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釋清華簡一《程寤》的“何畏非厲”

http://www.newdu.com 2017-11-05 武汉大学简帛网 王寧 参加讨论
(棗莊廣播電視臺)
    

    清華簡一《程寤》第8-9簡云(釋文用寬式):
     
    “於呼!何監非時?何務非和?𥚸非彣?何【8】保非道?何愛非身?何力非人?【9】”[1]
     
    整理者注:“𥚸讀為‘褢’,《說文》:‘藏也。’此云韜光養晦。”[2]
    按:“𥚸”讀“褢”非是,當讀“畏”,《老子》今本、帛書乙本“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郭店簡乙本“畏”均作“𥚸”是其證。這種“何某非某”的句子,大概是周人比較常用的說話方式,在《逸周書》各篇中常見。與《程寤》“何畏非彣”之句相類的還有:
    《逸周書·小開》:“汝何異非義?何畏非世?何勸非樂?”
    又《大開武》:“夙夜戰戰,何畏非道?何惡非是?”
    與《程寤》對照,《大開武》的“何畏非道”可能本與《程寤》的“何畏非彣,何保非道”同,是兩句話,因為原簡殘缺或傳抄脫誤,缺了“彣何保”三字,拼為一句成了“何畏非道”。
    其“何惡非是”可能也相當於《程寤》的“何監非時”,“是”、“時”通用。[3]蓋“是(時)”為不好之事物,或厭惡之,或以之為鑒,意思大致相似。
    《小開》里的“何異非義”疑相當於《程寤》的“何務非和”,朱佑曾云:“何異,當作‘何翼’,敬也。”[4]如此,則《程寤》之“務”疑當讀為“睦”或“穆”,訓“敬”。《說文》:“睦,……一曰敬和也。”段注:“古書‘睦’、‘穆’通用,如《孟子注》‘君臣集穆’、《史記》‘旼旼睦睦’、《漢書》作‘旼旼穆穆’是也。‘穆’多訓 ‘敬’,故於‘睦’曰‘敬和’。”“義”、“和”古音相近。“何睦非和”蓋言除了和睦還有什麼可尊重的,即《左傳·昭公五年》:“重之以睦”之意。
    《小開》的“何畏非世”即相當《程寤》的“何畏非彣”,但“世”、“彣”均非可畏之事物,何言“畏”?實在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很可能是文字有問題。
    《程寤》相當於“彣”字原簡文作:
    
