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的成功 《哈利·波特》的魅力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1:11:21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哈利波特 在魔幻文学小说中,《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是一个里程碑,英国作家J·K·罗琳(J. K. Rowling)创作了一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并成功地使其影响全世界。 《哈利·波特》的成功 《哈利·波特》共7卷。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为主要舞台,描写的是主人公——年轻的巫师学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前后六年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第七本描写的是哈利·波特在第二次巫界大战中在外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 该系列小说被翻译成73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售量超过4.5亿本(截至2015年),名列世界上最畅销小说系列。英国版由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Bloomsbury)出版发行,美国引进后做过部分修正由学者出版社(Scholastic)发行,简体中文版由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繁体中文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把这7集小说改拍成8部电影,前6集各一部,而第七集分成上下两部。哈利·波特电影系列是全球史上最卖座的电影系列,总票房收入达78亿美元。 2014年12月6日,J·K·罗琳透露,圣诞期间她会更新一系列《哈利·波特》的相关的小故事。其中一个的主角会是原著系列中的人气反派德拉科·马尔福。 2015年7月31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哈迷集结号——哈利·波特15周年暨J·K·罗琳50岁生日纪念”活动上,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宣布《哈利·波特》中文彩色插图版将于年底登陆中国图书市场 《哈利·波特》魅力何在 作品主题 罗琳女士把现实社会中的种族主义观点、种族灭绝论等偏见加入了情节中,这些偏见正是伏地魔和食死徒的想法。书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巫师和不会魔法的人(“麻瓜”)的交流。罗琳说她写的7本书,1本比1本多一些黑暗色彩,随着哈利的年龄增长,他的敌人伏地魔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从罗琳出版第5本小说之后,她开始在她的个人网站上面发表一些暗示未来情节的内容。随着系列小说情节的发展,J·K·罗琳的笔调也愈趋老练成熟,加之故事主角哈利·波特不断成长,无论从内容上还是风格上,整个系列一直在逐步发展推进至高潮。 《哈利·波特》小说中的善与恶的矛盾对立主要分为两条线索:第一条是以哈利与伏地魔为代表的善与恶的对立,第二条是以哈利自我心中对于恶的抗争作为暗线而展开的。正是因为故事的设定有着哈利的自我抗争,也才使其英雄形象更为饱满。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哈利梦见自己是蛇,伤害了好友罗恩的父亲韦斯莱先生。并且能够多次感知到伏地魔的思维动向。而小说的前半部分以哈利额头上的伤疤为纽带,暗示了他与伏地魔之间的紧密联系,也预示着哈利的思想随时会被伏地魔操控,从而一些恶的思想也无形地暗藏在哈利的身体里,他们之间相通的心灵使得—些恶念有可能驱使哈利做邪恶的事槽。而是否能够战胜自我,战胜心魔却是成就“善”还是成就“恶。的重要区别。哈利最终战胜了心魔,从而回归自我,从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他从普通人向英雄人物的转变。这也昭示着作者罗琳对于恶的看法,恶也非完全是与生俱来的,伏地魔也并没有一出生就是一个魔头,他也曾是—个优秀的学生,而哈利虽然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但一些恶念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积存在于自己的思想中。怎么样能够克服这样的思想,做到不被恶意支配?这是罗琳女士彰显著与恶母题的潜在用意。 小说的现实性还通过《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所传递的思想得以体现,反映了罗琳女士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小说将马尔福一家为代表的魔法师分为纯种魔法师,他们有着高度的优越感,因而看不起像赫敏这样的非魔法家庭出身的魔法师,并嘲笑他为“泥巴种”。即使是在魔法世界中,也会因为出身的低贱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不论赫敏这类魔法师凭借自己多大的努力、多么优秀,都还是会被遭到纯种巫师的蔑视。伏地魔所构建的磨法世界的宗旨主要是保留纯种巫师,对那些非纯种的巫师进行残忍的杀戮。而相反,以邓布利多校长及哈利为代表的魔法世界兼容并包,他们认为出身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这是对于出身问题的两种思想对立。而在最后的战斗中,哈利一方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伏地魔势力土崩瓦解.这也正预示着小说对于卑微出身而遭遇到不平等待遇仍旧存在于现实社会中间的看法,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思想。现今社会,种族歧视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作品的思想对于现实世界具有警醒的现实意义。而罗琳女士在小说中表现出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即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关键还是看个人的努力能否取得成功并创造人生的辉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马尔相一家对家养小精灵多比进行各种凌虐和压迫,后来哈利解放了多比,并鼓励多比解放其它家养小精灵,这也折射了作品对奴隶制的强烈批判。 艺术特色 这系列小说是用第三人称模式表述的,以哈利·波特为中心人物,除了第1部、第4部、第6部和第7部的少数内容,全书全程透过哈利自己的视角来表述,这也是读者认为阅读这系列书有亲切感的原因之一。(第5部中,哈利·波特透过“思想”看到黑魔王的情节中,描述的“他”指伏地魔黑魔王。)哈利、赫敏、罗恩是三个重要的人物。书中的主要角色刻画深刻,次要角色也活灵活现。书中也有很多有关道德方面的内容,随着正义和邪恶的对抗不断激烈和明显化,一些人物面临着重要的选择,人性的阴影也被展现出来。 在罗琳女士为读者呈现情节丰富、内容紧凑的魔法故事的同时,《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也巧妙地继承了欧洲经典文学。这些继承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即母题的运用和文化寓意的传承。母题也许是文学研究领域最复杂的一个概念,所谓母题“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边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离别、爱、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这些母题在欧洲文明的两大源头——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和圣经。可以说,欧洲经典文学也是罗琳女士创作的源泉。 罗琳女士在设置童话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从而使得故事更加扑朔迷离。典型代表为斯内普。小说从第一部就烘托出斯内普令人厌恶的反面形象,多次展现哈利与斯内普的冲突,但在整个故事的尾声,才表达出斯内普对哈利诚挚的保护和爱。这样的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第二部小说中,吉德罗被形容成一个经历丰富的优秀魔法师,但在故事的最后,他却胆小如鼠,并无真才实学,同样形成鲜明反差。第四部小说中疯眼汉穆迪看似和善友好,却是伪装的小克劳奇——伏地鹰安插在哈利身边陷害哈利的反面人物,一步一步将哈利逼上绝境。正是有了这样对于传统童话的继承和升华的艺术手法,故事情节才得以进一步推动发展,童话故事更为丰富多彩。 虽然魔法世界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神奇梦幻的,但是,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也随时能够找到现实的影子。小说的本身也具有深刻地现实性。小说中对于现实性的具体体现为场景的现实化。哈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英雄的象征,但是,罗琳女士并没有把哈利塑造成—个无所不能、如同神一样的英雄。通过不同的场景,罗林女士以哈利自己的口吻和想法表现出他的一些弱点:哈利并不喜欢学习,甚至有时在学习时会偷懒,毕竟哈利作为—个成长中的孩子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进入青春期的哈利对秋·张有好感.赫敏对罗恩的喜欢,这也是孩子们在青春期会经历的过程。小说中哈利有与现实世界中的孩子们一致的共性,这样的共性也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之所以能吸引全球致以万计的读者的重要因素。小说通过对场景的塑造,体现了人类型,即共同的人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