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师、居士、听众: 今晚本人又出席宝莲寺主办的佛学讲座,非常高兴。特别是今晚是举世狂欢的圣诞之夜,各位竟然放弃物质的享受,谢绝一切人事的应酬,出席本人主讲的佛学讲座,共同讨论佛法,争取高级的精神食粮,更加令本人倍感兴奋外,不得不佩服各人善根深厚,且独具慧眼。因为今晚此刻,即八时零六分此刻,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在举行圣诞舞会,或共进圣诞大餐;可谓锦衣玉食,享尽人间富贵荣华。但世界各地,同时在此一刻,即八时零七分此刻,不知多少人在饥寒交逼中,无法度此寒夜;不知多少人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瑟缩街头,受尽寒风严雪的折磨。甚至有人在战争祸乱中,受尽战火洗礼,备受生命威胁。香港人,非常有福气,由于积福向善所致,往往逢凶化吉,遇祸成群。但在平安享乐中的我们,可曾想及他们的凄苦,而寄予同情,或思以拯救? 虽然,站在因果定律方面说,人生的痛苦与快乐,皆由各人自作自受;但身为宗教徒,特别是慈悲为怀的佛教徒,怎能视若无睹,而无动于中,不思以挽救呢?我以为若想挽救世界人类的苦难,并不是一小撮人能力所能及,非推动佛教的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以促进人性的觉悟,策励人性的愿行,培养人性的慈悲不可。所以,我今天的讲题是:无上的智慧;明晚的讲题是:无边的愿行;后晚的讲题是:无限的慈悲。 希望在三天的演讲中,能将佛教的大智大慧,大愿大行,大慈大悲的精神,以及代表佛教大智慧的文殊菩萨,代表佛教大愿行的普贤菩萨,代表佛教大慈悲的观音菩萨,介绍给各位。希望各位因而能认识佛教的基本精神,进而发掘内在的智慧,策励无边的愿行,共同本乎无限的慈悲,学习文殊、普贤、观音等菩萨的精神,去拯救世界人类的苦难。这是本人出席主持佛学讲座之目的,相信亦是主办团体及大会工作人员出钱出力之目的。 今晚的讲题“无上的智慧”,可分五点来讨论。一是智慧的意义,二是智慧的种类,三是智慧的证得,四是智慧的代表,五是智慧的重要。 一、智慧的意义 智慧,究竟是甚么?智慧,并非目可视,耳可闻,身可触的有形东西,而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力量。可以说:智慧,是人生的理解力,属于心性的功能;高深的智慧,可通晓事物的真相。严格而言:智,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普遍能力,包括观察,想像,思考,判断,记忆等作用:慧,是人心无闇,体性圆明,能通达人生真理,透视宇宙本体的特殊功能。 大乘义章说:“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综合而言:既能认识世间事物的差别相状,又能认识宇宙万物本体的特别功能,就是智慧。尤其是无上的智慧,更能令人从事入理,因相证性,深入事理无碍,相性不二的诸法实相,达到人生最高层次的境界,觉悟成佛。所以,无上的智慧,即是实相般若。大智度论说:“般若是诸佛之母,菩萨之师。” “是故菩萨求佛,当学般若波罗密。”(见智论六十八卷)菩萨若能:“受持般若波罗密,则为受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智论七十九卷)否则,终难圆满具足诸波罗密,超越生死,觉悟成佛。 在仁王护国般若经受持品说:“般若是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心识之神本,是一切国王的父母……亦名如意珠,亦名护国珠,亦名天地镜。” 可知般若智慧,何止是成佛的阶梯,亦人生的主宰,前途的灯塔。人类要创立德业,固然需要智慧:要转凡成圣,觉悟成佛,更需要智慧,特别是无上的智慧。人能具足无上的般若智慧,将无敌不摧,无功不克。所以,我们无论为自己,为众生,或为佛道,皆应追求无上的智慧。 二、智慧的类别 智慧,有世间的、及出世间的类别。世间的智慧,仅凭人耳目的灵聪,观察事物的现象,无法透视事物的本体。只知事物表面运行的定律,不知事物其中因果的酬报:只知现实此刻的关系,不知过去或未来的牵连与循环。所以,世间智慧,无论是从经验、历史、理论,或从政治,文学,哲学,科学,所得的知识,皆自外来,非从内发,其作用谨限于主观的观察与思考,识心的想像与判断,始终无法突破现象界而深入本体。亿万劫来,世间智慧,始终无法理解宇宙人生的原理,更无法开发人类本具的般若智慧,发展人类精神的文明。 特别是基于人类贪、嗔、痴心理毛病,一切皆以自我的利益为出发,结果,策动于行为,势必恶多于善,蔽多于利。例如,近代科学发明:医药进步,确实令人获得高度物质享受,及医药照顾,但与之同时,杀人武器,层出不穷,竟然凌驾于有益人类的发明。有朝一日,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人类生命财产,将同归于尽。