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还推荐了好几个人到朱棣身边,其中一个叫袁珙,史书上记载说袁珙第一次见朱棣的时候,冲过去就趴在地上说:“大王,您怎么跑到这儿来了?”朱棣很纳闷,两眼望着他。袁珙继续说道:“我看就相貌不凡,将来年过四十之时,胡须过胸,你就能登上皇位了。”朱棣听了连忙说道:‘这个话可不能随便说!“虽然朱棣嘴上叫别人别说,但是恐怕他内心深处一直是这样想的吧。 我一直觉得这姚广孝并非贪图富贵的人,史书上记载朱棣举兵成功,登基为帝之时,曾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你说这样一个不贪图富贵的人,却要主动鼓舞朱棣谋反,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姚广孝是因为想名留青史,想证明给天下人看,我虽然屡试不第,但是我却是个人才,可以帮助别人取得天下。我个人觉得这个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惜挑动别人造反,致死天下大乱,没有菩萨的慈悲心肠,不是出家人所为。 ![]() 网络配图 二是文帝削藩。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说有一次,朱允炆问朱元璋,说分封诸王后,叔叔们帮我镇守边境,边境自然无事,但是有一天叔叔们要是起来闹事,我该怎么办?朱元璋听后,无言以对,反问了一句朱允炆该如何处理?朱允炆静静地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再不行就只能派兵讨伐了。朱元璋闻言后,沉默了一会,淡淡地说“无以易此矣”,意思说也只能这样了。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朱印文对诸王还是极为担忧的。 朱允炆一登上大位后,便和文臣们一起商量削藩的问题,削藩怎么削比较妥当?最后,他们决定先由易变难,先削周王,因为燕王实力最强,而且是藩王之首,他们不敢拿燕王先下手,但是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削了周王就削了燕王的手足,然后再削齐王、代王、岷王、湘王。这些藩王在封地里平日里为非作歹,劣迹颇多,朝廷手中掌握证据罄竹难书,所以不到一年之间五个王死的死、废的废,一时之间,各地藩王人人自危。 我个人这个削藩的方案是不恰当的,如果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肯定不会同意的。因为你先削弱小的藩王,那么朱棣必然会出头,主动联合其他藩王一起反抗建文帝,那么建文帝就要同时对付那么多藩王,局面很难控制。但是如果建文帝一方面暗中笼络住其他藩王,另一方面先拿最强大的藩王朱棣开刀,那么到时候即便其他藩王不会帮着建文帝来打朱棣,也决不会跟朱棣一起反叛建文帝,局面就容易控制多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