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201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概览


    一元初始、万象更新。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发布了201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重大成果。山东滕州市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洪河遗址、陕西神木市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遗迹、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湖北随州市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青海乌兰县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入选。
     
    西孟庄遗址出土的陶鼎 会议主办方供图 
    山东滕州市西孟庄遗址:清晰记录龙山文化聚落
    西孟庄遗址位于山东滕州市界河镇西孟村南,为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结构较为清晰的龙山文化聚落。
    遗址现存地层堆积较简单,多数区域遗迹现象直接暴露于表土层下。时代上,除个别战国、汉代墓葬外,余均属于龙山文化早中期。发现围墙、环沟、房址、灰坑、墓葬、窑址及大量柱洞,分布组合极有规律,自成单元,形成围墙聚落。据层位关系来看,其发展可分两期:下层方形围墙阶段和上层圆形围墙阶段,且方形围墙基槽恰处于圆形围墙外侧环沟之下。
    从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来看,方形围墙或修筑于龙山初期,使用到龙山早期早段,早期晚段被圆形围墙代替,延续至龙山中期圆形围墙废弃。
    整体来看,西孟庄龙山文化聚落虽然面积较小,但十分完整。首次揭示了龙山文化时期聚落已经出现了非经济意义上的功能分化,对于我们分析和估量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况且西孟庄遗址聚落形态早晚的变化也比较清楚,完整地揭示出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也会有助于对其性质的分析认定。
    
    洪河遗址出土的石镯 会议主办方供图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洪河遗址:改写黑龙江流域的文明史
    洪河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洪河村南约1公里处,坐落于嫩江中游右岸高出江面约10米、地势平坦二级台地的临江边缘。遗址堆积深厚,保存良好。
    2018~2019年洪河遗址的发掘工作揭露面积约1600平方米,清理出清代、两周时期、夏商时期、新石器时代等不同时期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昂昂溪文化房址12座,东、西区分别有6座,其中完整的有6座。夏商时期房址1座(仅在西区),为昂昂溪文化与白金宝文化之间的过渡遗存。两周时期白金宝文化房址12座,东、西区分别为5座和7座。清理清代墓葬81座(仅在西区),为长方形半地穴土圹墓,有单木棺。
    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壕的发现与清理,是此次发掘工作的重点。新钻探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壕3条。通过对3条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壕的解剖清理及其通江剖面的清理,基本弄清了其形状与结构、挖建年代与时序、挖建过程、使用与废弃过程。初步判定此类环壕不是闭合的,东侧是利用嫩江作为天然屏障。
    2018~2019年洪河遗址的发掘,为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清代的考古学研究和人群的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首次在嫩江流域揭露和明确了史前聚落的形态,对于中国史前考古的聚落研究具有特定的意义。环壕的出现,大型房址的使用,说明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渔猎文明存在定居模式。缩短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嫩江流域社会发展进程与同时期中华文明核心区的时间差。这将改变中国历史的传统认识,将嫩江流域进入文明社会时间提前了千余年,进而改写黑龙江流域的文明史。
    
    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出土的南护墙1号石雕 会议主办方供图 
    陕西神木市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遗迹:再现4000年前古人的精神寄托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榆林神木市高家堡镇东侧的土石山峁之上,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城内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为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
    皇城台位于遗址中部偏西,是内城中一处相对独立的山峁,2018年在皇城台顶东部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台基,其上分布大量建筑基址,暂称“大台基”。经2018至2019年发掘,大台基轮廓逐渐清晰。大台基平面大致呈圆角方形,边长约130米,夯土台芯,四周以石墙包砌,目前基本将大台基南护墙及周边区域完整揭露,并确认了西护墙及北护墙的位置。
    大台基南护墙处最为重要的发现是70余件精美石雕。绝大多数为雕刻于石块一面的单面雕刻,少量为双面,以减地浮雕为主,还有少量阴刻、圆雕。雕刻内容大致可分为神面、人面、神兽、动物和符号五类,其中神面石雕体量较大,雕刻最为传神。单面浮雕多为对称式构图,以一正视神面为中心,两侧雕出动物或侧视神面,最大者长度超过2.6米。圆雕为椭圆形柱体,立于夹道正中的地面之上,高度近1米,两面雕刻相同的神面。
    根据夹道地层内堆积及建于台基顶部房址的测年数据分析,大台基修建和使用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石雕的年代应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墙面上镶砌石雕的现象应与石峁遗址中发现的“藏玉于墙”和以人头奠基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体现了石峁先民对皇城台大台基的精神寄托。
    大台基的发现和确认正式拉开了探讨皇城台聚落区划和功能性质的帷幕,为皇城台在石峁城址内的核心地位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大台基南护墙出土石雕可能与中国北方地区的石雕“传统”密切相关,也可能影响了“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夏代的绿松石“龙”,甚至商周青铜礼器的艺术构思和纹饰风格。
    
