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楚簡封君釋地二則

http://www.newdu.com 2017-11-05 武汉大学简帛网 鄭威 参加讨论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內容提要:通過對先秦至西漢時期相關文字、地理資料的分析,本文認爲楚地簡牘材料中所記的“矤叴君”當讀爲“射皋君”,其封地在古射(謝)水、謝國附近,即今河南新野縣東境的唐河西岸一帶;“樂君”之封邑“樂”應在西漢南陽郡復陽侯國(故湖陽樂鄉)、樂成侯國及古𤄶水一帶,大約位于今桐柏縣西北境至泌陽縣之間。
    關鍵詞:封君 射皋 樂鄉 樂成
    楚地出土簡牘材料中記載了大量地名,其中很多是不見于文獻記載的楚國的封邑與縣邑。通過對它們的研究,可以嘗試重新建構出楚國的地方行政區劃體系。前輩學者已經對不少楚縣、封君封邑做了細緻的研究,但其中仍有一些懸而未决的問題。本文擬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就簡牘材料所涉部分封君名稱及封邑地望略陳己見,以就教于方家。爲方便討論,除關鍵字詞外,簡文儘量采用通行字體書寫。
    一、矤叴(射皋)君
    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竹簡(以下簡稱“包山簡”)記有“矤叴君”,簡文內容如下:
    簡38:……矤叴君之司敗……矤叴君之司馬駕與矤叴君之人……
    簡60:……矤叴君之司敗……矤叴君之司馬周駕……[1]
    矤叴君,《釋文》作“叴君”。“矤”字字形如下:
    (簡38)  、(簡60) (鄂君啓舟節)
    此字也見于鄂君啓舟節銘文,朱德熙、李家浩先生隸定爲“矤”,釋爲“”,讀爲“射”。[2]學者們多引此說將包山簡中所見的此字隸定爲“矤”。[3]
    一般認爲,包山簡的年代爲戰國中期偏晚的楚懷王時期,見于簡文的“矤叴君”至少也應是存續于懷王時期封君,“矤叴”爲封地名。“矤叴”地望所在,主要有兩種觀點。
    顔世鉉先生引用朱德熙、李家浩先生將“彭矤”可以考定爲“彭澤”的看法,認爲“矤”可通“澤”;又引用楚帛書中已見的“”通“皋”之例,認爲“叴”可通“皋”或“高”,把“矤叴”讀爲“澤皋”,地望在彭蠡澤,或又讀爲“澤九”,地望在今九江市附近,幷總結認爲當在今江西省鄱陽湖和長江交匯處一帶。[4]
    史杰鵬先生也認爲“矤(射)”字可假借爲“澤”,同時提出在上古音中,“射”還可以與“橐”字相通,因此將“矤叴”讀爲“橐皋”。他指出“橐皋”見于《春秋》哀公十二年經文,應在《漢書·地理志》所載九江郡之橐皋縣地,位于今安徽省巢湖市境內。[5]劉信芳先生也有類似的釋讀,但他認爲“矤字從弓,矢聲,讀爲氏”,幷將簡139中的“坪矤”讀爲“平氏”,爲《漢志》南陽郡屬縣。[6]又談到,“‘橐’從石得聲,‘石’古音在魚部,禪紐,……而‘氏’古音在支部禪紐,古音支、魚二部爲近旁轉,知‘橐’、‘矤’爲一音之轉。‘叴’從‘九’得聲,與‘皋’古讀亦通,如‘皋陶’亦作‘咎繇’,‘咎’讀其九切。《春秋》哀公十二年:‘公會吳于橐皋。’杜預《注》:‘橐皋在淮南逡遒縣東南。’《釋文》:‘橐,章夜反。’《漢書·地理志》:九江郡‘橐皋’,師古《注》引孟康曰:‘音柘姑。’姑、叴亦一音之轉。其地即今安徽巢湖西北四十餘里之‘柘皋。’”[7]施謝捷先生指出“矤”讀爲“氏”恐不妥,吳良寶先生贊同這一觀點,認爲當從史說。[8]
