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百济族源与丽济交融过程之考察(4)


    注释:
    ①金富轼:《三国史记》,李康来校注,首尔:一路社出版,2007年。
    ②马大正、杨保隆等著:《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33页。
    ③王绵厚:《辽东“貊系”青铜文化的重要遗迹及其向高句丽早期文化的传承演变》,《东北史地》2006年第6期。王绵厚认为,在辽东浑江、富尔江和叆河太子河流域出现与其他地域不同的文明——“貊系”青铜文化,而这一文化又构成早期高句丽文化的基础,进而反对高句丽文化的“商朝说”。
    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家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314页。
    ⑤孔铭成、全大俊:《朝鲜古代史研究》,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05页。
    ⑥苗威:《渤海族的凝聚及其消亡》,《延边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⑦参见尹锡晓:《从国内外史书中看伽倻史》第四章,汉城:汉城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⑧参见蒙文通:《周秦少数秘族研究》,上海:龙门联合书店,1958年,第99-100页;罗继祖:《辰国三韩考》,《北方文物》1995年第1期;刘子敏:《关于古“辰国”与“三韩”的探讨》,《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苗威:《关于“古之辰国”的再探讨》,《东北史地》2006年第1期;张军:《箕子朝鲜研究二题》,《东北史地》2005年第3期。
    ⑨参见井上雄秀:《古代朝鲜》,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72年,第27页。
    ⑩如《尚书大传》周传洪范条载:“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
    (11)《旧唐书》卷一九九《高丽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2)参见孔铭成、全大俊:《朝鲜古代史研究》,第146页。
    (13)《三国志》卷三〇《魏书·韩传》:“韩在带方之南……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辰韩者古之辰国也,马韩在西……有爰襄国、牟水国……伯济国、速卢不斯国……月(目)支国、咨离牟卢国……凡五十四国,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总十余万户。”
    (14)《魏书》卷一〇〇《百济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5)李丙焘等:《韩国史》古代篇,汉城:乙酉文化社,1959年,第337页。
    (16)《北史》卷九四《百济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7)《隋书》卷八一《东夷列传·百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8)《梁书》卷五四《新罗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9)转引自戴卫红:《百济地方行政体制初探:以出土资料为中心》,《延边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20)参见《三国志》卷三〇《魏书·韩传》。
    (21)《三国史记》卷二九《百济本纪第一》。
    (22)马大正、杨保隆等:《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第101页;王臻:《高句丽同新罗、百济的战和关系》,《东北史地》2005年第1期。
    (23)《后汉书》卷八五《东夷列传》。
    (24)孙永钟:《高句丽史》(1),平壤:科学百科全书综合出版社,1990年,第97-98页。
    (25)《三国史记》卷一四《高句丽本纪第二》,大武神王20年条。
    (26)《三国史记》卷一五《高句丽本纪第三》,太祖大王四年条。
    (27)《三国史记》卷二四《百济本纪第二·责稽王纪》。
    (28)《魏书》卷一〇〇《百济国传》。
    (29)《集安县文物志》,广开土王十七年条“好太王碑”,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1985年。
    (30)《旧唐书》卷一九九《东夷百济传》:“其国旧分为五部,统郡三十七,城二百,户七十六万。”
    (31)卢重国:《2009年百济学术会议综合讨论摘要》,《百济论丛》第8辑,首尔:百济文化开发研究院,2009年,第116-117页。
    (32)在1-7世纪的对外关系中,百济在5世纪战争最少,交流相对较多。参见申滢植:《百济在对外关系史中的地位》表一,首尔:百济文化开发研究院,2009年。
    (33)《三国史记》卷六《新罗本纪第六》,文武王五年条。
    (34)《旧唐书》卷一九九《东夷百济传》,麟德二年条。
    (35)《旧唐书》卷八四《刘仁轨传》。
    (36)《三国史记》卷五《新罗本纪第五》,善德王十二年条、太宗武烈王二年条。
    (37)但有不少学者主张百济、高句丽遗民大多数流离至异国他乡,逐渐被当地人所同化。如杨保隆的《高句丽族源与高句丽人流向》(《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等。
    (38)《资治通鉴》卷二〇一,唐总章元年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9)《三国史记》卷二八《百济本纪第六》,义慈王二十年条。
    (40)《三国史记》卷六《新罗本纪第六》,文武王条。
    (41)《新唐书》卷二三六《东夷新罗传》。
    (42)申滢植:《百济在对外关系史中的地位》,《百济论丛》第8辑。
    (43)东潮:《古代东亚的铁和倭》,广岛:溪水社,1990年,第77-94页。
    (44)参见李成市:《从东亚看高句丽文明史的地位》,《东亚地域文化的发展》,东京:雄山阁,2006年。
    (45)参见吴舜制:《南韩地区高句丽遗迹研究》,《高句丽历史与对外关系》,清州:西京文化社,2006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