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改革开放四十年赫哲族发展的四个维度(2)


    二、民族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资源整合,打造民族特色产业及产业链,与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考量我国民族发展及政策、制度体系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大力扶持下,赫哲族通过产业调整,逐步改变单一经济发展方式,在多元联动格局中,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走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
    1.渔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生存于不同自然环境的各民族在与周围环境长期互适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依赖当地自然资源的各具特色的传统生计方式。历史上,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赫哲族“夏捕鱼作粮,冬猎貂易货”的传统生计方式。虽然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狩猎业已退出赫哲族历史舞台,但直到改革开放前,渔猎生产始终是赫哲族经济主体部分,并起主导作用,农耕只是一种补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为搞活市场经济,使赫哲族群众都发家致富,在赫哲族聚居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当地政府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渔业资源,采取“以渔为主,粮食自给,多种经营”的方针,将赫哲族群众从农业生产队划出,成立渔业村,通过降低渔业收购任务,扩大渔民自产自销权利,减免赫哲族群众农业税和粮食收购任务,以及专项资金更新技术设备等渠道,大力扶持赫哲族群众专营渔业生产,发展渔业经济。
    这样,街津口村、八岔村和四排村绝大多数赫哲族开始以家庭为单位从事渔业生产。赫哲族渔业经济由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经营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体经营。整个20世纪80年代,渔业捕捞量连年大幅度增长,给赫哲族群众带来很高的经济收入。据统计,1989年,八岔乡鱼产量为30万斤,“全乡户均存款1056元,赫哲族户均存款为3289元,比全乡高3.1倍”[1]。渔业生产几乎成为这一时期赫哲族全部经济活动,渔业收入也成为赫哲族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赫哲族进入渔业经济发展黄金时期,也带动赫哲族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2.以农业为主的多元产业格局的形成。赫哲族粗放式的渔业经营以及生态环境的变迁,导致20世纪80年代末,赫哲族渔业产量和收入开始锐减。据统计,1991-1994年,街津口、八岔、四排三个赫哲族村的渔业生产均呈停滞不前状态。加上赫哲族人口逐渐增多,因而人均纯收入仅为当时全省农村少数民族人均收入的1/3。赫哲族人口少,经济上一个很小的变动都会对民族整体产生影响[2]。仅靠捕鱼不足以维持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很多赫哲族群众面临贫困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详细部署,在借鉴其他民族地区经验基础上,1995年,黑龙江省充分利用三江平原地带未开垦荒地较多,适宜发展农业的特点,采取抓典型、树先进、积极引导的方法,将种植业作为主要调整方向,全力引导渔民弃船上岸,垦荒种地,从而启动了扶持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
    经过几年努力,越来越多的赫哲族群众由原来单一渔业生产转向种植业为主,捕鱼业为辅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成功实现从渔业生产到农业生产的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次产业调整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比较明显,赫哲族村经济总收入逐年提高。“1996-2000年‘九五’期间,街津口、八岔、四排以及敖其4个赫哲族村经济总收入平均每年为3589万元,比‘八五’期间末期1995年的总收入提高了75.1%,是‘七五’期间末期1990年的2.97倍。”[3]1995-1997年连续“三年渔业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44%、28%、18%,呈持续下降趋势,而种植业收入在整个经济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分别达到50.6%、64%、78%。”[4]66种植业逐渐取代渔业成为赫哲族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是赫哲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的必然选择。
    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后,赫哲族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耕地创造产值。随着国家对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客观地规约着赫哲族群众要想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重塑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更多发展新空间。
    1999年开始,在国家统筹规划和相应政策指导下,在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支持下,赫哲族群众进行了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赫哲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族缘优势,在原有耕地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变捕鱼为养鱼,发展水产养殖业;引进优良动物品种,发展家庭畜养业。同时,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开展,加大民族旅游业,以及与旅游业相关的餐饮、住宿、手工艺品制作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到2000年,街津口、八岔村有80%住户、四排村有97%住户实现了转产。转产后,有的经营大棚蔬菜种植,有的养鱼、养猪,有的经营旅游和餐饮服务业,有的搞多种经营[5]。赫哲族以农业为主导的多元产业发展模式形成。据统计,2003年,街津口、八岔、四排、敖其和抓吉5个赫哲族村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6.1%,牧业占14.5%、渔业占7.7%,其余各项非农产业收入占41.7%[6]。该数据表明第三产业和种植业成为赫哲族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赫哲族聚居区群众收入构成的多元结构格局已基本形成。
    3.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赫哲族经济全面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弃渔务农和以农为主,发展渔、牧、旅游等多种经营的两次经济发展转型与飞跃,赫哲族实现了由传统渔猎经济向多元经济的过渡。整体经济结构呈现出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发展趋势。尤其新世纪以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旅游、手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成为赫哲族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解决当地群众创业、就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随着多元经济的发展,赫哲族家庭经营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与转产前相比,家庭生产经营范围由原来单一的渔业扩大到种植、养殖、餐饮、商服、运输等多个领域。据统计,在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村,30.5%的赫哲族农户从事单一种植业;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兼营户占54.9%;家畜养殖、商服等各类专业户占14.6%[7]。
    伴随着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劳动生产率不断得到提高,由此带来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收入的明显增加。到2012年,街津口赫哲族乡人均纯收入为9120元;街津口赫哲族村人均纯收入为9310元;八岔赫哲族乡人均纯收入为9520元,八岔赫哲族村人均纯收入为9950元;四排赫哲族乡人均纯收入为6242元,四排赫哲族村人均纯收入6242元。街津口、八岔赫哲族村的人均纯收入高于其所在乡,四排村与四排乡持平[8]。2008-2012年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街津口、八岔赫哲族村的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赫哲族经济发展在全国已达到一定水平,在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示范性。
    经济条件的明显改善使赫哲族生存型消费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消费结构在不断优化。从满足基本生存、生活需求向追求发展、享受型消费需求升级过渡,由此带来赫哲族消费结构明显改变,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各个家庭更加注重教育、智力投资等。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赫哲族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这种转变是时代发展、生态环境变迁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对人口较少民族帮助、扶持、优惠照顾的必然结果;也是赫哲族解放思想,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体现出民族发展要适应生态环境变化,民族发展受国家政策指导、民族发展受国家发展推动、民族发展延续民族特色等特征。与此同时,随着赫哲族多元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其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征也日益凸显。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更应注意赫哲族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赫哲族发展与自然环境、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因地制宜,因族举措,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