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科技考古 >

河南淅川沟湾遗址史前彩陶工艺研究


    崔天兴 杨红艳 张贤蕊 靳松安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彩陶的颜料成分与呈色机理、工艺过程是史前彩陶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史前文化研究的基础问题。使用便携式XRD和XRF,对河南淅川沟湾遗址出土的黑彩彩陶、周边土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陶胎基本和老灌河两岸的台地所采集的黄灰色黏土土样成分基本一致,而制作黑彩的锰、铁矿石等颜料也在遗址附近分布。就近的原料来源、遗址内发现的颜料、研磨颜料的石器(石斧)、陶窑、彩陶等证据构成了遗址内完整的史前彩陶生产工艺链条。这个工艺链条可能说明汉水中游地区史前彩陶文化的传播为工艺、技术等文化模式而非实物交换模式,为重新认识史前彩陶文化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淅川沟湾遗址;彩陶;成分分析;呈色机理;工艺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淅川沟湾:2007—2009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项目编号:13BKG00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淅川沟湾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编号:A-07015)的阶段性成果
     
    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物理、化学分析技术和手段日益广泛地应用于考古研究,史前彩陶成分、颜料及呈色机理已成为目前史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史前文化交流和传播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
    陈晓峰、马清林等采用XRD及XRF分析技术对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黑彩和红彩彩陶颜料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黑色颜料以磁铁矿、黑锰矿或锌铁尖晶石为主;红色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并首次发现锌铁尖晶石。该分析结果还揭示了半山、马厂类型用两种不同色调的颜料调配复合颜料[1]。马清林、胡之德等人采用XRD、XRF分析仪将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颜料块(粉末)与彩陶(彩绘陶)颜料进行了分析,发现红色颜料为赤铁矿、朱砂,黑色为磁铁矿、赤铁矿与磁铁矿的混合物[2]。钟黎、肖永明等利用Raman、XRD和XRF等方法分析了青海省化隆县纳卡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及齐家文化彩陶,结果显示马家窑文化黑彩在不同文化阶段,其显色机理不同:半山阶段的浓翠黑彩以磁铁矿及黑锰矿为主;而马厂阶段的偏紫色黑彩则以赤铁矿及黑锰矿为主。齐家文化偏黄红色的黑彩以磁铁矿为主,含有锐钛矿,同时表明这个阶段彩陶的烧制温度不高,彩陶文化已趋向衰落[3]。董俊卿等对蚌埠双堆、侯家寨遗址出土彩陶成分和出土颜料进行分析,认为红彩物相为赤铁矿、α-石英、白云石和方解石,黑彩则是渗碳工艺的效果[4],但史前时期的渗碳工艺不可能精确控制陶器表面各种复杂纹饰的绘制。
    也有学者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进行定量分析彩陶颜料的成分。崔剑锋、吴小红等采用LA-ICP-AES对四川营盘山遗址和波西遗址彩陶和素面陶残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川西岷江上游地区和马家窑文化腹地长时间存在着彩陶的长程贸易[5]。有学者则认为彩陶的黑彩、棕彩、褐彩等色泽与颜料中的Fe、Mn含量以及二者的比例及其工艺相关[6]。汉水中游地区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史前文化演进的重要区域,但这个区域的彩陶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
    汉水中游的淅川沟湾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张营村沟湾组村东。1958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调查发现该遗址,并于1959年对其进行了小规模发掘[7]。2007年至2009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钻探与发掘表明,遗址面积近60000平方米,以新石器时代堆积为主,包含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晚期四个时期的遗存。发掘者将其仰韶文化遗存大体分为四期,第一期年代与枣园类型晚段大体一致;第二期年代与后岗类型基本相同;第三期年代与庙底沟类型大体相当;第四期年代与大河村类型早段基本一致[8]。
