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野史趣闻 >

清代外官大计“考语”与“事实”探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常越男 参加讨论

大计是清代外官的考课制度,三年一次,逐级考察地方文官。“凡大计,藩臬道府州县递察其属之职,而申于总督巡抚,总督巡抚乃遍察而注考焉。”①大计考语,是督抚对属官操守、才能、政绩、年岁等方面的综合评语,是考察官员政绩的重要依据。
    对清代外官大计制度的研究,以往成果颇多,多是利用清代的会典、则例等,对制度本身的规定等进行研究,此处不赘述,而对于大计考察实践中的“考语”和“事实”则涉及较少②,又多是侧重对清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地方官考察的考语及事实进行分析说明。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内阁黄册、吏部档案、吏科题本等,探讨有清一代大计“考语”和“事实”的变化,不同考察等次的官员“考语”、“事实”的差异,大计“考语”、“事实”的模式对其他外官考察制度如年终密考、州县事实考核的影响。清代统治者一直强调考语的有效性,由此进行了制度上的调整。大计考语评注方式的演变,有其发展规律。大计“考语”的模式及相关“事实”,对清代外官常规考察之外的制度均产生较大影响,反映出统治者对制度调整的需求以及官员对制度的执行态度,也从侧面折射出地方吏治清浊的变化。
    一、大计“考语”的注写规定
    清代大计始于顺治四年(1647),“考察政绩之成与不成,以行朝廷黜陟之大法”③。清初的大计,是与藩臬的朝觐考察并行的,称为“朝觐大计”④。康熙二十五年(1686),停止外官朝觐考察,通行“大计”。经过地方逐级考察后,“凭各直省督抚核实官评,分别汇题,吏部会同都察院、吏科、河南道详加考察,分别奏请”⑤。乾隆以后,大计定制: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归督抚考核,送吏部、都察院之吏科、河南道,为“考题”;府州县官由所在衙门逐级层递考核,最后由督抚汇总;专管官员如河官、盐官等,由地方最高主管上司考核,经过本衙门地方最高一级官员的考察,最后交吏部、都察院之吏科、河南道“会核”,听候圣裁。乾隆二十年(1755),命京畿道与河南道“互易所掌”⑥,“旧隶河南道之事,着京畿道办理”⑦。
    大计之年,外官填注“考语”,顺治三年(1646)七月,规定“止用才守政年四格,须按人指事、明白直书,不许铺叙繁文”⑧。凡大计之年,“各省于十月内,具疏到京,十一月初一日,赴通政使司汇奏。吏部之吏科、都察院之河南道御史,各于次年正月十七日,封门阅大计册。册内分四项:曰才、守、政、年,各填一字,而总列考语及功过于后”⑨。大计注考,“四格”、“考语”、“事实”(功过)是分开书写的,“四格”考察为“守、政、才、年”四项内容,督抚在每项之下,填注一个或两个字的注考词⑩;“考语”是在“四格”的基础上概括而成的;“事实”则以“四格”与“考语”为依据。
    清初填注大计“考语”则由总督、巡按御史、布政使、按察使负责。顺治十八年(1661),废除巡按御史,其余照旧。康熙二十五年(1686),停止外官朝觐考察时,规定:嗣后大计,“至官员贤否去留,止以督抚文册为凭,造五花册三本,分送吏部、都察院之吏科。其藩、臬二司所造册籍,分送各部院科道司等项亦请停止,以省无益繁费”(11)。自此,大计造册注考,仅限督抚,布政使、按察使不再参与此事。
    大计考察后,官员优秀者列入卓异,任职平常者予以留任,溺职应去者列入“八法”(12)。顺治年间,列于三个考等的官员皆需上官填注考语,造册送部。康熙二十六年(1687),规定“大计卓异者,仍行荐举;溺职者,仍照八法,通为一本参奏;照常留任者,停其开具四柱册送部”(13)。由此,大计卓异官,由督抚填写考语荐举;大计溺职者,单独列为一本参奏,而大计普通留任者,不需填考。
    雍正元年(1723),世宗认为,“考课群吏,尚有遗漏之处”(14),规定“不入举劾官自知州、知县以上,仍令督抚以守、政、才、年四格注考,具册咨部,核定等次,汇缮黄册进呈”(15)。大计普通留任官员,也需督抚填注考语。在实际的考察中,不入举、劾的留任官员称为“平等官”,细分为一等、二等、三等。此即外官大计“考语”的注写情况。
    二、卓异官的“考语”
    大计“上考曰卓异”,“才守俱优者,举以卓异”(16),列卓异者,为大计最高考等。有清一代,大计卓异官的考语注写,由繁复转为精简,进而沦为形式主义的“八字考语”。
    顺治年间,朝觐大计考语的填注,受到明代的影响,偏重于华丽的辞藻堆砌、铺陈。对卓异官员的注考考语中,充斥着“建牙之才”、“节钺之选”、“四应不穷之才”、“建牙之选”、“清华之选”、“国栋”、“循卓之选”、“经纶巨手”、“翘楚”等溢美词汇。例如,顺治三年十一月(1646),巡按河南监察御史罗国士,为卓异官河南布政使司现任右布政使缐缙所开具的“考语”:“一尘不染之守,四应不穷之才,钱谷兵刑,无一足以相难。且当开创之初,多方拮据,措置允当,推赤任事,宣慈惠民,建牙之才,此为第一也。”(17)六年十一月(1649),巡按河南试监察御史李道昌造册,开具八名卓异官的“考语”,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董天机:“德钟山岳,才裕屏藩,临事无赫赫之名,经国饶恹恹之度,允堪建牙之选。”杞县知县孔胤樾:“饮水茹蘖,润槁嘘枯,品望不愧家声,治绩可称国栋。”(18)十二年十一月(1655),巡按湖广湖南监察御史胡来相,为武昌府崇阳县知县贾汉谊所作考语:“有为有守,克肃克慈,剔奸抚残,才余游刃。允矣,循卓之选,百里岂尽其所长。”(1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