这就是善恶交参的世间智慧的结果。由是观之,世间智慧既贫乏有限,且危险可悲,若无出世间智慧的辅导与启示,人类前途,实无幸福可言。 出世间智慧,可分为一切智,道种智,及一切种智三种。 一切智的一切二字,指宇宙万有一切诸法言,概括世间有情无情,依正二报的一切现象界。智之一字,是能理解诸法现象,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而深入诸法空性的智慧。初学佛的人,因亲近善知识,得闻佛所说的三法印,及四谛十二因缘等佛法,能如理思惟,如法修行。先修世间四禅八定,在加行位中,勇猛精进,外不为现象界物质所诱惑,内不为五蕴假我的困扰,断见思恼烦,发无漏智慧,揭开宇宙秘奥,亲证诸法空性,得一切智,是二乘圣人的智慧。即照空理的观智,是三观中的空观。 道种智的道字,指诸佛所说的无量道法;种是种性,指众生各种不同的根性。智是能了解诸佛无量道法,及了解一切众生无量根性的智慧,属于大乘菩萨的境界。因为菩萨悲心特别重,自己虽已解脱生死苦恼,但不忍坐视众生没在苦,在修习空观,得一切智后,再继续进修假观。上求诸佛无量道法,下照众生种种不同根性,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实行六度、四摄、诸波罗密法门,成熟无量众生,利乐无边有情,因名道种智,是三观中的假观。 一切种智的一切二字,包括空、假、中三谛理。种,指诸法种性,如法华经所说:“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智,指诸佛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但能深达诸法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差别相,以及诸法总相,还能以种种权巧方便,说种种不同的法门,教化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因名一切种智。 佛智观空,如二乘圣人所见的真空理,但不落于空;佛智照俗,如菩萨所见的俗谛理,但不著有;佛智观中,能双照空有,双遮空有,而不滞于中道。三观皆见实相理,超越一般人的世间智慧,亦超越二乘圣人的出世间智慧。因此,又名出世间上上智,亦即无上的智慧。 世间智慧,真妄混杂,善恶交参,利害各半。谨限事物表面认识,及人我知见的分别,既自私又有限。二乘圣人的出世间智慧,虽纯真无妄,纯善无恶,但各有所偏,见理末圆,仍然有限。唯独佛的出世上上智,能究尽诸法实相理,又能圆修三观,圆断三惑,圆证三谛,得一切种智,世出世间,无过其上。故大智度论云:“般若,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更无胜者。” 佛所获的无上智慧,亦即众生本来具足的原始智慧;心佛众生,原同一体,本无差别。可惜众生迷而不觉,妄想执著,贪恋尘劳,为境所转,作诸恶业,流转六道,沉溺生死苦海,无法自拔。诸佛菩萨,因中亲近善知识,觉而不迷,进修佛学,以一切智,证真空理,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再回小向大,学习诸佛无量道法,教化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经无量时间与空间,上求下化,断尘沙烦恼,伏无明惑,得道种智。进而兴慈运悲,入世救世,广集福慧,终于智圆理极,证无上道,得一切种智,坐道场,转法轮,度众生,普令众生,除妄想,去执著,返迷为悟,转愚成智,开发本具无上智慧,证同于佛。 法华经言:“诸佛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所谓:佛知见,即无上智慧;诸佛出世,目的皆欲令众生入佛知见,得无上智慧。我等佛子,诚应仰体佛心,勤求智慧,使自己与众生,皆共成佛道,以畅诸佛出世的本怀,以报佛恩德于万一。 三、智慧的证得 勤求智慧的方法,不外是从闻思修。闻,是见闻或听闻,无论眼所见,或耳所闻,但能多闻佛法,自然可以开发智慧,令人觉悟。因为是从见闻佛法,所得的智慧,因名闻慧。思是思考:将所见所闻的佛法,用理智分析,深入研究,从深思熟虑中,所得的智慧,名思慧。将研究心得,付之实践,如法修行,从修行所得的智慧,名修慧。 例如,一般人对宇宙原理,人生真谛,一向无法理解,后因阅读佛经,或由听经的因缘,得闻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的道理,思惟其义,得知有情的我,是生、老、病、死,无常苦空;无情之物,是生、住、异、灭,无常败坏。所谓:“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因而放弃贪求,寡欲知足,收摄身心,安贫乐道,自然可以渐断烦恼,远离生死。 或因闻佛说四谛法,思惟其义,知集是苦因,苦因集有。