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民族文化大众化与文化空间的拓展——以法国文化传播实践为例(2)


    二、建设城市公园,转换文化空间结构
    城市公园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公共性,它不仅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场所,更是提升市民精神文化素质、展现城市面貌和宣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对乐于休闲的法国人而言,逛公园是他们最喜爱的日常活动之一,尤其到了周末,各年龄段的人们会在城市公园中消耗大量的时间。因此,作为能够接触到最广泛群众的公共休闲场所,城市公园的文化传播功能显得尤为突出。
    法国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公园的社会文化功能,希望将这个公共休闲场所转化为公共文化场所,并通过它来传播不同地区和历史时期的文化。自1852年起,在对巴黎城市改造的过程中,法国城市规划师奥斯曼(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就有目的地使新建设的城市公园具有历史感。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法国迎来了城市公园的人文时代,公园设计注重凸显地方文脉和城市特色文化[8]。法国公园的建设往往与宫殿、教堂等历史文化建筑紧密结合,将其镶嵌在公园中或在其附近,公园造景及其配套设施也与这些历史建筑风格一致。
    位于巴黎六区的卢森堡公园(Jardin du Luxembourg)就是一个典型的法国城市公园。该公园建于1612年,面积约为22万平方米,是巴黎市内最大的公园。卢森堡公园中包含多个传统建筑和文化场所,其中最主要的传统建筑——卢森堡宫建于1615年,是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王后玛丽·德·美第奇(Marie de Médicis)的住所,如今成了法国参议院的办公场所。其西侧的小卢森堡宫(Petit Luxembourg)自1825年以来就是法国参议院主席的居住地,这两处宫殿在每年欧洲文化遗产日期间对民众开放。卢森堡博物馆(Musée du Luxembourg)位于公园西北方向,在1750年成为法国第一个致力于收集绘画作品的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如今定期举办与法国历史文化相关的艺术作品展,因其作品的非凡质量闻名于世。每到夏季,公园西面的橘苑便成了临时的露天展览馆,将植物景观与艺术作品有机结合。公园旁的旺多姆大厦于1707年建成,如今是巴黎高等矿业学院的所在地,曾诞生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充斥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人们不仅可以进入这些文化场馆近距离感受文化氛围,还可以远距离欣赏传统建筑的外观。卢森堡宫粗大的圆柱和“粗面石工”的外墙建造特征与佛罗伦萨的“庇蒂宫”相似,其倾斜的屋顶和中央大楼又体现了17世纪法国巴洛克建筑风格,古典建筑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在园林布置方面,卢森堡公园继承了法国古典园林统一、均衡的美学原理[8]:总体布局象征绝对君权;宫殿轴线贯穿公园中心,由高大的落叶树木划出园林的中轴线,辅之以次要轴线,强调对称布局;艳丽的花毯突出雕塑、喷泉等中心景点。园内还有大量19世纪栽种的古树及其他植物,如巨型红杉、法国哈代梨和银杏等。此外,卢森堡公园中还有大量园林小品,即雕像、纪念碑和喷泉,它们大多拥有20年以上的历史,至今保存良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公园中遍布的106个雕塑和纪念碑蕴含了不同的主题和含义,其中包括下令修建卢森堡公园的玛丽王后的雕像、为纪念法国政府赠予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而仿制的小自由女神像、法国历代皇后的雕像、希腊神话中人物和动物的雕像及作家乔治·桑和司汤达的纪念碑等等④。雕像下方或背面有石刻的字迹,介绍其名字和由来。
    法国马赛的隆尚公园也是当地一个著名的城市公园。园中最主要的传统建筑——隆尚宫(Palais Longchamps)曾是拿破仑三世的行宫,建于1862年,其外观集巴洛克、罗马和东方风格于一体,中央是以“水之赞歌”为主题的群雕和喷泉,弧形的走廊尽头分别是马赛美术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据法国马赛旅行网站介绍(Tourisme Marseille),隆尚宫后面的公园中也散布着许多雕像和纪念碑,包括法国著名诗人阿尔方斯·德·拉马丁(Alphonse Marie Louis de Lamartine)和法国博物学家安托万·福蒂内·马里恩(Antoine-Fortuné Marion)的雕像。
