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改革开放四十年赫哲族发展的四个维度(5)


    3.赫哲族人口的发展。“民族作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其发展不仅是物质资料、精神产品生产的发展,也是民族自身生产的发展,也就是人口生产和婚姻家庭方面的发展。”[12]改革开放以来,赫哲族在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统计,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赫哲族人口为450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为718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赫哲族人口达1489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赫哲族人口为4254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达4640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赫哲族人口为5354人(见图2)。
    
    图2 历次全国人口普查赫哲族人口数量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赫哲族人口总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除第五次人口普查外,赫哲族人口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平均增长率。其中,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赫哲族人口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长了2.86倍,高出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39.94个百分点。1982-1990年,八年间成为赫哲族人口发展速度最快时期。究其原因,首先,人口自然增长带动人口数量的提高。这一时期,我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一切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生活条件的改善,使赫哲族人口呈现出低死亡率、高出生率状态。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提高。其次,恢复更改民族身份。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识别工作正进入恢复和更改民族身份时期,以佳木斯敖其镇一批人为代表,申请恢复了赫哲族身份,这带来赫哲族人口一定程度的增加。第三,族际通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增多,民族间交往交流逐渐增多,由此导致族际通婚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赫哲族人口的增加。所以,赫哲族人口增幅出现一个小高峰(见图3)。
    
    图3 赫哲族人口增长幅度与其他民族增长幅度对比
    注:该图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编制。
    赫哲族人口总量增长同时,人口结构也发生变化,呈现出一定特点。首先,人口性别构成上,男女比例趋于平衡。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赫哲族男性人口为2651人,占总人口49.51%;女性人口为2703人,占总人口50.49%。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7.4上升为101.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5.20)。男女性别比趋于平衡,浮动不大。其次,年龄构成上,赫哲族劳动年龄人口增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赫哲族人口中,0-14岁少年儿童人口为918人,占总人口17.15%;15-59岁人口为4051人,占总人口75.66%;60岁及以上人口为385人,占总人口比例为7.19%;65岁以上人口为236人,占4.41%。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例下降9.60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比例上升了7.5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上升2.04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了0.87个百分点。可见,十年间赫哲族人口中,少年儿童人口比例在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赫哲族人口由年轻型趋于成熟型,人均寿命大幅提高,但人口老龄化不容忽视(见图4和图5所示)。
    
    图4 2000年赫哲族性别、年龄结构图
    注:该图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
    
    图5 2010年赫哲族性别、年龄结构图
    注:该图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
    第三,赫哲族人口分布范围扩大。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赫哲族人口为449人,占赫哲族总人口的99.78%,黑龙江省外只有1人。第二次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内赫哲族人口数为698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7.21%,黑龙江以外6个省市,有赫哲族人口20人。第三次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赫哲族人口为1397人,占总人口的93.69%,92人分布在黑龙江以外全国18个省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赫哲族总人口的88.36%即3759人分布在黑龙江省,其余498人则分布在黑龙江省以外21个省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人口数量增加到3910人,但所占比重却下降到84.27%,而省外分布则扩大到28个省市,人口达730人。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赫哲族人口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和直辖市,其中,黑龙江省有3613人(其中男1803人,女1810人),占赫哲族总人口67.48%。根据赫哲族人口分布状况可以判断,改革开放以来,赫哲族人口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但黑龙江省仍是赫哲族主要聚居地区。
    综合以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赫哲族在产业结构调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上实现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在加强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与其他民族的共同性因素增多,但差异性还存在的情况下实现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在社会变迁过程的文化涵化中达到共同、共通、共生状态,实现了涵化性与共生性的统一。赫哲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濒于灭绝的民族,如今发展成欣欣向荣的人口较少民族。赫哲族的巨大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我国正确的民族政策,离不开和谐的民族交往,离不赫哲族自身的不断进取!
    注释:
    ①来自三个民族乡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1]杨荆楚.赫哲族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街津口、八岔、四排赫哲族乡赫哲族调查[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3).
    [2]尤文民.赫哲族发展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舒景祥.我国赫哲族“九五”期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对赫哲族聚居区“九五”期间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调查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3).
    [4]舒景祥.中国赫哲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洪英华,吴景芳.黑龙江省赫哲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4).
    [6]关立卓,舒景祥,都永浩.关于我国赫哲族聚居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调研报告[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2).
    [7]舒景祥,舒景春,尤建红.对赫哲族聚居区“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查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5).
    [8]刘明,等.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发挥边际增长效应——黑龙江省边境及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1).
    [9]http://hlj.people.com.cn/n/2015/0130/c220024-23740680.html.
    [10]宋蜀华.人类学研究与中国民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4).
    [11]都永浩,姜洪波.黑龙江赫哲族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182.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