更知灭苦之道,进而如法修行。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或因闻佛说十二因缘法,思惟观察十二因缘的流转门及还灭门,悟诸法缘生性空,不生执著,结果,能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证偏空涅槃理,得一切智,成阿罗汉道,或辟支佛果,此即是小乘圣者,从闻思修所证得的智慧。 至于大乘根机的众生,因闻佛说六度、四摄等法门,思惟其义,如说修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断尘沙烦恼,伏变易生死,证诸法空理,得道种智。若然上根利智的人,闻佛说藏性本具,或阅读般若经,得知实相理,进而思惟其义,如法修行,广修诸波罗密,无住生心,无相布施,积集福慧,分断无明,分证法身;直至五住净尽,二死永亡,福慧具足,圆契中道妙理,得一切种智。 或诸修行人:“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当定境现前,于十住位中,初闻中道理,成就闻慧;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理,成就思慧;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道理,成就修慧。于十地位中,分证中道理,远离二边,成就无相慧。于等觉位中,以中道妙观慧,照中道实相理,成就照寂慧。于佛果妙觉位中,于中道理体,起中道妙用,成就寂照慧。至此,智圆理极,寂照不二,三智圆,万德备,证无上菩提,得无上智慧。是大乘上根利智的圣者,从闻思修,所得的结果。 综上可知,无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皆因从闻思修而证得。特别是闻慧,对于学佛修行,更为重要。不闻佛法,不解真理,不分邪正,盲从附和,盲修瞎炼,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危险万分。所以,闻慧该是菩萨道上的导师,开发智慧宝藏的利器,人生旅途的火炬。不管是任何人,修习任何法门,皆应该从闻慧入手。多闻佛法,何止增长智慧,辅导修行,还可消除业障,挽救堕落恶道的危机。 从前有一个俗人,偶然得闻人讲解金刚经。一晚,此人梦见五个黑衣人,进入邻居,因好奇心,不觉随行,正想举足随入,忽闻人言:“听金刚经的人不可进入。”突然转醒,原来是梦。次日走访邻居,一查究竟,原来昨晚邻居所养的狗女,产下六只小狗,其中一只白色小狗已死,其余五只黑色小狗生存。此人回想昨晚,自己正穿白色睡衣,更忆及梦中人语,始知因闻经功德,得免堕落畜道,自此,笃信三宝,努力修持。 闻经功德,不但能挽救堕落畜生危机,还可以令恶道众生,转世为人。据史载:中国齐朝文宣帝时,有一僧安法师,戒行精严,坐禅讲经,度人无数。一次,在王屋山聚众讲涅槃经,时有一雉鸡,走进法师座侧曲腿卧下,专心注目,静听法师讲经。大众吃饭时,雉鸡亦出外觅食。法师日讲三次,此鸡从不缺席,亦不迟到或早退。众感其灵性,自此每饭亦施其一份。当涅槃经讲至三卷半时,此雉鸡不再来,大众生疑,法师告众人言:此雉鸡已脱离畜道,转生为人。 齐武平四年,僧安法师,率领徒众,到赵洲行化,经一家门口,忽对众言:昔日听经的雉鸡,就是投生此家。扣门,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开门,见法师及僧众,欢喜作礼,如旧相识,并请众僧入内供养。父母惊奇,此女三步末出闺门,何以认识众僧。法师问其父母,此女因何名雌雉,答:其出世时,头发像雉毛,因而取名雌雉。于是僧安法师,将其往昔,为雉鸡时,在山中听经之事道出。小女孩欢喜流涕,恳请父母准她出家,后僧安法师为其讲涅槃经,前三卷半,一闻即悟,后之经文,闻之茫然不解,佛言:“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信然。 还有,过去有一大寺,藏有龙藏经典,每年六月初六,必然搬出曝晒。有一年,正在曝晒藏经时,忽有一牛闯进佛门,用牛鼻子向曝晒中的藏经嗅闻。被僧人发觉,恐其弄坏藏经,急命其主人牵走,牛虽挣扎,欲继续嗅闻,不想离去,无奈鼻子被人牵著,不得不离开。不久牛死,转世为人,聪明异常,十七岁中举人,二十岁中状元,皇上封为道台大人。走马上任时,途经前生闻经的佛寺,似曾相识,心中奇怪,下马入内观看。忽闻众僧诵经,竟能随之朗诵,一字不差,念至一半,忽然无法跟上,心生怀疑,请教僧人。 老和尚说:此是因果问题,如实道来,恐道台大人生气。后因道台大人几经追问,并声明不生气,老和尚始将牛因闻经功德,转生为人之事道出。并劝道台大人,珍惜人身,护持佛法。道台大人,由于闻经善根,毅然弃官出家为僧。 由此证明,无论人畜,无论眼见耳闻,甚至鼻嗅,但得与佛法接触,皆有功德;若能从闻思修,终必证得无上智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