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8:11:39 中国民俗学网 霍志刚 参加讨论
(二)七公主取圣水仪式: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的典型案例 在当代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神话在社区语境中传承,也同时作为神话资源被应用。一些章哈会将自己的章哈视频、音频录入光盘和优盘等出售,西双版纳创编了章哈舞台剧,还有一些傣族神话元素被融入到傣族大型舞蹈剧《傣秀》中,充满魔幻魅力。而利用傣族神话资源进行转化比较鲜明的案例有西双版纳的七公主取圣水仪式。对傣族神话进行挪用和重新建构,将其从社区日常生活语境移入到新的语境,赋予新的功能和意义,这些神话资源转化的现象可以称为神话主义。下文将选取“七公主取圣水仪式”的神话主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自2007年4月西双版纳泼水节开始举行取圣水仪式,到2019年4月,已经连续举行13年,成为泼水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祈福活动,被打造成为傣历新年最亮丽的风景之一。2019年西双版纳泼水节的取圣水时间是4月15日上午,首先由寺庙的大佛爷诵经祈福,在经声缭绕的景洪澜沧江畔开始了傣历1381年“迎圣水,送吉祥”的取圣水仪式。由鲜花和芭蕉树点缀的竹篾桥从岸边延伸到江中,各族群众都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江边。上午9点,仪式正式开始,傣族波占手捧着蜡条和装满鲜花的竹篮,顺着竹篾桥走上取水台,五名傣族少女紧随其后。他们面江而跪,波占面对江水点燃蜡条,高声诵经,请求水神赐福。随后七位“公主”和五位“侍女”肩挑水罐来到江边,依次俯身取水,缓缓倒入银钵内,银钵盛满水后,僧侣们站在银钵旁,再次诵经祈福,各族群众也双手合十,虔诚祈祷祝福。取水仪式后,伴着象脚鼓、铓锣声,几名傣家小伙和少女护送圣水到达景洪泼水广场,开始了盛大的全民泼水欢庆活动。 神话资源转化中选取资源是有选择性的,在旅游和国家在场语境下,常会选取有教育意义的神话异文版本,以起到积极引导作用,也是对本民族、本地方文化选择性地进行展示。关于泼水节起源的叙事有诸多异文。泰国和缅甸等地,是两位神辩论,一方输了将自己的头割下,引发了地上大火,七个姑娘轮流抱头,每年泼水轮换。而傣族创世神话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文本中则是捧麻远冉制定历法,忘记划分季节引起混乱,导致地上人类遭遇灾害,受到惩罚成为死尸。帕雅英询问捧麻远冉七个女儿如何处理尸体,七个女儿用头发割下尸体头颅引发世间大火,最后只能轮流抱着头颅,每年泼水清洗。这一版本在民间并没有广泛流传。在景洪和勐海,流传最为广泛的异文是魔王给世间带来灾害,抢来七公主,七公主将魔王灌醉询问出魔王弱点,用他的头发将其头颅割下,但魔王头到处乱滚形成大火,七公主为了人间幸福毅然决然轮流抱起魔王头颅,每年轮换时泼水洗去血污。人们为了纪念七公主,表达敬谢之意,便形成了泼水节。这一版本在傣族地区流传广泛,而且在网络和民间故事选中多采用这一版本。在景洪市龙舟广场观礼台上,便绘有魔王与七公主的大型壁画,附有故事,成为官方所认可的相对权威版本,在景洪主要干道道路两侧取水台上也有这一版本的故事。而景洪市近年举行的七公主取圣水仪式中,显然采用了这一脍炙人口的版本,七公主成为美丽善良的化身,到澜沧江边取来圣水为人们消灾祈福。泼水节期间还举行傣族选美比赛,选出七位公主和其侍女,还进行盛大的魔王与七公主花车巡游,引来数十万人的观赏,七公主成为了傣家“如水少女”的代表,观众称赞不绝。正如杨利慧教授所说,“遗产旅游是选取值得珍视的、有选择的过去来发展旅游”,在诸多泼水节神话异文中,景洪市选取了积极展现七公主正义善良品质的美好形象。在遗产旅游中往往会选取富有教育意义和正能量的神话来展示本民族的形象。取圣水仪式所选取的神话资源是官方和民间互动交流的结果,既符合民众对口头传统的期待,也体现出官方的意志力,通过官方媒体将取圣水仪式塑造为“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爱水惜水”与民同乐的活动,而民众身着各民族服装参与其中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提出“被发明的传统”这一概念,“它既包含那些确实被发明、建构和正式确立的传统,也包括那些在某一短暂的、可确定年代的时期中(可能只有几年)以一种难以辨认的方式出现和确立的传统……事实上,只要有可能,它们通常就试图与某一适当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过去建立连续性”。