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易县的奶奶庙最近在网络上爆红。 在这座号称“华北第一道场”的庙里,不仅有佛教寺庙里的佛祖、菩萨、护法,而且还有主宰升官发财的“官神”、“财神”,保佑高考升学的“学神”,以及保佑行车安全的“车神”。在这里,各类神祇一应俱全,你能拜到你想拜的所有神仙。 奶奶庙中的“车神” 假如你想拜的神明这里竟然没有,管理员更是郑重许诺:“缺哪个神仙,随便造一个”。 为什么大名鼎鼎的奶奶庙,看上去会觉得说不出来的怪异?仅仅是因为所谓的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审美差距吗?当我们在一本正经地分析精英与草根文化同步问题时,其实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它因为掺杂功利因素而导致了神仙世界的严重失序,这种混乱不符合民众对传统宗教的一般印象。在我们看来,奶奶庙既不代表汉化佛寺的标准形象,也不是民间信仰的传统典范,它根据心愿随意地改变神圣世界的秩序和改造神明的功能,简单粗暴的文字符号更是反应了世俗社会急功近利的心态。 一、标准的佛寺布局应该是什么样的? 奶奶庙的“前殿、中殿、大殿、后殿”是直白地用文字标示出来,其正殿直接把“正殿”两个大字挂在上面。徐腾称这种方式“有点土酷土酷的感觉,非常地呆萌。”那么,一座正经的佛教寺庙应该是什么样的布局呢?前、中、正、后等殿堂又应该叫什么名字呢? 奶奶庙的“前殿、中殿、大殿、后殿” 众所周知,佛寺建筑布局因客观条件和经济能力的限制,可以因陋就简。从“舍宅为寺”的院落式佛寺,到只有主体没有门脸的“庵”,在民间都十分常见。 自东汉明帝于洛阳城创建白马寺后,佛教寺庙已经形成一套规整且标准的院落布局。禅宗提倡“七堂伽蓝”制,即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虽然因为年代和宗派的不同有所变化,但基本上都沿用七堂之制。 一种常见的汉化佛寺建筑布局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一般有三座门。山门将其中一座或全部盖成殿堂,所以又叫“山门殿”或者“三门殿”。奶奶庙中的前殿,应当就是佛寺中的“山门殿”。 进山门往里走,是“天王殿”。殿中供奉主尊是弥勒佛,两边是四大天王。弥勒佛背后是韦陀菩萨。天王殿北面是正殿,正殿的正名为“大雄宝殿”,俗称大殿。殿中供奉的是佛教缔造者和最高层领导者——“佛”,“大雄”正是对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称,指佛有非凡大力,能伏四魔。 不同寺庙中,正殿供奉的主要佛像随着时代变化和宗派区别而有所不同。现在比较常见的是供三尊佛为主尊的,叫“三佛同殿”。其中又有“横三世佛”、“竖三世佛”、“三身佛”等不同安排。此外还有供奉五尊佛、七尊佛等情况。主尊两侧的胁侍,也随主佛变化而相应变化。 在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殿阁,一般是佛寺藏大藏经之处,称为“藏经阁”或者“藏经殿”。这幢建筑一般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千佛阁”,上层作为佛寺的专业图书馆,用以储备佛经典籍。 二、神仙体系的失序 中国本土产生的道教和中国民间信仰,其神仙体系一直处在变化之中。道教是一个多神教,其神仙体系像一个万神殿。他不断将其他宗教的神祇和民间信仰的各类神灵乃至于历史文化名人囊括进自己的神仙体系中。因此,随着道教历史的延伸,它的神灵就不断增多。 比如著名的筇竹寺,就有一位在清代新加入队伍的西方“罗汉”。清代民间雕塑家黎广修和五个徒弟历时七年完成的五百罗汉塑像,其中塑造了一位“耶稣罗汉”。这就反应了基督教在中国传布过程中的文化交融现象。因为五百罗汉人数众多,很难一一指实,因此塑造者可以进行局部艺术创造。 筇竹寺里的“耶稣” 民间信仰中的神祇虽然也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发展扩充。但是,神仙世界的基本面貌是稳定的。然而,在奶奶庙中,神仙世界的失序状况是随处可见。 比如,奶奶庙中的女财神。 奶奶庙中的女财神 这位端坐在财神庙中手里捧着金元宝的神仙,是奶奶庙中的女财神,也被徐腾称为“海内外唯一一尊女财神”。 众所周知,财神是主管人间财源的神明。道教赐封和民间信仰中的财神,有“四方财神”、“五大财神”的分类。“五大财神”分别是:王亥、比干、范蠡、关公、赵公明。“四方财神”分别是:端木赐、李诡祖、管仲、白圭。九位财神分属四面八方,共同构成了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财神体系。然而,在这个阵容强大的体系中,清一色都是男性组成,并没有一位女财神。 其实,寿星中倒是分男女寿星。南极仙翁之外,还有一位女寿星麻姑。然而女财神,确实是奶奶庙的一大发明。 财神的“神手”:摸摸财神手,财神跟我走 再比如,“学神”。 奶奶庙中塑造了“学神菩萨”这一神祇。 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主管人间功名利禄的文运之神是文昌帝君,民间俗称“文曲星”。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后来,原本是文昌帝君侍神的魁星成为在文昌帝君之外读书人最崇信的神仙。每当科举考试前,全国读书人争抢着拜魁星。全国各地建有魁星楼、魁星殿。 儒学宗教化以后,孔子成为供人崇拜的神祇。各地建有圣庙,读书人的家中供奉有孔子的神龛,学堂的墙壁上悬挂着孔子像。读书人出于对至圣先师孔子的尊重,或者盼望读书成名的愿望,经常对其焚香礼拜。 但是,在古代典籍和各大寺庙中,没有见过像奶奶庙内“学神菩萨”,以及“学神菩萨”和孔子同庙尊奉的现象。 三、皇帝也只敢当“罗汉” 儒释道以及民间信仰的相互交融,鲜明反应在寺庙、道观等建筑中的偶像塑造上。它受时代精神和民众内心诉求的影响,或者加入新的元素,或者被改变,但基本上不会对整个秩序肆意改动。因为这种随意性可能会被视为“淫祀”而遭到官方禁止,民众以及宗教领袖也不允许某些个人基于利益目的随意地发明创造。 即便是权倾天下的君主,对此也不敢肆意妄为。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信奉佛教,有心将自己神化。在北京碧云寺五百罗汉中,康熙帝便成了第295尊“暗夜多罗汉”,乾隆帝成了第360尊“直福德罗汉”。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时期的皇帝,他们进入神仙体系之中,也只敢“位居”罗汉果位,不敢挑战整个秩序。 康熙和乾隆皇帝“进入”北京碧云寺五百罗汉之列 在儒家经典《礼记》中,将越份之祭与未列入祀典之祭归纳为“淫祀”——“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即便是在一个地方具有相当民众基础的偶像,要想成为可以接受全国享祀的正统神祇,也要经过时间积淀和官方正式认可。例如主宰文运的文昌帝君,原为四川梓潼地方性的神明,经过数百年的争议,最终才在嘉庆年间由淫祀变为正统神祇。 文昌帝君的晋升道路尚且如此“曲折”,足见民间造神并非肆意可为。奶奶庙所在地方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引入个人承包制,对神祗世界的进行随意重构,利用了民众的宗教热情。在功利驱动下导致的神圣世界失序现象恐怕不能够长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