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梁带村墓地是近年来周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发掘者认为,该墓地为芮国墓地,年代从西周晚期一直沿用到了春秋早期。笔者综合目前已经发表的材料,认为该墓地并未见到西周晚期...
古代采矿遗址的调查是矿冶遗址考古调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它的具体位置,是进行测绘和记录的前提。 笔者曾参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李刚博士负责的“皖江流域古代矿冶遗址调查”...
【摘要】 在对中国青铜文明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古代青铜器表面存在着镀锡、鎏金银、斑纹等处理工艺,以及表面含锡、铬、硫等特殊成份的氧化膜,这些处理工艺和特殊的表面成份与青铜...
【摘要】 国内学界目前对公众参与文保行为研究较为薄弱。实证调查的结论表明,我国公众参与文保的程度较低,以情感性参与为主。文保行为是内在的文保态度和外在的社会情境双重作...
【摘要】 放马滩秦简自发掘以来,一直备受学界关注,从2009年《天水放马滩秦简》刊布,到2013年《天水放马滩秦简集释》、2014年《秦简牍合集》系列之四——《放马滩秦墓简牍》的出版...
【摘要】 《博物馆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使中国的博物馆管理体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如何顺应《博物馆条例》的贯彻执行,对博物馆领域原有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
摘要: 古代丝织品的清洗是丝织品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乳酸菌发酵液对战国和西汉的丝织品残片进行清洗试验,获得了具有较好清洗效果的乳酸菌发酵参数组合:发酵时间24h,发酵...
【摘要】 1988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在大同市南郊电焊器材厂(今大同市长途汽车新南站北)发掘了平城地区第一处大型北魏墓群[1],共167座墓。在整理资料期...
摘要: 在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内的石墙底部地面上发现壁画残块近200块。石峁壁画由颜料层、白灰层和草拌泥层构成,所用颜料有铁红、铁黄、绿土和炭黑四种。石峁壁画在制作工艺和...
【摘要】 通过分析遗迹层位、出土遗物归属以及遗迹的时段,可将林子梁遗址的遗存划分为两种考古学文化。第一、二段代表性遗存与常山下层文化内涵相同,年代相当于公元前三千纪前...
【摘要】 成功的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理应是策展人、研究人员、展示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集体协作的结果。但在机构的实际操作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往往被忽视。在我国博物馆界...
【摘要】 唐玉华宫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其前身是建于武德七年(624年)的仁智宫,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废宫为玉华寺。显庆四年(659年)至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在玉华寺翻译佛经。玉华...
【摘要】 《李仲胤墓志》的出土为研究李仲胤本人及其家族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可靠材料。根据墓志可知,李仲胤一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其人属赵郡李氏东祖房一支,其家族在李仲胤之前...
【摘要】 在我国,展览观众评估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指标体系,而观众信息调查是目前大多数博物馆都采用的方式,对观众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展览效果的评定以及日后的策展方向都有着...
【摘要】 PEG浸渗处理是出土木质文物保护的重要工序。应用木质文物残块,对PEG浸渗的传质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PEG在木材中扩散速度的定量数据。木材基本密度及朽蚀程度、PEG分...
【摘要】 四川蓬溪县慧严寺大雄殿壁画《仙天朝贡》是四川地区明末的代表性佛教艺术遗存,与蓬溪县宝梵寺壁画为代表的四川明代前中期工细金碧的风格不同,属于民间粗犷水墨一路。...
内容摘要: 唐大和三年(公元 829 年)洛阳景教经幢是粟特移民后裔刻勒者为其母亲“安国”安氏夫人所建造的,经幢题刻将“母爱”提到一个主题,将神性“圣爱”与人伦“母爱”结...
【摘要】 本文对广西百色地区三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了动物群构成各方面的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全新世早中期百色地区自然资源一直比较丰富,先民始终以狩猎野...
【摘要】 捻制纤维成线用于编织的工具在我国众多新石器遗址中亦有发现,称之为纺轮、纺专或纺坠。据孙机先生对汉代纺织工艺的研究,捻制纤维(主要是麻)的工序叫绩或缉,所用工具即...
【摘要】 人才问题一直是中国博物馆的“老大难”问题。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的快速发展及功能转变,博物馆学科的二级学科地位和人才缺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