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动“直过民族”文明进步中的作用——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9:11:07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李兵 参加讨论
【摘要】“直过民族”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发育层次相对较低,在党带领全国人民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发起最后冲刺之时,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部分“直过民族”地区成为党中央关注的重点。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别在“民族直过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效激发了“直过民族”民众在国家层面的政治认同,在社会层面的跨越发展,在个人层面的文明进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过民族”;傈僳族;社会发展;文明进步 【作者简介】李兵,云南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研究;王勇,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研究项目“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项目编号:SYSX20161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但是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和民族历史沿袭等原因,民族与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一直难以避免,尤其是部分边疆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其局部社会发展落后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平均发展水平,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就是典型的例证。怒江州全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2%,是一个典型的“民族直过区”,境内居住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按照中央政府的政策帮助,从当时的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制度体制或阶级分化不明显的社会状态下,不进行土地改革和阶级划分,直接跨越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体制,这些民族特称为“直过民族”。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西方的“普世价值观”,不是资产阶级阶层的价值观,而是凝聚了中国亿万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广大无产阶级的共同价值目标,是广大中国公民在个人价值层面的普遍共识,更是凝聚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价值基础。在践行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潮中,怒江州“直过民族”的社会也得到了跨越式进步发展,这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直过民族”的社会进步发展的关系,寻求推动“直过民族”社会发展的动力,可以更好地服务边疆地区建设,推进边疆民族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激发了“直过民族”在国家层面的政治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直过民族”因其社会发育水平较低,基础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也比较低下,部分民众的国家意识相对比较薄弱,通过大力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大地帮助“直过民族”民众强化了国家意识,增进了政治认同。 (一)富强是催生“直过民族”民众对伟大国家认同的直接动力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首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强盛、人民安康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怒江少数民族原始的“刀耕火种”“采集渔猎”“结绳记事”的物质生活生产方式曾经制约着这些“直过民族”的社会发展,同时长期的社会封闭生产也制约了人们意识的成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便形成了解放前的那个落后整个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的现状。从国家层面引导“直过民族”民众认识到“富强”的意义和内涵,在带领“直过民族”民众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让“直过民族”民众感悟到祖国的伟大富强。 201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中全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云南怒江州赫然在列。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和历史贫困沿袭,“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是怒江州的现实写照,“四山夹三江”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定了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发展。《意见》下发以来,怒江州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首要的政治工作来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践行促进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成效明显。在致富脱贫中,“直过民族”民众真切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重视,极大增强了他们的国家观念和国家认同。最近几年,生活在边境线上的民众大量回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国家的富强,国家的观念在边境地区民众心中的认可度得到了提高。 民富则国强,民不富,国难强。同时,民富了还需要有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保障人民财富不被外来掠夺,保障人民的正常权益不受侵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富强作为首要的价值追求,凸显了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程度上推进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民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二)民主是激发“直过民族”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潜在推手 民主,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是在“直过民族”民众的思想意识中,可能是一直处于边缘化的词,究其原因,无非与这些民族“直过”前的社会形态相关联,尽管从1950年党中央明确让这些少数民族直接过渡距今已有近半世纪之多,但受自然条件和教育环境的限制,最广泛的民主还是得不到全面的落实。 习近平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使“直过民族”民众认识了解社会主义民主,并得以最广泛的社会民主权力,摒弃旧观念上的“家长制”“族长制”,积极鼓励“直过民族”民众参与到社会主义民主之中来。没有民众参与的民主,是机械的民主,是虚假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民主,人民自己的事情交给人民自己来决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直过民族”民众参与民主的过程,让他们达到内心的情感认同。 民主在有些人看来就是选举,这是极其片面的。“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通过在扶贫攻坚任务中的一系列政策落实上,充分发扬民主,让广大“直过民族”民众参与到扶贫攻坚、社会建设等具体工作的决策中,让其感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民主,更有效地激发“直过民族”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认同,也有利于抵制境外势力通过边境宗教等活动渗透的西方的所谓民主,建立和谐稳定的边疆社会环境。 (三)文明是建立“直过民族”民众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础 文明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内在要求,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演进规律,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呼唤,但更大程度上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文明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谈及文明,似乎必然离不开文化,文化成就文明,物质文化成就物质文明,精神文化成就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又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发展。“直过民族”有其特有的民族文化,积流成河,这些特色的文化最后都汇入中华文化这条波澜壮阔的文化长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它汇集了当代中国精神,它来自于勤劳的中国各民族大众,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凝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向往。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髙阶段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是与“野蛮”相对应的整个人类发展的理想前景。尽管“直过民族”是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但是文明始终是整个人类的向往,“直过民族”民众也不例外,摒弃原始生活的野蛮,走向现代生活的文明。这些“直过民族”都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积淀,也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寻找路径以多种方式将这些特有的民族文化文明传播出去,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达到文化的多方位认同,例如,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以及一些民族歌舞等已经走上了国际大舞台。通过文明的传播,彰显少数民族的勤劳善良、能歌善舞等;也通过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交融,为“直过民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铺垫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是文明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文明问题上,一方面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出高度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要不断构建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方面同等重要。我们要将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文明”把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地融合,极大地促进了“直过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和谐是触发“直过民族”民众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情感引线 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价值理念。《礼记?中庸》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谐是原本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达成的一种相对统一的状态,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一种理想状态。 和谐的价值观彻底改变了“直过民族”民众原有的处理邻里纠纷、家庭关系、族籍矛盾的理念,也触动了“直过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可以说是这些一直与自然作抗争的“刀耕火种、陡坡壁耕”的“直过民族”民众所梦寐以求的理想。“刀耕火种”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但为了生存不得不与自然作抗争,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别的可以生计的办法,而今时代不同了,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根据不同的地理海拔和现实环境,选择适宜于当地土壤和地理环境的经济作物进行种植,而不局限于仅仅种植用来填饱肚子的粮食;根据不同的土壤贫瘠情况,选择适合的作物肥料,不再是烧荒拾粪作为肥料;根据耕地坡度情况,将坡度较大的耕地进行改坡为梯,或者退耕还林,通过生态补偿等方式解决民众的生存及生产生活问题。 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彰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消灭了阶级的社会,没有阶级对立就没有阶级矛盾。和谐的价值观念为“直过民族”民众解决现实问题和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从源头解决了“直过民族”民众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切以和谐、共生、共融为主,促进了人际融洽、社会稳定、生态发展,从情感上达成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主动抵制从境外传入的暴力、极端、恐怖思想,抵制损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言论和言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初探
- 下一篇:文化先行与边民为本:徐益棠边政思想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