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同治操持婚礼 瓷器3年烧完耗银一万八千两(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5:11:23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临终受遗命,李鸿藻明白这其中的分量,他也想念及师徒情深。他一宿未眠,反复掂量,权衡利弊,第二天一早还是将遗诏送到了慈禧手上。慈禧看完遗诏后,铁青着脸,立刻把遗诏扔到了火盆里,遗诏在火光中灰飞烟灭。 李鸿藻的一去不回,也让同治帝感到了事态不妙。慈禧对儿子只剩下恨,她下令断了同治的一切医药饮食,所有宫娥太监撤出乾清宫,没有她的命令不得出入。慈安也想干涉,只是早已有心无力,既然慈禧连自己的亲儿子都下了狠手,自己何必去趟这浑水。同治帝恨自己生在帝王家,他不敢想象慈禧会对皇后下什么狠手,可他只熬了一天,便怀着对皇后的无限担心驾崩了,时间为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五,离他过二十岁生日还有将近半年。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慈禧给了他生命,却又无情地摧残了他的生命。同治帝一死,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再也没有理由垂帘听政了,掌权的应该是阿鲁特氏。可如今的慈禧已不是十几年前的懿贵妃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伎俩,慈禧已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不会允许皇权就这样离自己而去。 同治帝一死,慈禧把这么多年来母子间的、婆媳间的积怨全部发泄到阿鲁特氏的身上。阿鲁特氏得知同治帝驾崩后哭得死去活来,终日以泪洗面,可慈禧不让她到灵前拜祭,不让她出宫中半步,她在大臣们面前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崇绮痛心疾首,却对女儿的处境爱莫能助。阿鲁特氏私下派人去询问父亲的意见,他送给女儿一个空食盒,暗示要女儿绝食而死。 阿鲁特氏明白,自己是婆婆掌权的一个绊脚石,慈禧不会给她活着的机会……连父亲都来催她上路了。阿鲁特氏并不怕死,可她发现自己已经怀上了同治帝的遗腹子。万一是个阿哥,同治帝不就有后了?一个母亲的护子天性让阿鲁特氏变得坚毅而决断,她尽力吃下所有能得到的食物,尽力掩饰自己怀孕的事实。可皇宫实在太小,任何微小的变动都逃不过慈禧的法眼,很快慈禧也得知了她呕吐的迹象,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慈禧已经被权欲冲昏了头脑,哪怕自己唯一的孙子也不行,只要是阻挡她揽权的障碍,她一个不留。慈禧干脆断了阿鲁特氏的饮食,两个月后,阿鲁特氏才吐出了胸中的最后一口怨气,带着未出世的孩子离开了人世。 既然她已经不能对慈禧的垂帘听政构成任何威胁了,慈禧也赏赐她一点点哀荣来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和不计前嫌,她封她为“嘉顺皇后”,下谕旨表彰她为夫殉节的壮烈之举。慈安是在咸丰帝驾崩的当天封为太后的,慈禧是在咸丰死后第二天封为太后的,而同治帝已经死了七十五天,这位从大清门进来的皇后却连一个太后的封号都没有。慈禧专门为已故的同治帝皇后下了两道懿旨,来表彰她的嘉德懿行,还将她与同治帝合葬在惠陵地宫,他们终于可以不受太后的干扰同穴而眠了。 同治帝和皇后的死不过是皇宫里的一个插曲,很快波平浪静。当一切烟消云散,当夜深人静时,慈禧还是会怀念儿子,会心痛儿子的英年早逝,时常跟慈安聊起儿子的顽皮和可爱,不过那都是他童年的故事。导读:展览中的“同治大婚用瓷”燕喜同和正是晚清古瓷余晖的代表之一。同治大婚典礼仪式在慈禧太后的直接过问操持下,最为隆重奢华,所用瓷器历时3年赶制完成,耗银一万八千多两,其规模超过顺治、康熙大婚典礼。 旅顺博物馆新展“华彩争辉—旅顺博物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于7月25日启幕,展出的是馆藏的明清两代官窑瓷器精品65件。这些文物精品或拨交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文管会,或征集于北京、大连等地文物商店,有的文物是深藏闺中首次“示人”。 官窑烧制的瓷器主要供皇家使用,从官窑出来的器物,你说用什么词才能形容出它们的华彩万方?记者从65件展品中掬一捧水,点滴之间也能映射出中国官窑的博大精深。 红 “烧红釉,十窑九不成”为啥还要烧钱? 既然是为皇家烧制瓷器的地方,皇帝的喜好当然就是“中心思想”。本次展览的第一件展品是明洪武的“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展品虽然有截口不能完美示人,但仍不掩其艺术之锋芒,犹可珍也。 洪武釉里红是很难烧造的一种高温铜红釉,当时民间就有“烧红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釉里红在明初被皇室选为宫廷用瓷,并限制民间使用,成为宫廷使用的官窑器。 皇帝以黄为尊,为什么明代还如此推崇红色? “这是因为洪武皇帝朱元璋早年参加红巾军时把起义军的将士都以红色装饰起来,视为士兵们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做了皇帝后的朱元璋大幅采用红色和黄色对皇宫进行装饰,红色和黄色成为皇帝的特权象征。红釉、黄釉瓷成为宫廷的专用瓷,并严禁民间生产和使用。”本次展览负责人王梅告诉记者。 有需求就会有拉动,更何况是高高在上的天子所需。从洪武官瓷的传世品和珠山洪武官窑文化层出土大量的洪武残件数量来看,这一时期的釉里红官瓷要比青花瓷多,器型更为雄伟而质朴,虽颜色不稳定,但其高超的烧制工艺和复杂的配方这种特性,致使后朝及至今天的工匠极难仿制。 青花瓷比丝绸出口的风头还要劲 本次展览展出了几件明青花,特别是一件明正德的“青花笔架”,这个时期的笔架上多书有阿拉伯文字。笔架就是放毛笔的物件,能摆上皇帝案头,说明皇上很是喜欢,可是一个皇帝为什么要用阿拉伯文字装饰的笔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