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古代人物 >

庚戌炸弹案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 地点不在银锭桥(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曾将薪釜喻初襟,举世凭谁证此心”,叶嘉莹为《双照楼诗词稿》作序时称,汪精卫在诗词中所表现的,和在生活中所实践的,是他终生不得解脱的一种“精卫情结”。所谓“精卫情结”,如汪氏《被逮口占》所云:“啣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也就是《革命之决心》等自白书中反复提及的“以身为薪”之勇气。1944年胡适得知汪精卫死讯后,在日记中感叹:

精卫一生吃亏在他以“烈士”出身,故终身不免有“烈士”的complex(情结)。他总觉得,“我性命尚不顾,你们还不能相信我吗?”性命不顾是一件事;所主张的是与非,是另外一件事。

三、银锭桥还是甘水桥?

庚戌炸弹案的发生地,向多传为银锭桥。张江裁辑《汪精卫先生庚戌蒙难实录》亦采此说,故邀人绘“银锭桥话往图”,欲纂《北京银锭桥史志》,意在表彰银锭桥作为“政治史迹”之重要性,藉此宣传时任伪国府主席之汪精卫的革命英雄形象。

然而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汪兆铭炸载沣”一章,则谓黄复生、喻云纪二人安置炸药的地点:

初觅得鼓楼大街,因值修筑马路,不果。改觅烟袋斜街,以无铺保,亦不果。乃定于甘水桥。此地在什刹海之旁,三面环海,仅一面有居民数家,甚僻静,与鼓楼大街、烟袋斜街,均为载沣早朝必经之道也。

甘水桥之说,乃根据庚戌炸弹案当事人黄复生的自述。汪、黄等人先后潜入北京,经营的暗杀机关为“守真照相馆”。照相馆于庚戌元旦开张,选址在宣武门外琉璃厂东口火神庙西夹道。当时摄政王上朝途经鼓楼大街,鼓楼前有短墙,黄复生等计划伺其通过时,将贮有炸药之大铁罐由短墙投下。这一方案因鼓楼大街改筑马路而未能实现。随后得知载沣上朝路线必取道烟袋斜街,又以租屋不得作罢。黄复生自称,经多方调查,最后择定什刹海旁之一小桥,名甘水桥,距摄政王府最近,为其出入必由之地。甘水桥北有阴沟一道,可于桥下埋放炸弹,人则藏于阴沟内,用电气雷管引爆炸弹。

载沣剧照

庚戌炸弹案之导源地,究竟是银锭桥,还是甘水桥?张江裁曾当面询问汪精卫,然汪氏对此似乎并不在意,漫应曰,银锭桥而已。这并未打消张氏之疑虑,1943年3月2日他向老友刘振卿去信求助。刘氏平素究心北京风土,常在《实报》、《北平晨报》上发表掌故文章,考订清代遗闻轶事。张江裁信中称其虽久居北京,于北城地理不甚熟习,不知甘水桥在北城何处。与银锭桥相隔若干里。

刘振卿回信说,甘水桥在鼓楼西大街,而银锭桥在后海东部,一溜胡同西口外,官房口东口外。破此疑案之关键是摄政王入朝路线,因扈从隆盛,为警戒方便起见,乃出府东行,自鼓楼西大街东口向南,直入地安门。绝不可能出府沿后海北岸至银锭桥东,自一溜胡同出至大街,因一溜胡同宽不足四尺。又不可能过银锭桥西南行,自什刹海经皇城根入地安门。

刘振卿据摄政王上朝路线及什刹海周边地形推断,银锭桥未必与庚戌炸弹案有关。但令其不解的是,事实上北京人莫不知破案地点在银锭桥,晚清以降各家笔记、传说亦在银锭桥。另一种可能性是炸弹确实埋在银锭桥下,因当时汪精卫等人并未调查清楚摄政王上朝是否路经此桥。刘氏虽熟知京城风土及晚清掌故,但三十年来不曾撰文谈庚戌炸弹案,乃是觉得以“银锭桥”三字冠名此案不妥,因其离警戒路线太远。要探明此事,也很简单,刘振卿给张江裁支招说,只需请示当事人,当时之桥是大是小,是高是平?若大而平,便是甘水桥。若小而高,则为银锭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