    法国城市公园的建设实现了服务性与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园内随处可见的文化印记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回顾历史,获得知识,受到文化滋养和熏陶。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城市公园的建设使文化空间结构得到改善,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想象空间。
    三、创作涂鸦壁画,彰显文化空间艺术
    涂鸦是西方流行的一种街头艺术,具有代言民众、监督权力的社会作用,也是文化创造力释放的源泉之一。它普遍存在于“共视公共场所”,是公共艺术中一种“接地气”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文化传播方式[9]。
    法国在历史上就有占领公共空间表现艺术、宣扬自由民主和反抗精神的传统,如今法国政府对涂鸦采取相对宽松的态度,制定了灵活、多样、多层次的管理措施,给予一定程度的创作空间和自由:除了法律禁止涂鸦的特定区域或建筑物表面外,只要获得产权人授权,合法内容的涂鸦就不会受到内容审查和干涉,且任何人无权清除涂鸦创作作品[9]。为了产生良性艺术互动,政府甚至开辟了专门的“舞台”,邀请著名艺术家进行涂鸦创作。法国人抱着“把艺术搬上街头”的观念,将街头墙壁、隧道内部和火车车身都变成了艺术家的涂鸦场所。法国的涂鸦作品内容丰富而深刻,讲究荒诞幽默,从个人情绪的宣泄到对整个社会的审思,充分表达了不同的艺术观点,可以说将公共区域变成了露天的艺术展览馆。这样不仅有利于涂鸦爱好者之间的艺术交流和学习,更有利于城市文化大众化,街头巷尾的涂鸦作品给人们提供了无条件接触艺术的机会,使艺术逐渐深入人心。
    在里昂,由于市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对艺术事业的大力支持,涂鸦这种相对初级的艺术形式已经“升华”为壁画。里昂市内有大小壁画几百幅,其中大型壁画就有40多幅。世界上最大的3D壁画“La Sarra”位于里昂五区,占墙壁面积近3000平方米⑤。里昂的城市壁画大多出自一个名叫“创造之城”(Cite Création)的组织。1978年,为了响应政府推广美术的号召,11位里昂美术学院的学生聚在一起,讨论如何突破私人创作与小众展示的层面,使艺术服务于所在城市及社会公众。他们希望通过创作壁画赋予城市和街区象征意义,为城市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创造之城”由此建立。1988年,经里昂市市长批准,“创造之城”的艺术家们在25幢廉租房建筑表面临摹著名城市规划师托尼·加尼耶(Tony Garnier)关于“乌托邦城市”的画作,将这个贫穷的街区转化为一个露天壁画博物馆,如今它成了里昂著名的人文特色景点。迄今为止,“创造之城”共设计完成了670多幅城市壁画[10],这些作品不仅遍及里昂市区,还“出口”到加拿大魁北克、德国柏林和日本横滨等城市。
    里昂的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描写里昂历史,有的记录城市生活变迁,还有的纪念法国著名历史人物。里昂最著名的壁画——《里昂人》(Fresque des Lyonnais)是由时任里昂市市长米歇尔·诺瓦尔(Michel Noir)提议,由“创造之城”的艺术家们协力完成的。该壁画位于索恩河畔一幢7层的老式楼房上,占墙面积800平方米,描绘了里昂的24位历史人物和6位当代著名人物。诸如法国织布机发明者约瑟夫·玛丽·雅卡尔(Joseph Marie Jacquard)、里昂市市长爱德瓦·埃里奥(Edouard Herriot)及法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安德烈-马里·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最著名的要属卢米埃尔兄弟(Auguste et Louis Lumière)和《小王子》的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画中的名人都是法国璀璨文明的杰出代表。巨幅壁画仿佛在街头为人们铺开了一本大书,邀请路人驻足欣赏里昂城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里昂十字街区街口,有一幅名为《卡尼》(Le Mur des Canuts)的壁画,面积为1200平方米。“卡尼”是对19世纪居住在十字街区织布工人的称呼,由于丝织业和丝绸贸易的发展,里昂在19世纪成为欧洲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所以这幅壁画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卡尼街区过去的人物形象与生活场景,更是带领人们回望历史,提醒人们关注丝绸纺织业在里昂城市发展和工业化道路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即使这项传统工艺即将消失殆尽,它依旧存在于十字街区人们的文化记忆中。在该壁画下方的通道上,还有英语和法语版的标牌,用于介绍壁画的内容。里昂前任市长热拉尔·科隆(Gérard Collomb)曾表示:这些城市壁画是里昂的文化遗产,是里昂城市的骄傲,凸显了文化空间的艺术魅力,“创造之城”的艺术家们不仅是城市美容师,更是伟大的文化传播者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