2期,作者包括贾芝、匡扶、段宝林、许钰。为纪念顾颉刚先生逝世一周年出版的《孟姜女故事论文集》中除钟敬文、路工、张紫晨、刘守华等文之外,还收入日本学者饭仓照平撰《孟姜女故事的原型》和马昌仪撰《关于李福清孟姜女研究专著的概述》,介绍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同题海外研究。
    进入21世纪之后对该范式的研讨,以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以“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中心》最具代表性。施氏指出,以实证史学的方法治民间文学,使用“历史演进法”之局限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源单线的理论预设与故事生长的多向性特点之间的不相符、故事讲述的复杂多样与文献记载的偶然片面之间的矛盾,以及在材料解读过程中基于进化论假设的片面性导向。尽管如此,顾氏的孟姜女研究依然无愧为民间文学史上“光辉的经典”。
    将传说与神话纳入历时维度予以关照的是持“广义神话”观的袁珂,数十年对神话填海逐日般的研究经历使他感受到神话与传说并非截然两分,其内在的发展脉络不应被学者人为割裂,而现有的以神话、传说概念分而治之的做法显然不利于把握和呈现其中的历史连续性;另一方面,以“广义神话”涵括部分传说,也可拓展中国神话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改观中国神话资料看似贫乏、零散的印象。
    此一对广义神话的界定直接体现在袁氏《中国神话传说》《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神话史》等著述中。《中国神话史》内容上至《山海经》等先秦神话,含魏晋志怪、唐宋传奇,下及《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章回小说,牛郎织女、白蛇传、董永与七仙女、沉香劈山救母等传说也被视为后世产生的新神话,由此大为拓展了神话的范围。不过,此种界定未被学界广泛接受,迄今大多数论著中,对两汉以后的民间散体叙事仍以传说故事称之。
    陈泳超著《尧舜传说研究》受到顾颉刚研究的提示与启发。顾氏完成孟姜女故事研究之后,很想继续做舜的研究,然而终于未果。陈泳超此书首次将历代传播的尧舜传说总体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同时对顾氏“历史演进法”的进化论色彩保持高度警惕。作者始终站在传说立场上,对探究古史的“真相”没有兴趣,总体目标是考察传说的生成与流变,这一选题和定位完全突破了此前古史传说研究的常规框架。该书既有纯粹的历史研究,也有对传说情节单元的切割排比;以专章分别聚焦于尧舜传说在谶纬前后的神异品格、舜与音乐的传说、逃王高士群像、舜孝故事的伦理关照、二妃意象的凄怨情调等比较活跃的情节单元,并一一做了深入的个案研究;对于田野口承形态与书面文献的对读,也倾注了持久而特别的关怀。
    此后关于古史传说的专著有: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刘毓庆《华夏文明之根探源:晋东南神话、历史、传说与民俗综合考察》和《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陈嘉琪《南宋罗泌〈路史〉上古传说研究》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