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的溥仪逊位生活:四年未闻鼓乐声(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2:11:4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九月十三日袁总统再借,十五日归还。(《集成》第4 9册,25906页) 十二月初七日,世续传话,袁总统又来借行头、切末、管箱人等。(《集成》第49册,25912页) 行头指演戏用的道具、衣服:“切末”又称“砌末”,是京剧各种道具的统称。狄盛宝当时是升平署总管太监。根据以上档案记载,我们得知,这一年,袁世凯至少三次借过清宫升平署的京剧道具、人员,但他并没有亲自出面,而是通过溥仪的父亲载沣、当时的内务府大臣世续:第一次借了两天,第二次借了三天,第三次是否归还不得而知。 清廷京剧盛行,此风也影响袁世凯。按照袁世凯女儿袁静雪的记载,当年被摄政王罢官、回籍养伤的时候,袁世凯就曾多次传京城名角如谭鑫培等到他隐居的河南洹上村唱“堂会”,足见对京剧的喜欢(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后,袁世凯在秉承这一爱好的同时,开始迫不及待地借清宫升平署的行头到中南海为其演戏,一尝“御用”的滋味。 升平署向来只为皇家服务,如今却为袁世凯所享用!还有一点更让溥仪气愤,———宣统五年正月十七日,隆裕去世。按照大清礼制,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内属于国丧期间,即便像皇帝登基等大典也是“设乐不作”。而在宣统六年,中南海就已经鼓乐喧天,难免让逊帝溥仪心生“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的凄惨之感。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压抑:四年未闻鼓乐声 宣统七年五月十八日,升平署接到这样一道指令:“知会五处,卢老爷传旨,六月初一日,漱芳斋伺候戏。”(《集成》第49册,25994页) 无论是对升平署还是对当时的紫禁城而言,这道指令都显得有些不同寻常———因为自宣统三年三月初三日以来,在四年多的时间里,紫禁城已经没有唱过戏,一直被压抑、沉闷的气氛所笼罩。 受慈禧影响,隆裕太后也喜欢听戏。根据《宣统帝起居注》的记载,宣统即位前三年,即使是在炮火连天、革党四处起义、各省纷纷独立的情况下,隆裕太后也不忘听戏享乐,每月至少初一、十五两次,遇到年节寿辰等还要增加。比如,在武昌首义的宣统三年八月份,隆裕太后看戏竟然达到一年之中最多的四次,分别是初四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起居注中如此记载:“上诣仪鸾殿皇太后前请安,奉皇太后幸纯一斋侍早晚膳、看戏,戏毕,驾还庆云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宣统帝起居注》) 仪鸾殿位于中南海,纯一斋为中南海演戏场所,宣统三年三月十三日起,隆裕太后从紫禁城搬到中南海居住。这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之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隆裕太后也就无心看戏了,自八月十六日之后,再也没有宫中看戏的记载。 宣统四年的春节也是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中度过的,没有了惯常的王妃命妇前来祝贺,就是正月初十日隆裕太后的生日、正月十三日溥仪的生日,都没有奏乐。根据升平署档案的记载: 正月初十日巳初二刻,老佛爷皇极殿受贺,中和乐伺候,中和韶乐。十三日辰正,万岁爷长春宫给老佛爷行礼中和乐伺候丹陛乐。乾清宫伺候中和韶乐(注:撤,未伺候)。(《集成》第49册,25818页) 也就是说,隆裕皇太后、溥仪皇帝过生日,本应奏丹陛乐、中和韶乐的,但由于逊位影响,都没有心情了———撤乐不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