    该遗址出土了较为丰富的宽带纹、直边三角纹、圆点纹、弧边三角纹等纹饰的红底黑彩陶器、颜料和研磨器,为深入认识该遗址仰韶时期彩陶的制作工艺流程和黑彩的矿物成分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采用XRD、XRF等多种方法分别对史前彩陶的胎和颜料及其呈色机理进行研究,为深入认识汉水中游地区史前彩陶的成分、工艺和来源问题提供科学资料。
    二 样品来源和分析方法
        此次实验共选取沟湾遗址样品14件。其中陶片7片,土样7份。(表一)陶片分别检测黑彩、陶衣、陶胎的成分,土样包括仰韶三期各种土5份(图一:1-5)、1份当地黏土(图一:6)和1份生土。
    便携式X射线衍射仪(XRD):采用奥林巴斯terra型号的X射线衍射仪,靶材Co,电压30KV,电流30uA。优点:振动筛避免择优取向。样品要求:经研钵研细、过筛(100目)后放置于振动筛内装样、测试。陶胎、黑彩和陶衣则用手术刀轻轻刮取需要取样的部位用于测试。
    表一沟湾遗址检测样品信息
    图一淅川沟湾遗址出土彩陶和遗址附近所采集黏土样品
    1.T3519 (10) ∶94 2.T3419. (19) ∶74 3.T3519 (10) ∶107 4.T3419. (19) ∶9 5.T3029 (5) ∶13 6.遗址附近所采集黏土样品
    便携式XRF能谱分析仪:美国伊诺斯InnovX DPO-6000型号的能量色散型荧光光谱仪,银靶X光管,内置15kV~40kV多段可变电压,电流200uA、功率4W,采用高灵敏度SDD硅漂移探测器,可分析元素周期表Mg-U范围之间元素,分析精度为百分比(%)、PPM,数据处理采用Windows CE操作系统。在分析过程中,无需制样,可直接将激光打在样品需要检测部位。分析模式有地球化学、土壤、矿物、合金四种,本次实验采用的是地球化学模式。
    三 分析结果与讨论
        (一)彩陶及陶彩的化学成分、黑彩的显色物相分析
        使用XRD方法共测试5件有代表性的黑彩彩陶样品,分别为T3519 (10) ∶24(图二:1)、T3419. (19) ∶9(图二:2)、T3419. (19) ∶74(图二:3)、T3519 (10) ∶94、T3519 (10) ∶107。
    测试结果显示各物质衍射峰:石英为3.34,钠长石为3.20,伊利石为4.46、10.15,白云母为2.56、10.09,莫来石为5.38,方钠石为3.68,方石英为4.03,方解石为3.02~3.07,赤铁矿为2.51、2.69,磁铁矿为2.53,方铁锰矿为2.70。5件黑彩成分含量的变化范围:石英在19.6~22.7%之间,钠长石为10.9~13.4%,伊利石为22.5~28.0%,白云母为19.5~23.9%,莫来石是5.3~7.8%,方钠石为1.9~2.3%,方石英为1.1%,方解石为1.0~1.5%,磁铁矿为4.0~8.5%,方铁锰矿为0.7~1.3%,赤铁矿仅为1.0~1.9%。(表二)其中,石英、钠长石、伊利石、白云母等是制作陶器常见的矿物原料;黑彩的显色成分主要为磁铁矿、少量赤铁矿和方铁锰矿,磁铁矿含量明显高于赤铁矿和方铁锰矿。
    陶衣的XRD分析显示各物质含量:石英12.3~19.1%,钠长石13.0~15.9%,伊利石19.9~29.1%,白云母24.2~26.7%,莫来石8.2~12.8%,方钠石2.3~2.7%,方石英1.3~1.7%,方解石1.0~1.7%,赤铁矿0.7~1.9%。其中,07XSGT3625G16 (2) ∶29、T3519 (10) ∶24两件仰韶文化三期的陶衣与仰韶文化二期一件陶器(07XSGT3029 (5) ∶13)内外壁陶衣相比,赤铁矿含量明显较少(表二),是丰富的赤铁矿使仰韶文化二期陶衣呈现出浓郁的红色。
    陶胎中石英、钠长石、伊利石等黏土中常见的矿物含量与黑彩、陶衣基本一致。7件土样与黑彩、陶衣、陶胎相比,伊利石含量为20.1~25.8%,略微偏底;有沸石(0.6~1.2%)存在;没有发现莫来石,而陶器中莫来石含量达5.3~12.8%,其他物相成分的含量与陶器相似。(表二)除一件仰韶文化二期的陶胎检测到微量Fe2O3外,其余陶胎与黏土中都未检测出赤铁矿、磁铁矿、方铁锰矿。
    陶胎、黑彩的XRF元素分析结果分别见表三,其化学组成基本一致,均检测有Si、Al、Fe、Ca、Mn等元素。陶胎中Fe元素含量约为5.26~16.97%,Mn元素为0.05~0.20%;黑彩中Fe(据XRD检测的物相分析,应存在Fe2+、Fe3+,但XRF不能检测出元素化合价)元素约为1.72~8.15%,Mn元素为0.1741~1.3494%,陶胎中Fe、Mn元素的含量均远远小于黑彩,因此黑彩较之陶胎会呈现出浓翠的黑色。
    综上所述,沟湾遗址黑彩的显色物质为磁铁矿(Fe3O4)、方铁锰矿(FeMnO3),另外还有少量赤铁矿(Fe2O3)。
    图二黑彩样品的XRD物相分析图
    1.T3519 (10) ∶24 2.T3419.. (1.9) ∶9 3.T3419.. (1.9) ∶74
    表二彩陶和土样的XRD物相组成分析结果(%)
    (a.样品采集于遗址附近的河流台地上)
