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江苏淮安黄岗村墓群发掘简报


    胡兵 赵李博 祁小东 刘光亮 褚亚龙 薛玲玲 王子涵 张华祥 曾红强 王军来
    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 要:江苏淮安黄岗村墓群是一批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的中小型墓葬群,均为土坑竖穴木椁或木棺墓,以单人葬为主;还有少量合葬墓,合葬墓中又有同穴合葬和异穴合葬两种。墓葬形制多样,出土遗物较丰富,排列呈现出一定的早晚规律,年代基本上下承袭,为研究淮安地区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墓葬的分期、丧葬习俗和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淮安; 墓葬群; 土坑竖穴; 木椁; 战国晚期; 汉代
     
    黄岗村墓群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经济开发区徐杨乡黄岗村九组,为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墓葬规模和数量不明。2010年被公布为淮安市第一批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北至徐扬路,南到大寨河,东凭岳阳街,西临城东路,总面积近70万平方米(图一)。为配合淮安高铁新区水系调整工程建设,淮安市博物馆考古部(现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8年6月对埋藏区东南部的8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和结构
        此次清理的M1—M8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图二)。墓葬上部被施工破坏,原开口不存,向下打破早期文化层。文化层内出土遗物极少,可见西周时期红陶绳纹鬲足。
    M1位于发掘区西部,西南距M6约32米。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口大底小。方向88°。填土为黄褐色,稍软,结构较疏松。墓壁经过修整,较平,局部可见锸类工具痕。墓口长2.45~2.63、宽1.82米,墓底长2.33、宽1.6、存深3.08~3.13米。墓底置单棺。棺木腐朽,仅余黑灰痕。灰痕长2.18、宽0.78~0.81、存高0.24米。人骨不存。棺南侧两端位置各有一熟土二层台,为深褐色夹黄褐色斑块土。两个二层台之间放置陶器,且二层台之上和陶器外侧均有木质腐朽黑灰,推测之上应有木板覆盖,两个二层台之间应是作为边箱使用。边箱长1.32、宽0.61~0.64、高0.3米。此外,棺内东端有2小块残破玉片,或为口琀。出土遗物共14件(组),有陶罐1、豆2、带盖盒3、壶2、小罐2、器盖3以及玉片1件(组)等(图三)。
    图一//黄岗村墓群位置示意图
    图二//黄岗村墓群M1—M8位置分布图
    M2位于发掘区中部,西南距M3约13米。墓坑口大底小。方向88°。填土为深褐色夹淡黄色花土,稍软,结构较疏松。墓壁经过修整,较平。墓口长2.99、宽1.66~1.74米,墓底长2.81、宽1.32~1.54、存深1.94~2米。墓底置单棺。棺木腐朽,仅余黑灰痕。灰痕长2、宽0.63米。棺内人骨不存,无法辨别头向。棺内随葬有玉璧、玉剑格、铜带钩和陶纺轮各1件。棺北侧两端位置各有一黄褐色熟土二层台,二层台之间为边箱。边箱长1.3、宽0.45~0.5、高0.26米。边箱内放置其他随葬品,随葬品外侧和二层台上均有黑灰痕迹,推测其上有木板覆盖。边箱内有陶钫1、带盖鼎1、带盖盒1、豆1、匜2、小罐3、器盖1、杯1,铜镞1、柄形饰1,铅珠1和残铁器1件(组)等(图四;彩插一︰1)。