    西吴壁遗址出土的二里头期陶器盖 会议主办方供图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探索夏商王朝崛起的秘钥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地处涑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塬上,南距中条山约6公里。
    2019年,通过踏查、铲刮剖面、钻探等手段,了解到遗址二里头、二里冈期遗存分布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中心区位于遗址东部,面积约40万平方米,包括偏北的居址、墓葬区,以及中部偏南、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发掘工作除继续清理2018年未完成部分外,又在遗址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新增发掘面积达700余平方米,获得大量龙山、二里头、二里冈及周、宋等时期的遗迹与遗物,其中以二里头、二里冈期冶铜遗存最为重要。二里头、二里冈期陶器文化面貌分别与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或东下冯文化)、早商文化东下冯类型相似。
    通过本年度的考古工作,我们对遗址的聚落结构有了初步认识,充实了遗址的考古地理信息系统,为深入认识遗址内部功能区打下了坚实基础;新见二里头期木炭窑、二里冈下层冶铜炉,以及二里头和二里冈期的其他冶铜遗物,与先前发现的冶铜遗存一起,丰富了西吴壁遗址的内涵,呈现出一种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冶铜作坊形态,为深入研究早期冶铜手工业技术及生产方式,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与控制、开发、利用铜这种战略资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出土的M190(曾公求)青铜礼器组合 会议主办方供图 
    湖北随州市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考古学正经补史的典范
    枣树林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东城办事处文峰社区。2018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枣树林联合考古队对墓地已勘探的86座春秋曾国墓葬进行发据,取得了重要收获。
    枣树林墓地与近年发掘的文峰塔地均属于义地岗葺群,后者发现有曾侯選、曾侯丙等曾侯墓葬,是一处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曾国贵族墓群。墓地5座“甲”字形大型墓、19座中型墓、62座小型墓分别为曾侯及其夫人墓、高等级贵族墓和低等级贵族墓。墓葬均为东西向。其中5座“甲”字形大墓分三组由北及南排列,每组北部为夫人墓,曾侯墓居中,南部东西两侧分别葬有马坑和车坑,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大墓外围。三组大墓墓主分别为曾公求及夫人渔、曾侯宝及夫人芈、曾侯得。墓地出土青铜器2000余件,其中青铜礼乐器近600件。发现青铜礼乐器铭文近6000字(暂时未除锈,只是不完全统计),这是新世纪考古发现最大的一批春秋时期金文资料。
    枣树林墓地弥补了春秋中期曾国的缺环,以考古发掘最完整的材料构建了中国周代封国中最重要的文化序列,构建了江汉地区青铜文化的一个标尺,在曾国乃至两周考古领域具有重大意义。曾国在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的存世阶段,从国君到中小贵族的墓葬、中心区域遗存都有揭露,曾国成为商周考古中物质文化面貌揭示最为完整、全面的诸侯国。曾国历史从传世文献记载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国君世系、社会阶层、文化面貌,体现出考古写史的作用和意义。
    
    乌兰县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出土的牵马迎宾图 会议主办方供图 
    青海乌兰县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汉藏文化融合的见证
    泉沟墓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河东村东2公里处,分布于泉沟周边的山谷地带。壁画墓(一号墓)建于一座独立山丘的斜坡之上。
    泉沟一号墓形制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砖木混合结构多室墓。墓道东向,一半为斜坡,一半为梯道,总长约11米。前室砖墙和后室柏木墙表面均绘壁画,剥落较严重。前室墓门侧壁画内容为牵马迎宾武士,其他壁面原绘有狩猎、宴饮、舞乐等内容,但损毁严重,顶部描绘各类飞禽走兽、祥龙飞鹤。后室四壁绘有放牧动物、帐居宴饮、汉式建筑、山水花卉等内容,顶部绘日月星辰、神禽异兽、祥龙飞鹤等图像。各室门框上彩绘宝相花图案。前后室内中央各立一根八棱立柱,表面彩绘有莲花图案。前室地面铺土坯,后室铺砖。在后室内发现大量彩绘漆棺构件,应该为双棺,棺表髤黑漆,再施彩绘,内容有骑马行进人物、兽面、飞鸟、花卉、云团及几何图案等。
    在后室西侧木椁外的墓底坑壁上,发现一处封藏的暗格,内置一长方形木箱,箱内放一件珍珠冕旒龙凤狮纹鎏金王冠和一件镶嵌绿松石四曲鋬指金杯,供奉和珍藏的意味突出,可见是墓主最为珍视的、兼具神圣性的重要物品。
    泉沟一号墓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唯一的一座吐蕃时期壁画墓,绘画技法具有浓郁的唐风影响,图像内容又凸显出高原游牧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从文化面貌上看,墓葬表现出浓厚的唐文化和吐蕃文化的双重影响,对于探讨吐蕃统治时期的汉藏文化融合进程、青海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盛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