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4年,桓温统率四万晋军,从江陵出发,攻打前秦。前秦的开国君主符健也派出五万雄兵奋力抵抗,结果被桓温打得只剩六千老弱。无奈之下,符健回师国都长安,一面挖沟筑壕,严防死守,一面转移人口物资,抢收麦田。桓温本已将长安团团围住,只需假以时日便可成功,无奈军粮不济,只得抱恨而归。 两年后,桓温第二次北伐,克复西晋旧都洛阳。他原想劝晋穆帝还都洛阳,可朝廷一方面偏安久居,贪图安逸,另一方面担心桓温“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没有同意。桓温上书十几次,晋穆帝都没有答应。最后,桓温只得挥师还晋,光复之地及洛阳重又落入北方胡族之手。 桓温两次北伐都功亏一篑,他心有不甘,便在公元369年第三次北伐,率五万晋军讨伐前燕政权,一路打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前燕慕容垂切断晋军军粮,桓温不得不撤退,中途被慕容垂八千铁骑打败,晋军损失三万余人。桓温再次含恨而回,深感耻辱。 拥功自重,谋篡未果 桓温北伐战功赫赫,使他成为享誉四海的英雄人物,但桓温认为自己才能过人,大权在握,却未能光复中原、成就万世功名,实足以抱憾终身。随着权力不断增加,桓温的野心也就越来越大,于是逐渐有了篡位自立的想法。 有一天,他躺在屋里,忽然起身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大丈夫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复遗臭万年!”当时晋穆帝已死,一位幕僚探知了他的想法,便找了个机会劝他废掉晋穆帝的儿子司马奕,先建立威权。桓温认为可行,就废掉司马奕,改立司马昱,即简文帝,自己以大司马之职专擅大权,期间又耍弄权势除去了不少政敌。 第二年,简文帝去世,太子即位。桓温本以为简文帝会禅位于自己,或者授为周公摄政,但在王坦之和谢安的干预下,桓温没有得逞,他大失所望,就带兵进入京都建康。由于桓温来势汹汹,目的不明,所以许多朝廷官员都心惊胆寒,以为桓温要诛灭旧臣,发动兵变。 入京之后,桓温没有像董卓那样四处杀戮,反而客气地请王坦之和谢安到官邸见面,王坦之不知桓温此举何为,以为桓温是要暗中杀害他们。谢安却安然自若地说:“晋室存亡,在此一行。”便镇定地将王坦之拉进相府。王坦之浑身冒汗,衣背尽湿,战战兢兢地入座。谢安却表情轻松,入座前,先是带着厚重的鼻音,模仿洛阳书生读书的声音朗诵了一首嵇康“浩浩洪流”的诗,坐定之后,谢安问桓温:“我听说自古有道义的将军,都将兵马置于边疆,抵御外寇,明公何以将兵士藏于厅堂之后呢?”桓温本来对于谋篡之事就犹豫不决,又是个爱面子的人,见到谢安后,他先是被谢安的旷达高远、深不可测的气度所震惊,后来又被谢安一语道破,以道义相论,反觉不好意思,惭愧地说道:“我也是不得不防范着点。”于是赶紧撤去原先藏在帐后准备行刺的兵士们,与王坦之、谢安二人把酒畅谈一番才散。 桓温看京都士族中的反对势力还不小,就没有轻易动手,后来就病死了,最终也没有正式反叛。 后人有想将桓温赞为英雄的,可一遇到晚年弄权、意图篡位的事实,便面露难色;有想骂他奸佞的,可提起当年收复成汉、三次北伐的赫赫功绩,又不由得佩服起来。于是,桓温成了一个矛盾体,令人无法简单地评价和概括。因此,他既没有流芳百世,也没有遗臭万年,终于在悲剧和争议中被人淡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