    M3位于发掘区中南部,西南距M8约20米。墓坑口大底小。方向170°。填土为灰褐色夹红褐色花土,稍软,结构较疏松。墓壁经过修整,较平。墓口长2.5、宽1.36~1.56米,墓底长2.35、宽1.25、存深2.04米。墓底置单棺。棺木腐朽,仅余黑灰痕。灰痕长1.96、宽0.51~0.6、存高0.15米。人骨保存较差,仅余部分朽烂成粉渣状的头骨和下肢骨,头向南。棺西侧两端各有一黄褐色熟土二层台,二层台之间为边箱。边箱长1.01、宽0.31~0.34、存高0.2米。边箱内随葬品共7件(组),有带盖陶壶1、豆2、杯1、匜1、带盖鼎1、带盖盒1件(组)等(图五)。
    M4位于发掘区东部,西南距M2约40米。墓坑口大底小。方向78°。填土为黄褐色夹红褐色花土,稍软,结构较疏松。墓壁略粗糙。墓口长2.83、宽1.5米,墓底长2.6、宽1.23~1.27、存深1.3米。墓底下挖长方形坑放置单棺,周围形成一圈生土台,生土台存高0.22米。棺木腐朽,仅余黑灰痕。灰痕长2.08、宽0.6、存高0.22米。人骨保存较差,仅余部分牙齿和粉渣状下肢骨,头向东。南壁中部设置一弧顶壁龛,龛长0.47、高0.3、深0.19米。龛内放置2件随葬陶器,均为小陶罐(图六)。
    图四//M2平、剖面图
    1、2、18.小陶罐3.陶钫4、5.陶匜6.带盖陶鼎7.带盖陶盒8.残铁器9.铜镞10.陶豆11.铅珠12.玉璧13.玉剑格14.铜带钩15.陶纺轮16.陶杯17.铜柄形饰19.器盖
    M5位于发掘区东北部,西南距M4约9米。墓坑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口大底小,部分位置墓壁较直。方向175°。填土为深褐色夹黄褐色花土,较硬,结构紧密,疑经过夯打,底部椁室周围填充青膏泥。墓壁经过修整,较平。墓口长3.73~4.05、宽2.65~2.89米,墓底长3.68~3.93、宽2.56~2.8、存深2.3~2.5米。墓底置一椁,椁内双棺,椁外北侧和东侧分别附一边箱。椁除盖板外其余部分保存相对较好,四周竖侧板,之上竖向加盖木板为盖板,彼此衔接方式不明。椁长2.75、宽2.15、高0.85、厚0.26米。棺木保存较好,棺外髹黑漆,棺内髹朱漆。两棺均为整木刳成底板和侧板,两端竖插挡板,上覆盖板。西棺长2.02、宽0.68、高0.65、厚0.12米;东棺长2.01、宽0.73、高0.64、厚0.12米。棺内人骨无存。棺内有口琀、窍塞、铁剑、铜钱、木梳、漆木器等。根据口琀、窍塞位置推测西棺头向北。东边箱仅余侧边灰痕,内置釉陶器和1件铜器。东边箱长1.89、宽0.44~0.49、存高0.15米。北边箱仅余侧板,不见底板,内置随葬釉陶器。北边箱长1.95、宽0.41、高0.45、厚0.02米。随葬品共24件(组),有釉陶壶8、瓿4、铁剑1、残铁器1、漆盒1、残漆器2、木梳1、漆木小饰件1、口琀1、窍塞1、残铜器1和五铢钱2件(组)等(图七)。
    M6位于发掘区西部。墓坑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口大底小。方向85°。填土灰褐色夹黄褐色花土,较软,结构稍疏松。墓壁稍显粗糙。墓口长2.68~2.87、宽1.35~1.47米,墓底长2.55~2.7、宽1.16~1.29、存深0.46~0.51米。墓底置单棺。棺木腐朽,仅余黑灰痕。灰痕长2.1、宽0.51~0.58、存高0.17米。人骨保存较差,仅余部分朽烂成粉渣状的头骨和肢骨,头向东。棺南侧有两个灰褐色熟土二层台,二层台之间为边箱。边箱长1.2、宽0.5、存高0.25米。边箱内放置随葬品,有陶钫2、豆2、带盖三足炉2、盒2、杯3、勺2、匕2、俑2、花蒂形器2和漆盘1件(组)等(图八;彩插一︰2)。