    表三陶胎和黑彩PXRF分析结果(%)
    (说明:LE表示元素周期表上Mg之前和U元素之后仪器不能检测的元素)
    (二)沟湾遗址彩陶的陶衣、陶彩工艺过程讨论
        一般认为史前社会人们所采用的制陶原料是就近取材的[9]。田野调查发现,在遗址西部约800米处的老灌河(古淅水)两岸台地上有广泛的黏土层分布,沟湾遗址陶胎化学成分与采集的这种黏土基本相同,分析其为高硅低铝的普通易熔黏土[10],据此分析,沟湾遗址仰韶三期时的陶土原料很有可能是取之于此地的淤积黏土。
    温度和持续时间是黏土矿物成岩转变互相补偿的重要条件。黏土矿物的热模拟研究表明,在550℃高温条件下,恒温3h的黏土样品,矿物成分就会有很大变化,其他物质会失水逐渐转化为伊利石[11]。因此,陶器经入窑高温烧制后,伊利石相对含量增加往往高于土样中的伊利石含量。而沸石是一种含水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铝硅酸盐矿物,其结构水属于低温结晶水,经100~150℃加热后即可脱出,生成铝硅酸盐。莫来石是铝硅酸盐在高温下生成的新物质[12],有学者做低温莫来石实验发现,如果在生成过程中有V、Fe、Ti、Mg和Mn等杂原子的加入,可以降低莫来石的形成温度。在高岭土中引入质量分数为1%~5%的钒后,在700℃左右的较低温度下就可以观察到莫来石相的生成[13]。结合PXRF的分析数据(表三,表四)发现,沟湾遗址陶器中V2O5含量很少,且有很多种像Fe、Ti的杂原子,因此莫来石形成的温度会进一步降低。郑州西山遗址彩陶陶彩研究发现有衍射峰强度较弱的莫来石(Al2O3·2SiO3·H2O),研究者认为西山彩陶的烧结温度不是很高[14]。沟湾遗址相关检测时发现,莫来石的衍射峰强度很弱,意味着莫来石成分不仅含量少,且烧成温度也应该不会很高,但陶胎中莫来石的形成机制、烧成温度尚需要进一步的科学分析。
    红色陶衣的原料可能是碾磨极细的含铁质红黏土[15]。古人先用当地适合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陶胎,并在一部分陶胎表面涂抹一层红土泥浆作陶衣,然后将含有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方铁锰矿(FeMnO3)等锰铁矿的黑色颜料涂抹或作画于未烧的陶坯表面,最后入窑烧制成彩陶。
    目前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磁铁矿、锰铁矿和黑锰矿都可用作彩陶的黑彩颜料[16]。马清林等人对甘肃地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8个文化时期、12种类型较有代表性的碎陶片,进行了一系列分析研究,陶器上黑彩的主要显色元素是Fe和Mn,显色物相主要是α-Fe2O3和Fe3O4,有些颜料中不见Fe3O4,黑色颜料主要成分为锰铁矿[17]。李文杰先生在《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一书中也提到:黑彩、棕彩的着色剂是氧化铁和氧化锰[18]。黄允兰等人对郑州西山遗址出土彩陶颜料进行检测分析发现为含铁氧化物[14]。Bogdan Constantinescu、邓泽群、谭浩然等人曾对北摩尔达维亚(B.C.5000—B.C.3500) 2种Cucuteni陶器碎片上的黑色颜料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高温烧制的颜料成分为黑锰矿和方铁锰矿混合物;低温烧制的陶器(Cucuteni以前的原始陶器)颜料成分是硬锰矿[20]。
    淅川下王岗遗址仰韶文化一期的块状锰铁矿石颜料(M454∶7)也证明该地区史前先民在仰韶时期,已经能将锰铁矿石作为黑色颜料进行开发和利用[21]。据《河南省地质矿产志》,沟湾遗址附近有相关的铁、锰矿地层分布[22]。矿层多富集在地表及地表以下5米之内[23],并且周围有河流经过,易于从河床中获得这些矿石。据此,淅川沟湾遗址的古人制作陶器黑彩时使用的锰铁矿石应是当地采集的。沟湾遗址还出土有刃部残留红色赤铁矿的石斧(T3619H429∶1)、使用过的块状红色颜料(T3425 (8) ∶262)[24]和仰韶三期横穴式陶窑Y2[8],也证明沟湾遗址彩陶可能是本地生产的。
    遗址内彩陶纹饰有宽带纹、直边三角纹、圆点纹、弧边三角纹,与庙底沟文化彩陶极其相似,该研究发现的彩陶传播模式主要是技术、工艺等文化模式的传播,而非通过实物贸易等交换手段来实现的。
    四结语沟湾遗址仰韶文化的彩陶饰彩工艺有红底黑彩和涂白衣饰黑彩两种[26]。成分分析显示泥质陶器陶胎的化学成分和采集的土样化学组成基本相同,这种陶土原料是就近选择土质较好、适合烧制泥质陶的黄灰色普通易熔黏土。红色陶衣为碾磨得极细含少量铁质的红土悬浮液,其显色成分为赤铁矿(Fe2O3)。黑彩显色物质为磁铁矿(Fe3O4)、方铁锰矿(FeMnO3)和少量赤铁矿(Fe2O3)。遗址周边的锰铁矿地层分布,则说明颜料也是就近取材的。
    刃部残留红色颜料的石斧、使用过的块状颜料及横穴式陶窑Y2则反映了这一时期遗址内存在着完整的彩陶生产工艺链条。该遗址内的彩陶纹样可能主要吸收了来自于庙底沟文化的技术、工艺等文化因素,而非通过实物贸易等交换手段来实现的,故彩陶生产也是本地化的。
