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可以说做到了一个皇帝所能做到的最大程度的克制和宽容。就在几乎等于被袁崇焕胁迫逼持的情况下,崇祯皇帝不得不追认杀毛文龙的合法性。 但这件事情远没有到此结束,两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彼此心领神会的契约:如果最后的事实证明杀毛文龙确实对国家有利,或者至少没有什么危害,那么这件事情可以就这样结束,崇祯也不会再追究。但如果事实证明杀毛文龙是错了,对国家造成了严重危害,那么袁崇焕就必须对此事负责。 这个隐含的契约,袁崇焕心里再清楚不过了。这也是为什么袁崇焕在杀毛文龙的时候说:“我若不能恢复辽东,愿齿尚方以谢尔。”事后给皇帝的奏疏中又一再强调:“臣不能成功,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 毛文龙被杀之后仅仅四个月,后金军队置老巢于不顾,长途远征,毫无顾忌。而关于后金的绕道行动,其实早在天启年间毛文龙就一再提醒他在天启七年的时候上疏说: 职思宁远固奴所必攻,而其捷径尤在喜峰口、一片石、潘家口、墙子岭等处,须亟亟于等处相其要害,张设疑兵,埋伏各项器械,近城堡处,设绞地龙,此制敌之法,断不可少者。职愿恩台俞允下情,凡所陈设,件件依行,职尚可为关门牵后。如不听职言,虏一至,如入无人之境,祸岂独朝廷忧哉。 到了崇祯元年,毛文龙提醒的次数更高达六次之多。尤其是崇祯元年九月初五日塘报,几乎把后金和喜峰口外的蒙古部落勾结、图谋绕道攻关的情报探听得一清二楚: 又据来乡张大头等禀称:听得西夷两大营,一营名克尔趁,在喜峰口一带讨赏,一营名入哈嘛,在宣府,大同讨赏。今克尔趁等带领部落鞑子五百余名,到奴酋地方做买卖,与憨攒刀起誓,情愿齐心共攻南朝。于八月十一日,引领奴贼从沈阳往西,相度那处关口地利好进兵。职一面挑选精兵相机截杀外,一面飞报。 就在崇祯二年三月和四月,也就是毛文龙被袁崇焕杀害之前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毛文龙在被袁崇焕百般猜忌、重重封锁,岛上兵民濒临饿死的艰难处境下,还在泣血上疏,提醒朝廷要注意: 奴密谋,必于今冬还图大举。臣之心事,天知鬼神知,不敢以一字欺圣明也。蓟、密沿边,须用时刻提备。 可以说后金想要绕道攻关不是一年两年了,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计划被毛文龙侦知,明方早有防备;更担心自己一旦绕道,毛文龙出兵牵制,后院起火老窝不保。但又不能不设法打进关内,后金当时已经是油尽灯枯、濒临崩溃的局面了。在这个时候,袁崇焕挺身而出,帮助皇太极扫除了毛文龙这个最大的敌人和障碍,让他们得以放心地执行计划。 对于袁崇焕杀毛文龙的行径,毛奇龄在清统治中国以后痛心疾首地说: 将军虽牵制,仍厚图进取,以邀干城。而关宁诸大臣见大清兵不即前,忌牵制之劳,疑大清师本易与,无他长,纷纷讲东事,反谓毛帅跋扈不受节制,将有患。……欲黜东江者,动之糜帑,裁其兵。久之,即谓其帅亦可裁耳,于是恶之者不至去毛帅不止。 ![]() 网络配图 到了后金绕道蓟门长驱直入关内的时候,就算是袁崇焕本人也知道他杀毛文龙是犯了何等巨大的错误。后金兵临北京城下,他急忙率军赶来救援,崇祯平生第二次召见他,劈头问的第一句话就是: 尔擅杀大帅,以今日又不能扞御,恢复之言何在? 按照史书记载,面对崇祯的这一质问,袁崇焕“并不能对”。崇祯等了半天,见他说不出话来,于是“命下锦衣狱”。 所谓崇祯中反间计,听信清军那里放回来的太监的话,才把袁崇焕抓起来并最终处死,不过是编造出来的故事。这种神话是清统治者刻意制造出来的,目的不过是让人们相信明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崇祯皇帝太昏庸,错杀忠良。通过美化抬高袁崇焕,意图骗尽天下人,让人产生对明朝和明朝皇帝的痛恨,得出明朝不亡没有天理的结论。而清朝入寇中原,自然就成了顺天应人了。 设想一下,如果崇祯皇帝真的听信所谓袁崇焕已和后金勾结的太监传言,怎么可能只抓袁崇焕一人而不抓袁崇焕的助手祖大寿,难道涉及通敌叛变的事情仅仅袁崇焕一人参与? 关于崇祯是否中反间计,可以看看担任崇祯时期锦衣卫指挥的王世德所著《崇祯遗录》中的记载: 先是,巡捕营获一木工,云崇焕谋反,以为谍事下镇抚司。掌刑指挥李若琏訇得其枉,奏之,复下锦衣卫以为实。于是喧传崇焕谋反,人人切齿,及行刑,百姓脔食其肉。崇焕误国之罪无所逃,以为谋反,冤矣。 都下流言皆出三大营官军,一人造谣进营,传之一队,一队传一营,一营遍传部下,不三日传之内廷,达御前矣。大臣黜陟,往往由此。朝廷以为舆论无私,不知其由于匹夫之恩仇与奸人之反间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巡捕营抓到一木工,说袁崇焕谋反,于是就把木工当成间谍抓到镇抚司。掌刑指挥李若琏审讯后认为这个木工是冤枉的,不是间谍,又把这个木工交给锦衣卫。锦衣卫经过审讯,认为这个木工确实是间谍。但这个时候说袁崇焕谋反的谣言已经散播出去,导致“人人切齿”。 但就明朝政府审理的结果而言,只认为“崇焕误国之罪无所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