    M7位于发掘区中南部,西北距M1约22米。打破M8。墓坑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口大底小。方向3°。填土为深褐色夹黄褐色花土,稍软,结构较紧密,底部椁室周围填充青膏泥。墓壁稍显粗糙。墓口长2.84~2.91、宽1.72~1.91米,墓底长2.56~2.58、宽1.54~1.68、存深0.76~0.78米。墓底置一椁一棺。木椁保存较差,仅余部分侧板和极少量盖板,不见底板。木椁残长1.97、宽1.04、存高0.2、厚0.1米。木棺保存相对较好,为整木刳成底板和侧板,两端竖插挡板,上覆盖板,侧板断裂变形。棺内髹朱漆,大部剥落,棺外漆色不明。棺长1.98、宽0.77、高0.58、厚0.09米。棺内随葬铜钱2、木梳1和铁剑1件(组)。墓底西南角有一灰褐色熟土二层台,长1.2、宽0.41、存高0.2米,用途不明。墓底西北角放置随葬品7件(组),有陶罐4、铜镜1、铜弩1和残铜器1件(组)等(图九)。
    M8位于发掘区中南部。被M7打破。墓坑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口大底小。方向4°。填土为深灰色夹黄褐色花土,稍软,结构较疏松,底部椁室周围填充青膏泥。墓壁经过修整,较平。墓口长2.86~3.08、残宽1.7~1.86米,墓底长2.51~2.64、宽1.4~1.6、存深0.71米。墓底置一木椁,椁内为单棺,椁外东侧附一边箱。木椁腐朽较甚,仅四周残留部分木板,不见盖板和底板。椁长2.18、宽0.96、存高0.24米。木棺保存相对较好,为整木刳成底板和侧板,两端竖插挡板,上覆盖板,侧板断裂变形。棺内髹朱漆,大部剥落,棺外漆色不明。棺长2.02、宽0.81、高0.62、厚0.1米。内底上有一层约2厘米厚薄板。板面平整,上似无漆,下髹红漆,素面无纹饰,推测可能为棺盖下的二层顶板。板下平铺约3厘米厚的一层铜钱,铜钱锈蚀成片,周围有织物痕迹。棺内北端和中部分别发现有串珠1和角擿1件(组)。人骨无存。边箱附于木椁东侧,朽烂严重,仅余部分侧板,内为随葬品,有釉陶壶4、瓿2件。边箱长2.2、宽0.4、存高0.15、厚0.1米(图一〇)。
    二、出土遗物
        8座墓葬共出土遗物105件(组)(铜钱根据位置不同计1组或数组)。主要有陶器、釉陶器、铜器、玉器及漆、木、角器等。
    (一)陶器陶器有鼎、壶、豆、盒、钫、罐、小罐、三足炉、匜、杯、勺、匕、纺轮、花蒂形器、俑等。
    鼎2件。M2︰6,弧形盖,敞口,圆唇。器身子口内敛,方唇,口外附一对长方形立耳,耳外撇,筒腹,圜底,底附三蹄形足,足尖外撇,足外侧有切削痕。素面。夹细砂红陶。盖口径17.4、器身口径17.3、底径18、通高19.7厘米(图一一︰2;彩插二︰1)。
    壶3件。按肩、腹部形态不同可分为两型。
    A型1件。鼓肩,斜弧腹。M3︰1,泥质灰陶。弧形盖,下设子口,圆唇,顶上三个小圆孔。器身喇叭形口,平沿,尖圆唇,长束颈,鼓肩,斜弧腹,高圈足。素面。盖口径16.4、器身口径15.7、底径14.2、最大腹径23.8、高38.6厘米(图一一︰5;彩插二︰2)。
    B型2件。溜肩,圆腹。M1︰6,喇叭口,平方唇,长束颈,高圈足。肩部有一圈瓦棱痕,腹部有两道凹弦纹。泥质灰陶。口径12.8、底径13.6、最大腹径20.8、高27.8厘米(图一一︰4;彩插二︰3)。
    钫3件。根据肩、腹部形态不同可分为两型。
    A型2件。折肩,斜直腹。M6︰2,盝顶形盖,敞口,方唇,顶有五个小孔。器身喇叭形方口,方唇,长束颈,足残。素面。泥质灰陶。盖口径15.9、器身口径14.4、最大腹径21、残高46.2厘米(图一一︰6)。