    此字从“文”,但恐非“彣”字,包山簡的“文坪夜君”之“文”或作“彣”,字形是“”(2.203),戰國玉印上的寫法是“”,[5]均在“文”右旁相當於人右臂的筆畫上加兩斜筆表示“彡”,楚簡文字中的“彰”、“彫”等字也都是用兩短丿表示“彡”,無作一短丨者;上博簡《孔子詩論》有用為“文”的字作“”(1.20),《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將此字形隸“彣”字下,[6]按此字形或作“”(6.11),是从文、从口,學者指出“所加‘口’當為飾符”,[7]當是也。如果必定依形而言,亦當即“呅”字,《集韻·上聲五·十八吻》以為是“吻”之或體,古音當與“文”同,釋為“彣”恐非是。
    《程寤》中的這個字形,是在“文”右邊加一短丨,與“彣”所从的“彡”絕不類,它應該是楚簡中常見的“”字的異體,甲骨文中已見(如合19798、19817、19946正等,均用為貞人名),隸定作“”,是在人形的“大”右臂上加一豎筆而成,《程寤》的該字寫作从“文”,“文”、“大”古文皆作人形而形近,或抄書這偶然筆誤為“文”,會意實同。
    在楚簡文書中“”常用為神名的字,曩釋“太”,然此字亦非“太”,它在楚簡文字中作為聲旁時與“大”互用,是因為音近之故,絕非一字,先秦典籍中“大”即“太”,古或用“泰”,《說文》云“泰”是“从廾从水,大聲。夳,古文泰。”其古文蓋即省形,段玉裁言“謂‘太’即說文‘夳’字”,可信,“太”又“夳”之省形,“太”這個形體的來源與“”無關。
    董珊先生指出楚簡中的神名“”應當讀為“厲”,[8]其說可从。清華簡六《鄭文公問太伯》的所謂“太伯”之“太”字也作“”,春秋時期鄭國無稱“太伯”之名臣,筆者認為是用為“洩”,所謂“太伯”當作“洩伯”,即鄭國的正卿洩駕,《左傳》中稱之為“洩伯”(《隱公七年》);[9]清華簡七《越公其事》簡61中有人名“甬”,胡敕瑞先生指出“就是傳世文獻中的‘舌庸’‘曳庸’、‘洩庸’、‘泄庸’。”[10]其看法與筆者不謀而合。
    “”字可能是“曳”之本字,《說文》:“曳,臾曳也。从申丿聲。”段注:“臾、曳雙聲,猶牽引也。”其本字在人形“大”的右臂上加一短豎筆表示臾曳之意,兼从“大”聲。而這個字主要是個會意字,就象“犮”字是在“犬”上加一橫筆或斜筆,表示臾曳,《說文》言“从犬而丿之,曳其足則剌犮也”,情況類似。
    疑“曳”所从的“㐅”形筆畫本是从“”的右臂截取而來,又加“𦥑”為義符,表示雙手牽引之意,許慎言“从申”恐非是。《說文》又云:“臾,束縛捽抴爲臾。从申从乙。”其中“抴”當作“曳”,二字古通用(二者當是古今字關係,“曳”是古字,“抴”是今字)。[11]“臾”本从𦥑从人,象雙手捽曳人形,許慎言从申从乙,亦非。
    “曳”與“列”通用,“列”與“厲”故音同亦通用,[12]故楚簡中用“曳”為“厲”;“曳”與“洩”、“洩”與“洩”均通用,[13]故“曳”用為洩(泄)駕、洩(泄)庸之“洩(泄)”。在古音中,“曳”、“世”、“大”、“泰(太)”都是月部的舌音字,讀音相近,所以每相通假,其作為聲旁的字經常通假或通作互用。
    回到《程寤》上,“何畏非”當讀為“何畏非厲”,古訓“厲”為惡、為危、為嚴、為猛、為烈、為疾病、為惡鬼,[14]此均可畏也;又“畏”通“威”,[15]“厲”是嚴厲之意,古書里常“威”、“厲”并舉,如:《禮記·表記》:“不厲而威。”《荀子·議兵》:“威厲而不試。”《文子·精誠》:“威厲以誠。”《說苑·政理》:“昔者君子導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厲而不至。”蓋嚴厲則有威而可畏,《賈子·容經》:“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故《荀子·王制》云:“威嚴猛厲而不好假道人,則下畏恐而不親。”“何畏非厲”即“非厲何畏”,意思是除了嚴厲還有什麼可畏懼的。
    《小開》里的“何畏非世”,“世”字前人解為世祿、世代之“世”,[16]實有不安。根據《程寤》可知,“世”即相當於《程寤》的“曳(厲)”,古从“世”聲之字與“曳”或从“曳”聲之字通假者甚多,[18]蓋“世”、“曳”書、喻旁紐雙聲、同月部疊韻,讀音相近之故。《小開》之“世”疑即“抴”的省文或假借,“抴”與“曳”同字,在《小開》里亦當讀為“厲”,均文意圆通。
     
[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136頁。
    [2]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139頁注[四〇]。
    [3]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407頁【時與是】條。
    [4] 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40頁引。
    [5] 湯余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613頁引。
    [6]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803頁。
    [7]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435頁。
    [8] 董珊:《楚簡中从“大”聲之字的讀法(二)》,簡帛網2007-07-08.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4
    [9] 王寧:《清華簡六〈鄭文公問太伯〉之“太伯”爲“洩伯”說》,簡帛網2016-05-08.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47
    [10] 胡敕瑞:《“太甬”“大同”究竟是誰?》,復旦網2017/4/26.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09
    [11] 《古字通假會典》,636頁【抴與曳】條。
    [12] 《古字通假會典》, 630頁【列與曳】條、【列與厲】條。
    [13] 《古字通假會典》,637頁【曳與洩】條、635-636頁【泄與洩】條。
    [14] 阮元主編:《經籍籑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92頁。
    [15] 《古字通假會典》,502頁【畏與威】條。
    [16] 《逸周書匯校集註》,240-241頁。
    [18] 參《古字通假會典》,634-637頁“世字聲系”。又:白於藍:《戰國秦簡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11-512“世字聲系”。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9月11日23:5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