取圣水仪式作为被发明的传统,需要借助部分传统文化资源来增强其可信度与民众的认可度,使其外在形式和内涵与传统衔接更为密切。被发明的传统常常是“造新如旧”而非“造新求新”。取圣水仪式自2007年开始,成为泼水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塑造成为一种具有神圣性的习俗,甚至被众多来到西双版纳欢度泼水节的游客视为傣族的传统仪式,为了达成这一“造新如旧”的效果,在取圣水仪式中利用了诸多泼水节传统文化元素,并借助了神圣的时间与空间。取圣水时由七位公主去取,是对泼水节起源神话中七公主战胜魔王情节的借鉴,这一脍炙人口的神话为傣族民众所共享,这种神话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习以为常的,七个姑娘去取圣水显得理所当然,这是“文化冰山”上浮现的一角,符合民众的期待视野,更容易被广泛接受。如果没有泼水节起源神话的文化语境,七公主取圣水的仪式文本则会显得突兀孤立,令民众不知所以然,仪式的接受度可能会大大下降。取圣水仪式时间选定为4月15日,是景洪市泼水活动开始的早上,取圣水仪式其实是借鉴了泼水节传统挑水浴佛祈福的习俗。傣族传统在泼水节早上要挑井水去浴佛,洗佛衣,之后由大佛爷为民众滴水洗去污秽,祈求平安。而取圣水仪式也是由僧侣和波占诵经祈福,延续了傣族民众对水神和水的信仰。取圣水后送到泼水广场,之后开始泼水欢庆,在娱乐的同时,也起到用圣水来净化祈福的目的,这与泼水节的文化功能是基本一致的。取圣水仪式开始时,由波占主持向水神祈福,这也体现出傣族的传统水神崇拜观念。取圣水的澜沧江是西双版纳傣族的母亲河,而地点也是举行龙舟比赛,放水灯、孔明灯祈福的地方,在空间上具有了文化意义。 西双版纳的取圣水仪式与傣族泼水节有机融为一体,连续举办13年,被越来越多的傣族人和外来游客所认可,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这种被发明的传统不是民俗学所研究的“民俗”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民俗主义的研究领域,但是不排除随着这一仪式一代代延续下去,逐渐转化为传统民俗的可能性。民俗主义在社区语境下被逐渐认可接受,也会反向流动,重新成为随着时代发展形成的民俗事象。民俗与民俗主义的界限并非截然分明,并非牢不可破的铁墙,更像是具有流通性、伸缩性的篱笆墙,受时间、民众接受度等因素的制约。 取圣水仪式是遗产旅游的产物,是近年来西双版纳州为欢度泼水节、促进旅游业发展、刺激节庆消费所发明的传统。其在符合传统形式的同时,也采用现代多元视觉审美形式来吸引广大游客,满足游客对旅游原真性的想象、期待和精神需求。七公主取圣水是对傣族神话资源的积极借用,属于神话主义的范畴。这一活动与传统链接,和泼水节有机融为一体,采用选美、花车巡游等形式,使得这一古老的傣族神话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鲜活生命力。这进一步回应了遗产旅游中,社区选取遗产资源发展旅游并非被动或被消费主义异化,而是积极主动去建构地方形象,通过这种文化展演来增强族群凝聚力和地方认同感。这一被展演的泼水节起源于神话实践,也是张举文先生所倡导的民俗认同的具体体现。对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的其他成功或失败案例,尚待后续深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的升华。 四、结语 傣族神话研究以往主要侧重于《巴塔麻嘎捧尚罗》的研究、审美研究、具体类别的神话研究等,还存在缺乏深入的田野调查、关注文本而忽视语境、以向后看为主、本土概念提炼不足等问题。本文倡导未来傣族神话研究要朝向当下,注重文本与语境的结合,进行傣族神话的民族志研究,注重地方性知识和本土概念提炼,可引入神话主义、表演理论等新的理论视角与方法。朝向当下的研究视角涉及傣族神话的本土分类、讲述人和讲述语境等。在神话主义视角下,西双版纳泼水节期间七公主取圣水仪式与遗产旅游密切相关,成为被发明的传统,被赋予新的形式、功能和意义。这种神话资源转化采用多元形式来与传统对接,塑造地方形象与民俗认同,具有选择性和积极主动性。 (本文刊载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萧放:春节回家,我们的文化物候
- 下一篇:[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