    B型1件。溜肩,鼓腹。M2︰3,破损严重,无法修复。喇叭形方口,方唇,长束颈,方圈足。素面。泥质红陶。
    豆7件。按柄部长短变化可分为两式。
    Ⅰ式5件。柄部略长。M2︰10,敞口,圆唇,浅盘,细长柄,喇叭形圈足。素面。夹细砂红陶。口径15、底径7.9、高11.4厘米(图一一︰11;彩插二︰4)。M6︰4,敞口,圆唇,浅盘,细短柄,喇叭形圈足。素面。泥质灰陶。口径14.8、底径10.3、高12.5厘米(图一一︰12;彩插二︰5)。
    Ⅱ式2件。柄部较Ⅰ式短。M1︰3,直口微敞,圆唇,浅盘,细短柄,喇叭形圈足,足外缘上翻。素面。泥质灰陶。口径15、底径9.1、高9.8厘米(图一一︰7;彩插二︰6)。
    盒7件。根据有无耳和圈足可分为三型。
    A型2件。有耳,无圈足。M1︰5,弧形盖,敞口,圆唇。器身子口内敛,圆唇,口外附一对长方形立耳,耳外撇,浅弧腹,底略凹。素面。泥质灰陶。盖口径17.5、器身口径16.2、底径6.2、通高11厘米(图一一︰3;彩插三︰1)。
    B型2件。无耳,无圈足。M2︰7,弧形盖,敞口,圆唇。器身子口内敛,圆方唇,斜弧腹,平底略凹。素面。夹细砂红陶。盖口径19.1、器身口径17.2、底径11、通高13.9厘米(图一一︰10;彩插三︰2)。
    图七//M5平、剖面图
    1、4—6、8、10、11、13.釉陶壶2、3、7、9.釉陶瓿12.残铜器14.铁剑15.残铁器16、20.残漆器17.漆盒18、19.五铢铜钱21.木梳22.蝉形口琀23.窍塞24.漆木小饰件
    C型3件。无耳,有圈足。M6︰9,弧形盖,敞口,方唇。器身直口,方唇,微鼓腹,平底略凹,下接圈足。素面。器内和盖内有烟炱。泥质灰陶,部分泛红。盖口径21.2、器身口径19.8、底径10.6、通高14.9厘米(图一一︰8;彩插三︰3)。M3︰5,弧形盖,敞口,方唇。器身子口内敛,折腹斜收,矮圈足。素面。泥质灰陶。盖口径20.7、器身口径18.8、底径14.3、通高14厘米(图一一︰9)。
    罐5件。M7︰4,直口,方唇,短颈,鼓肩,圆鼓腹,平底内凹。器身上部微现瓦楞纹,下部饰横向绳纹。泥质灰陶。口径23.2、底径15.4、最大腹径39.6、高28.8厘米(图一一︰1)。
    小罐6件。根据整体大小可以分为两型。
    A型2件。体型略大。据腹部形态不同可分为两亚型。
    Aa型1件。斜腹。M4︰2,侈口,方唇,唇面微鼓,短颈,折肩,斜弧腹,平底微凹。腹上部饰一组凹弦纹。泥质灰陶。口径14.1、底径13.8、最大径20.7、高16.5厘米(图一一︰14;彩插三︰4)。
    Ab型1件。折腹。M4︰1,侈口,斜方唇,唇面微折,短颈,折肩,平底略凹。素面。泥质灰陶。口径13.9、底径13.8、最大腹径20.4、高15.4厘米(图一一︰13)。
    B型4件。体型较小。据肩、腹部形态不同可分为两亚型。
    Ba型3件。斜腹。M2︰1,直口微敞,方唇,短颈,折肩,斜直腹,腹部有刮削凹痕,平底略凹。素面。泥质灰陶。口径10.8、底径7.5、最大腹径14.5、高8.1厘米(图一一︰16;彩插三︰5)。
    Bb型1件。折腹。M1︰14,直口,圆唇,短颈,溜肩,平底略凹。素面。泥质灰陶。口径7.8、底径5.4、最大径12、高6.5厘米(图一一︰17)。
    三足炉2件。M6︰6,弧形盖,敞口,圆方唇。器身敞口,方唇,斜腹内收,腹镂刻一对小方孔,平底略凹,腹下部附三蹄形足。素面。器内和盖内有烟炱。泥质灰陶。盖口径21.5、器身口径21.3、底径18.6、通高20.5厘米(图一一︰15;彩插三︰6)。
    匜3件。根据流口宽窄可分两型。
    A型2件。窄流。M2︰5,平面呈圆角梯形,敞口,圆唇,浅弧腹,平底。素面。泥质红陶。长13.4、宽14.6、高5.2厘米(图一二︰1;彩插四︰1)。
