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海战为“跳帮战” 作战目标是掳获敌船(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2:11:53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现代战列舰之所以能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为世界各主要海军强国钟情的兵器,是因为它同时具备火力、机动、防护三大能力,能够在残酷的海战环境中有效实现“消灭敌人、保全自己”的目标。 作为一种武器系统,战列舰的核心战斗力来自舰上装备的火炮。早期战列舰一般在舰首和舰尾装备大口径主炮,船舷两侧配备中小口径副炮或速射炮。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火力密度,同时兼顾对远中近程目标的射击。 一般来说,火炮口径越大,射程就越远,杀伤力也越大。一战期间,装有8门343毫米主炮、16门102毫米副炮的英国3万吨的战列舰“雄狮”号,曾创造了单舰在不到1小时内击沉德国3艘轻巡洋舰与1艘驱逐舰的经典战例。 事实上,与很多人观念中的海战场景不同,如果军舰的关键部位被敌方火力直接命中,军舰可能在几秒钟内就彻底沉没,舰上人员根本没有逃生的机会。因此,为了防御敌方大口径火炮的袭击,战列舰一般都配有厚实的防护装甲和水密舱等防御设施。一般而言,战列舰装甲厚度大体与主炮口径相当,主装甲在两舷侧水线附近。 火炮口径越大,装甲越厚,也就意味着战列舰的战斗全重越高,所需的舰员也就越多。这就需要战列舰配备马力强劲的动力系统,否则战舰的航速就无法保证,战场机动性就无从谈起了。从20世纪初开始,世界上的主要海军强国,陆续开始用燃油内燃机取代燃煤蒸汽机作为战列舰的动力来源。一战前的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在任期间力主将英国皇家海军主力战舰使用的蒸汽机全部换成内燃机。这一改变令英国舰队在一战中比使用燃煤锅炉蒸汽机的德国舰队更具灵活性,同时简化了后勤保障环节,大大提高了英国海军的出动频率。一战结束后,内燃机成为了各国海军战列舰的标配。由于动力系统的不断进步与提高,战列舰的航速从初期10多节到20节左右,提高到30多节。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二战实践颠覆战列舰地位 一战中的日德兰海战所展示的战列舰舰队决战争夺制海权的场景,令当时世界上各主要海军强国坚定了对大舰巨炮的崇拜,而对在一战后期迅速崛起的潜艇和航空兵蕴含的巨大作战潜力视而不见。 在总结了日德兰海战的成败得失后,世界各国海军高层认为,要在未来的战列舰决战中取胜,必须同时拥有英国战列舰的强大火力和高速度以及德国战列舰优异的防护性能,其结果就是战列舰越造越大。 然而,就在各国海军纷纷斥巨资建造大型乃至超级战列舰的时候,美国陆军少将威廉·米切尔于1924年出版了《空中国防论》一书,书中用翔实的数据论证了“通过空袭能击沉所有的军舰”。而英美日等国海军在训练、演习和实战中也都不同程度地验证了这一结论的可靠性。但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战列舰在各国海军中的主导地位始终没有被动摇,甚至对战列舰主导地位的怀疑论都会被斥为离经叛道的异端。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各国海军尤其是海军高层的保守思想作怪。 在任何时代,海军都是高技术军种,同时也是最昂贵的军种。一艘战列舰的造价则动辄以数十甚至数百亿计,由于造价昂贵,服役周期最短也要8至10年。因而,海军主战装备的调整往往花费巨大,难以在短期内调整到位。从人的角度来看,当时世界各国海军掌握实权的高级军官基本上都是在“大舰巨炮”的理论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即便是后来在太平洋战场上将航空兵运用到出神入化境界的美国海军,其主要指挥官从骨子里也是崇尚大舰巨炮的。只是,一来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把美国的大舰巨炮都弄没了,二来是信奉实用主义的美国人更能接受现实,而不是死抱教条。 “大和”号沉没结束战列舰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