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揭秘:邓小平如何利用“葬礼外交”改善中苏关(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利用“葬礼外交”推动两国关系改善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因病突然去世。小平同志当机立断,决定派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作为中国政府的特使赴莫斯科参加吊唁活动。
     14日清早,中国驻苏使馆收到了黄华离京前在首都机场发表的书面讲话稿。这篇讲话稿是出自曾多次为毛泽东和邓小平撰稿的胡乔木之手。胡乔木按照小平同志口授的内容,很快就把讲话稿草拟了出来。
     这篇讲话稿只有七八百字,看后让人感到吃惊:勃列日涅夫这个昔日被中方批判为“苏修头目”、“新沙皇”的领导人,如今却得到了相当正面的评价,被称为“苏联卓越的国务活动家”,说他的逝世“是苏联国家和人民的重大损失”。讲话中还指出他逝世前不久,“曾在多次讲话中表示将致力于改善中苏关系”,中方对这些讲话表示“赞赏”。
    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提法,与钱其琛8个月前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讲的内容相比,又前进了一大步。这是小平同志的一个“大手笔”。
     11月14日中午,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飞抵莫斯科。这是中国领导人将近20年来首次踏上苏联的国土。在中苏间人员往来长期断绝的情况下,此举在国际上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称为“邓小平对苏共新领导发动的一次‘葬礼外交’”。
     黄华在莫斯科逗留了3天半时间,受到超规格的礼遇。他与苏共中央新任总书记安德罗波夫进行了友好交谈,还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主动约见了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这是20多年来两国外长的首次会见。小平同志发动的这场“葬礼外交”,对中苏关系的改善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表明两国之间的“政治气候”从“乌云密布”开始转“阴”再转“晴”。
    消除“三大障碍”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
    消除“三大障碍”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
     从1982年10月起,谈判班子的几个工作人员跟随钱其琛副外长在北京、莫斯科两地穿梭,就中苏关系正常化问题与苏方进行政治磋商。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钱其琛副外长紧紧抓住苏联对中国的威胁这一点不放,提出改善关系应从消除“三大障碍”入手。苏方则避重就轻,主张通过增加相互往来等办法改善两国关系。双方的观点针尖对麦芒,“聋子对话”了整整三年。
    1985年3月,年仅54岁的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
     1986年夏天,戈尔巴乔夫的一番讲话,成为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为边界谈判的重新启动打开了大门。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特意跑到远东海参崴发表讲话,说苏联愿意同中国研讨降低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水平问题,正式宣布苏联将从阿富汗撤军,称正在讨论苏军撤出蒙古的问题,还表示同意以主航道中心线划分两国界江的原则。这年9月,邓小平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的采访时指出:“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的讲话有点新东西,但他的步子迈得并不大。苏联对中国政策究竟怎么样,我们还要继续观察……如果戈尔巴乔夫在消除中苏间三大障碍问题上走出了扎扎实实的一步,我本人愿意同他见面……我已经82了,早已完成了出国访问的历史任务,我是决心不出国了。但如果消除了这方面的障碍,我愿意破例到苏联任何地方同戈尔巴乔夫见面。我相信这样的见面对改善中苏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是很有意义的。”
    把中苏边界变成睦邻友好的纽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