    B型1件。宽流。M3︰3,平面呈圆角方形,敞口,圆唇,浅弧腹,平底。素面。泥质灰陶。长14.6、宽15.9、高5.9厘米(图一二︰2;彩插四︰2)。
    杯6件。根据整体形态(宽高比)可分为两型。
    A型5件。整体形态瘦高。按柄部长短变化可分为两式。
    Ⅰ式3件。短柄。M6︰7,微敛口,圆唇,深弧腹,内底下钻,饼形底座。素面。泥质灰陶。口径7.2、底径4.8、高11.9厘米(图一二︰4;彩插四︰4)。
    Ⅱ式2件。柄部较Ⅰ式更短。M2︰16,敞口,尖圆唇,深弧腹,腹内壁有刮削痕,饼形底座。素面。夹细砂红陶。口径7.3、底径6.4、高10.6厘米(图一二︰5;封底)。
    B型1件。整体形态矮胖。M2︰18,敛口,圆唇,鼓腹,平底,近底处有切削痕。素面。泥质红陶。口径4.1、底径4.1、最大腹径6、高4厘米(图一二︰6;彩插四︰3)。
    匕2件。M6︰19,铲形,底平,两侧有肩,上接短柄。素面。泥质灰陶,表面泛黑。长11.4、宽6.7厘米(图一二︰7)。
    勺2件。M6︰14,勺斗为圆形,浅腹,平底,上接短柄,柄端卷曲。素面。泥质灰陶。长12.2、宽4.8厘米(图一二︰8;彩插一︰3)。
    纺轮1件。M2︰15,圆形。泥质灰陶。直径4.1、厚1.3厘米(图一二︰3)。
    俑2件。均直立。M6︰12,头部仅余部分残片,五官按压成形,较为模糊,细腰,拱手环绕,似捧物,长衣,窄袖。右侧腰部有一方孔。泥质灰陶。宽12、厚16、残高49.4厘米(图一二︰9;彩插一︰4)。M6︰13,头缺失。上身略前倾,细腰,双手平摊,似捧物,长衣,窄袖。右侧腰有一方孔。泥质灰陶。宽11.9、厚18.3、残高49厘米(图一二︰10;彩插一︰5)。
    花蒂形器2件。形如花蒂,短柄,内空,下有五齿或七齿。素面。泥质灰陶。M6︰17,长14.3、宽12.8厘米(图一二︰11)。M6︰16,长12.3、宽10.1厘米(图一二︰12;彩插一︰6)。
    (二)釉陶器瓿6件。M5︰7,敛口,斜沿,尖唇,溜肩,鼓腹,平底略凹。肩部饰变形水鸟纹、三组凸弦纹和一对兽面桥形耳,耳上方贴塑羊角形卷云纹。灰白色胎,表面呈红褐色,局部有气泡鼓起。器身上部施青釉。口径12、底径14.6、最大腹径31.5、高29.4厘米(图一三︰1;彩插四︰5)。M8︰4,敛口,斜沿,方唇,溜肩,鼓腹,平底略凹。肩部饰变形水鸟纹、三组凸弦纹和一对兽面桥形耳,耳上方贴塑羊角形卷云纹。灰白色胎,表面呈红褐色。器身上部施青釉,脱釉严重。口径12.5、底径15.6、最大腹径35.2、高28.8厘米(图一三︰2)。
    图八//M6平、剖面图
    1、2.陶钫3、7、11.陶杯4、5.陶豆6、8.带盖陶三足炉9、10.带盖陶盒12、13.陶俑14、15.陶勺16、17.陶花蒂形器18、19.陶匕20.漆盘
    图九//M7平、剖面图
    1—4.陶罐5.铜镜6.残铜器7.铁剑8、9.五铢铜钱10.木梳11.铜弩
    图一〇//M8平、剖面图
    1、2、5、6.釉陶壶3、4.釉陶瓿7、10.五铢铜钱8.串珠9.角擿
    图一一//黄岗村墓群出土陶器(一)
    1.罐(M7︰4)2.鼎(M2︰6)3.A型盒(M1︰5)4.B型壶(M1︰6)5.A型壶(M3︰1)6.A型钫(M6︰2)7.Ⅱ式豆(M1︰3)8、9.C型盒(M6︰9、M3︰5)10.B型盒(M2︰7)11、12.Ⅰ式豆(M2︰10、M6︰4)13.Ab型小罐(M4︰1)14.Aa型小罐(M4︰2)15.三足炉(M6︰6)16.Ba型小罐(M2︰1)17.Bb型小罐(M1︰14)
    壶12件。根据其整体形态(宽高比)可分为两型。