    本次实验只对沟湾遗址仰韶三期的黑彩进行了物相分析,但陶胎、(白色)陶衣、陶彩中莫来石、伊利石形成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晓峰,马清林等.半山、马厂类型黑、红复彩陶器复合颜料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5).
    [2]马清林,胡之德.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彩陶(彩绘陶)颜料以及块状颜料分析研究[J].文物,2001 (8).
    [3]钟黎,肖永明等.化隆县纳卡遗址彩陶颜料的拉曼光谱分析[J].南方文物,2013 (3).
    [4]董俊卿,冯敏等.双墩彩陶颜料来源的测试研究[J].岩矿测试,2007 (1).
    [5]崔剑锋,吴小红,杨颖亮.四川茂县新石器遗址陶器的成分分析及来源初探[J].文物,2011 (2).
    [6]李文杰.中国古代的制陶工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40-141.
    [7]原长办考古队河南分队.淅川下集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中原文物,1989 (1).
    [8][25]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河南淅川县沟湾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发掘简报[J].考古,2010 (6).
    [9]李湘生.试析仰韶文化彩陶的泥料、制作工艺、轮绘技术和艺术[J].中原文物,1984 (1).
    [10] 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31-332.
    [11]周国清.粘土矿物的热模拟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1995 (3).
    [12]赵世柯,黄勇等.含Al2O3/SiO2体系反应烧结过程中莫来石的形成[J].陶瓷学报,2002 (3).
    [13]刘从华,邓友全等.莫来石的低温合成与结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 (4).
    [14][19]黄允兰,彭子成,杨肇清.新石器时期西山遗址古陶器表面陶彩的分析及其与烧结温度的关系[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7 (6).
    [15] 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44.
    [16] 马清林,李现.甘肃古代各文化时期制陶工艺研究[J].考古,1991 (3);陈晓峰,马清林等.半山、马厂类型黑、红复彩陶器复合颜料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5);马清林,胡之德.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彩陶(彩绘陶)颜料以及块状颜料分析研究[J].文物,2001 (8).
    [17]马清林,李现.甘肃古代各文化时期制陶工艺研究[J].考古,1991 (3).
    [18] 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0.
    [20] Bogdan Constantinescu,邓泽群,谭浩然,Roxana Bugoi, Emanoil Pantos等.Phas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on Cucuteni Neolithic Painted Ceramics Sherds and Compos-itional Studies on Iznik Ceramics Pigments[A].09古陶瓷科学技术7:国际讨论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22-39.
    [2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淅川下王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51.
    [22] 河南省地质矿产厅地质矿产志编辑委员会.河南省地质矿产志·下册[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2:862-890.
    [23]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河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340.
    [24] 刃部残留红色颜料的石斧全部出自仰韶三期;3块块状红色颜料,1件出自仰韶三期,2件出自石家河文化。
    [26]张智尚.淅川沟湾遗址制陶工艺观察[D].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23, 47.
    (图表略,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