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古代人物 >

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 鲁迅为什么收入高却从不纳税?

http://www.newdu.com 2017-08-30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鲁迅先生像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当然大家熟悉的还是鲁迅这个笔名,若没有他“弃医从文”的决定也不会有鲁迅的流芳百世。关于他为何弃医从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个大概了。 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
    鲁迅后来在散文《藤野先生》中回忆道:“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务,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也就是说鲁迅是为了用文艺来改变国民的精神才放弃学医的。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是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在影响着鲁迅?
    我们先从鲁迅到仙台学医的经历说起,此前鲁迅没有接触过医学,至少是对西医一无所知。在此前的少年经历中,为治父病,他和中医打过多年的交道,深受其害,并由此对中医始终抱着深恶痛绝的反对态度。当初他不是为了学医而留学,而是为了留学而学医。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一是有准备有目的地去求学,一是为了留在国外学习一种知识技能。至少可以这么说,当初鲁迅到日本还没有抱定要学医的决心。
    鲁迅选择了地处偏僻的仙台医专,他是当时学校中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说,“但是他却特地去挑选了远在日本东北的仙台医专,……还没有留学生入学,这是他看中了那里的唯一理由。”至于他选择学医的原因,他自己解释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从一个异国的学生角度,鲁迅在仙台感到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藤野先生。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回忆道:“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藤野先生在辗转听说鲁迅过世的消息后,写过一篇《谨忆周树人君》的文章,请看藤野眼中的鲁迅:
    “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周君在仙台医专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像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有说支那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专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请注意这里面的几个关键词:鲁迅“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学习上大概很吃力”,“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笔记有“漏记、记错的地方”,同学“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最主要的是这样一句话:“现在回忆起来好像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
    我们再来看看鲁迅当年的学习成绩。
    鲁迅当年的同班同学小林茂雄,保存了一份鲁迅在1905年春季升级考试的“成绩报告单”,7门功课平均分65.5,在全班142人中名列第68名(见周启明著《鲁迅的青年时代》)。客观地讲,在一百多名同学中名列中等,应该说成绩还是不错的。如果换了一个混文凭的学生,这种中等成绩完全可以说得过去,但是作为心高气盛、志向远大的鲁迅能接受吗?他肯定付出的比别人多得多,日语还不很流畅,年龄相对较大,但是成绩平平,在一所二流学校得到二流成绩,这不能不让鲁迅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医学是他最感兴趣的吗?是他最擅长的吗?学医是最有出路的吗?放弃学医而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文艺,这是最明智的选择。学医无望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的直接诱因。
    即使上面的这种成绩,仍然引起一些心胸狭窄、有民族优越感的日本同学的嫉妒。他们翻检他的笔记、写匿名信,语含讥讽,怀疑鲁迅的成绩是因为藤野漏题给他,在这种环境中,鲁迅自然愤恨难忍,他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对环境的不适应是他放弃学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鲁迅收入高却不纳税
    学者陈明远曾给鲁迅的收入状况,算过这样一笔帐:鲁迅前期(1912-1926)在北京教育界任公务员,14年的总收入,相当于2009年的328万元人民币;月收入,相当于2009年的2万元人民币。中期(1926-1927)在厦门、广州做大学教授,年收入相当于2009年的35万元人民币,月收入相当于2009年的3万元人民币。后期(1927-1936)在上海做自由撰稿人,9年总收入相当于2009年的452万元,月收入相当于2009年的4万元。
    不管是摆在今天,还是放在当年,鲁迅无疑都属于高收入人群。以猪肉购买力为标准,1916年1月份,鲁迅的薪俸300银圆,在当时可以买到1346千克猪肉——2015年8月份全国猪肉均价约为28元/千克,也就是说,在2015年的8月,只有月收入达到3.7万者,才能与1916年1月份的鲁迅购买力相当。
    那么,问题来了:鲁迅的收入这么高,在当时,他每个月要缴纳多少“个税”呢?
    答案是:鲁迅几乎不纳个税。鲁迅1912年“参加工作”,1914年,北京政府效仿日本,颁布了一份《所得税条例》,拟对个人的薪资、放款存款利息等开征所得税。但因种种阻力,这一条例长期被束之高阁,唯1921年曾以先行征收官吏俸给的形式,勉强实施过一次, 结果仅征得10310.67元,成为笑谈,旋即中止。此次短暂征收采取官俸先扣再发的方式,鲁迅身为教育部公务员,自然避不过。但此后直至去世,鲁迅都没有再缴纳过个税——从1922年到1936年,北洋及国民政府虽然一直都想要征收个税,但毫无进展,唯从1928年起,国民政府开始对各级政府机关公务员和国民党党部工作人员征收“所得捐”;但鲁迅没做过国民政府公务员,也不是国民党党员。
    也就是说,自 “参加工作”直到去世,除了在1921年缴纳过不足25块银元之外,可以说,鲁迅的收入虽高,却没有缴纳任何个税。
    鲁迅在1936年10月去世,没有来得及为抗战缴纳个税。按1936年底国民政府制定的个税税率标准(以月收入30元为起征点,税率采超额累进制),并以1927-1936年间鲁迅的月均收入697元为参考,则鲁迅每月需缴纳个税约33.5元。鲁迅当时的697元,相当于2009年的4万元。也就是说,鲁迅若未去世,则在抗战爆发时,月入4万元的他,每月需缴纳1922元个税。这个税率,在今天看来并不算重。所以,国民政府当日曾公开宣传:“政府之目的,不在税收之多少”,而更看重该税的政治意义:“所得税之施行,正为培养我民族道德极佳之工具,吾国民是否愿爱其国、能爱其国,将以是卜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