    A型6件。整体形态丰硕,宽高比大。M8︰6,喇叭形口,平沿,尖圆唇,长束颈,溜肩,鼓腹,矮圈足。口、颈部饰水波纹和凹弦纹,肩部饰变形水鸟纹、三组凸弦纹和一对叶脉纹衔环桥形耳,耳上方贴塑羊角形卷云纹。灰白色胎,表面呈红褐色。器身上部施青釉,局部脱釉。口径16.4、底径16.3、最大腹径32.3、高39.9厘米(图一三︰3)。M5︰4,喇叭形口,平沿,尖圆唇,长束颈,溜肩,鼓腹,矮圈足。口、颈部饰水波纹和凹弦纹,肩部饰变形水鸟纹间或篦点纹、三组凸弦纹和一对叶脉纹衔环桥形耳,耳上方贴塑羊角形云纹。灰白色胎,表面呈红褐色。器身上部施青釉,有流釉现象,局部脱釉。口径15.8、底径16.4、最大腹径32、高40厘米(图一三︰4;彩插四︰6)。
    图一二//黄岗村墓群出土陶器(二)
    1.A型匜(M2︰5)2.B型匜(M3︰3)3.纺轮(M2︰15)4.A型Ⅰ式杯(M6︰7)5.A型Ⅱ式杯(M2︰16)6.B型杯(M2︰18)7.匕(M6︰19)8.勺(M6︰14)9、10.俑(M6︰12、13)11、12.花蒂形器(M6︰17、16)
    B型6件。整体形态瘦高,宽高比小。M8︰1,喇叭形口,平沿,长束颈,溜肩,鼓腹,矮圈足。颈部饰水波纹和凹弦纹,肩部饰三组凸弦纹和一对叶脉纹桥形耳,耳上方贴塑S形卷云纹,腹部存轮制旋纹。灰白胎,表皮呈红褐色。器身上部施青釉,局部脱釉。口径16.4、底径12.2、最大腹径26.4、高36.8厘米(图一三︰5)。M5︰8,喇叭形口,平沿,圆唇,长束颈,溜肩,鼓腹,矮圈足。颈部饰水波纹和凹弦纹,肩部饰三组凸弦纹和一对叶脉纹桥形耳,耳上方贴塑S形卷云纹,腹部存轮制旋纹。灰白色胎,表面呈红褐色。器身上部施青釉,局部脱釉。口径13、底径12.4、最大腹径23.6、高33.6厘米(图一三︰6)。
    (三)铜器铜器仅镜、带钩、弩、柄形饰、镞、铜钱等可辨器形,其余皆腐朽严重。
    镜1件。M7︰5,残破严重,仅外圈隐约可见の形符号,圆钮,圆座。推测为日光镜。直径约6厘米。
    弩1件。M7︰11,由木质弩臂和铜质弩机组成,弩机装于弩臂之后。弩机有郭、望山、悬刀、钩牙、键等。郭面和弩臂之上有凹槽以承箭。残长22.5、宽4.7、望山高3.3厘米(图一四︰1)。
    图一三//黄岗村墓群出土釉陶器
    1、2.瓿(M5︰7、M8︰4)3、4.A型壶(M8︰6、M5︰4)5、6.B型壶(M8︰1、M5︰8)
    柄形饰1件。M2︰17,残,一端为帽,上有三个小乳钉,下接圆管,内插细木棍。用途不明。残长4.8、宽1.8厘米(图一四︰2)。
    带钩1件。M2︰14,琵琶形,钩首残,钩尾有一柱钮。长6.5、宽1、高1厘米(图一四︰3)。
    镞1件。M2︰9,锈蚀严重,隐约可辨形。
    钱币出土较多,因锈结严重,数量不明,仅部分可以隐约分辨“五铢”二字。M7︰8,锈蚀严重,仅可辨“五铢”二字,细节不明。钱径2.5、穿径1厘米。
    (四)玉器玉器有璧、剑格、玉片等。
    璧1件。M2︰12,圆形,正面饰浅浮雕谷纹。青白玉。直径4.8、厚0.4厘米(图一四︰4;彩插一︰7)。
    剑格1件。M2︰13,“凹”字形。长4.6、宽2.8、厚1.7厘米(图一四︰5;彩插一︰8)。
    玉片1组2块。M1︰1,残破,似碎裂形成,平面略呈三角形。
    (五)漆、木、角器此三类器物均出土极少。漆器朽烂近无,只余红漆痕,可辨器形有盘、盒。木、角器有木梳、角擿两类。
    木梳2件。半月形柄,栉齿侧面呈楔形。M7︰10,残长6.6、残宽6.5、厚0.5厘米(图一四︰6)。
    角擿1件。M8︰9,柄部和齿断裂成两部分。柄为长方形薄片,栉齿细长,残存7根,受埋藏影响略微扭曲变形。总长28.6、宽1.4、厚0.2~0.3厘米(图一四︰7)。
    三、结语
        此次发掘的8座墓葬均位于原始岗地之上,岗地因晚期洪水泛滥而被逐渐淤平并掩埋。发掘出土的器物多为泥质灰陶器,釉陶器较少。这种现象与淮安地区其他战国秦汉时期墓葬[1]有着较大区别。由于墓葬之间几乎没有可供利用的层位关系,只能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来判断墓葬年代。这批墓葬的形制与同期淮安地区其他墓葬基本相同,均为土坑竖穴木椁或木棺墓,具体的分期特征并不十分明显。其中土台边箱的现象在淮安王庄村汉墓[2]和淮安盱眙大云山景区连接线项目墓群[3]也有发现。结合淮安地区及周边材料,分析墓葬中出土的典型器物,如鼎、钫、壶、豆、盒、瓿、罐、杯等,同时也参考铜镜、铜钱等类的时段特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墓葬的年代。
    图一四//黄岗村墓群出土器物
    1.铜弩(M7︰11)2.铜柄形饰(M2︰17)3.铜带钩(M2︰14)4.玉璧(M2︰12)5.玉剑格(M2︰13)6.木梳(M7︰10)7.角擿(M8︰9)
    从器物形制来分析,A型陶钫M6︰2为盝顶形盖,侈口,方唇,折肩,斜弧腹,这些特征与上海福泉山M88︰21、M4︰13两件陶钫的特征基本相同[4];与其共出的A型Ⅰ式陶杯M6︰7和Ⅰ式陶豆M6︰4也在福泉山M2、M88和M1中见有同类器型[5](陶杯M2︰8、M88︰25、陶豆M1︰11)。这一类型的钫和杯在江苏无锡施墩五号墓[6]同样有发现。这几座福泉山的墓葬都被判断为战国晚期。因此,M6时代可推定为战国晚期。
    B型陶盒M2︰7与王庄村M21︰7基本相同;Ba型小陶罐M2︰1与王庄村M98︰6均折肩;陶鼎M2︰6与福泉山M88︰15均为高蹄形足,足尖外撇,足部切削,时代应接近。A型陶壶M3︰1与江苏徐州邳州埠上村M26-2︰10外形特征基本一致。其中王庄村M21、M98[7]、邳州埠上村M26[8]为西汉早期,而福泉山M88为战国晚期。另外M2也出土有属于战国晚期的Ⅰ式陶豆,M3也出土有Ⅰ式陶豆和与M2︰6造型相同的陶鼎。综合分析,M2、M3的年代可能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在M1中,A型盒M1︰5与淮安王庄村M98︰4均为鼎式盒,特征相同;Ⅱ式陶豆M1︰3与王庄村M21︰9造型接近;B型陶壶M1︰6与王庄村M21︰4形态一致。在M4中的Ab型小陶罐M4︰1与淮安小徐庄M1︰08都具有折肩、折腹的风格,同出的Aa型小陶罐M4︰2也能在小徐庄M1中找到同类器。小徐庄M1[9]为西汉早期,此二者年代应为同时。M1、M4应为西汉早期。
    根据《江苏淮安王庄村汉墓群的发现与研究——兼谈淮安地区汉代土墩墓》[10]一文分期结果来看,陶罐M7︰4与该文中绳纹罐Ab型Ⅱ式为同一型式,时代为西汉晚期。与M7︰4同出的还有日光镜、五铢钱。此外,釉陶瓿M5︰7、M8︰4和A型釉陶壶M5︰4、M8︰6也分别与王庄村汉墓群B型Ⅰ式釉陶瓿、Aa型Ⅲ式釉陶壶外形特征接近,后二者均为王庄村汉墓群第三期,即西汉晚期。其装饰风格也与王庄村汉墓群第三期“出现铺首衔环风格”、“肩部刻划水鸟纹装饰”的描述一致,时代应接近或同时。此外,M5和M8中还出有五铢钱。因此,笔者判断M5、M7、M8三墓年代应为西汉晚期。
    综上所述,M7和M8所属年代基本相同,但M7打破M8西侧少量部分,且两者葬具紧挨,而随葬品分别置于西、东两侧,因此推测M7和M8为异穴合葬墓,M8下葬时间早于M7。从两墓出土随葬品来看,M7中有铁剑和铜弩;而M8中有角擿,一般为女性头上装饰所用。这样看来,M7墓主可能为男性,M8墓主可能为女性。
    此次在黄岗村发掘的8座墓葬朝向或为南北向,或为东西向,根据年代分析结果来看,基本上东西向排列的墓葬在时代上要早于南北向墓葬。这批墓葬的规模较小,形制较简单,随葬品等级不高,应为中小型的平民墓葬,整体或属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的一处公共墓地。其时代跨度长,出土遗物相对较丰富,为研究淮安地区同时期墓葬的分期、排列规律、丧葬习俗和社会结构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1. M2俯视
    2. M6俯视
    3. 陶勺(M6︰14)
    4. 陶俑(M6︰12)
    5. 陶俑(M6︰13)
    6. 陶花蒂形器(M6︰16)
    7. 玉璧(M2︰12)
    8. 玉剑格(M2︰13)
    1. 陶鼎(M2︰6)
    2. A型陶壶(M3︰1)
    3. B型陶壶(M1︰6)
    5. Ⅰ式陶豆(M6︰4)
    6. Ⅱ式陶豆(M1︰3)
    4. Ⅰ式陶豆(M2︰10)
    2. B型陶盒(M2︰7)
    3. C型陶盒(M6︰9)
    4. Aa型小陶罐(M4︰2)
    6. 陶三足炉(M6︰6)
    1. A型陶盒(M1︰5)
    5. Ba型小陶罐(M2︰1)
    5. 釉陶瓿(M5︰7)
    6. A型釉陶壶(M5︰4)
    2. B型陶匜(M3︰3)
    1. A型陶匜(M2︰5)
    3. A型Ⅰ式陶杯(M6︰7)
    4. B型陶杯(M2︰18)
    战国陶杯(淮安黄岗村M2︰16)
     
    参考文献:
    [1]a.淮安市博物馆、金湖县图书馆:《淮安金湖徐梁村战国西汉墓葬群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1年第3期;b.南京博物院、盱眙县文广新局:《江苏盱眙县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东区陪葬墓》,《考古》2013年第10期;c.淮安市博物馆:《江苏盱眙仁昌汉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2014年第4期;d.淮安市博物馆:《江苏淮安王庄村汉墓群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6年第5期;e.淮安市博物馆:《江苏淮安金湖塔集闸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9年第2期;f.淮安市博物馆:《江苏淮安金湖西安村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9年第2期。
    [2]如王庄村汉墓M98,有所不同的是M98为生土二层台。参见淮安市博物馆:《江苏淮安王庄村汉墓群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6年第5期。
    [3] 如大云山景区连接线项目M239、M263,淮安市博物馆内部资料。
    [4]a.周丽娟:《上海青浦福泉山发现一座战国墓》,《考古》2003年第11期;b.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青浦县重固战国墓》,《考古》1988年第8期。
    [5] 同[4]。
    [6]谢春祝:《无锡施墩第五号墓》,《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6期。
    [7] 同[1]d。
    [8]徐州博物馆、邳州博物馆:《江苏邳州埠上村四座西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8年第1期。
    [9]王厚宇、王剑:《淮阴小徐庄西汉墓出土文物》,《东南文化》1989年第2期。
    [10]胡兵:《江苏淮安王庄村汉墓群的发现与研究--兼谈淮安地区汉代土墩墓》,《东南文化》2016年第5期。
    (图表略,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