    我們認爲,“矤叴”之“矤”沒有必要輾轉讀爲“澤”或“橐”,仍當以讀 “射”爲是。而“叴”可通“皋”、“高”之說是可取的。“矤叴”當讀爲“射皋”。“坪矤(射)”、“射皋”相去不遠,二者的得名都與今河南新野、唐河附近的古射(謝)水、古謝城及射(謝)國有關。
    謝,從言,射聲,當是“射”之分化字。根據徐少華先生的研究,周代南土有謝國,西周金文銘文中稱之爲“射”,其字從弓從矢,與簡文、鄂君啓節舟銘字形一致,可隸定爲“矤”。謝國爲西周南方古國,周宣王向南方用兵,亡南國之師後,曾將元舅申伯改封于謝地。[9]
    謝國故地有謝(射)水與古謝城。謝水見于《水經注》卷29《比水》,云:
    比水又西南流,謝水注之。水出謝城北,其源微小,至城漸大。城周迴側水,申伯之都邑,《詩》所謂申伯番番,既入于謝者也。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爲謝陽侯,即其國也。然則是水即謝水也。高岸下深,浚流徐平,……其城之西,舊棘陽縣治,故亦謂之棘陽城也。謝水又東南徑新都縣,左注比水。
    按比水下游約當今唐河下游,謝水爲其支流。酈道元所說的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所封的“謝陽侯”,《後漢書》卷32《樊宏傳》作“射陽侯”,楊守敬注云:“蓋射、謝通用,射水即謝水,射陽即謝陽也。”[10]由此也可以看出直至東漢時期,謝水、射水之名還是通用的。古謝城曾爲古謝國及漢晋棘陽縣所在,關于二者的關係,徐少華先生曾有詳細的討論,他說:
    古謝國在西周早中期,以今南陽市一帶爲中心,……西周晚期,謝國勢衰,因申、呂南遷,據有其地,謝國遂南移于今唐河(古比水)以西,新野縣東境張樓村附近的古謝城(漢晋棘陽縣)一帶。[11]
    他還指出,謝國地後來入楚,古謝城至遲在戰國中期已改稱黃棘,漢置棘陽縣,城址仍見存,在河南新野縣東45里的張樓村一帶,東臨唐河。[12]
    “皋”,指的是澤曲之地。屈原《離騷》“步余馬于蘭皋兮”句下王逸注曰:“澤曲曰皋”,洪興祖補注曰:“皋,九折澤也”。[13]“射皋”指的應該是射水曲折流經的地方。據前引《水經注》卷29《比水》,謝(射)水較爲短小,又說“水出謝城北,其源微小,至城漸大。城周迴側水,……”可見,謝(射)水在謝城附近水流較大,且曲折迂回,繞城而流,其附近或可成澤,可稱爲射皋。射皋地望當在古謝城附近,即今新野縣東境的唐河西岸一帶。另外,“坪矤(射)”可能也在射水、古謝國一帶,距射皋不遠。
    二、樂君
    曾侯乙墓出土竹簡(以下簡稱曾侯乙簡)記有“樂君”,簡文內容如下:
    簡176:……樂君之爲右服……[14]
    簡文所記之“樂君”應是爲曾侯乙助喪的楚封君名,其存續年代至少當在曾侯乙下葬前後,即楚惠王晚期,“樂”爲其封邑名。何浩先生認爲樂君封邑可能在漢之鄀縣地,晋安帝于此置樂鄉縣,在今漢水以西、蠻河以南的鐘祥、荊門之間。[15]吳良寶先生認爲“樂”疑讀爲“櫟”,其地見于《左傳》,在今河南新蔡縣北。[16]
    今按,“樂”仍當讀如本字。西漢南陽郡平氏縣至復陽縣(侯國)之間有不少與“樂”字相關的地名、水名,如樂鄉、樂平、樂成、𤄶水等,疑此區域原爲楚樂君封邑所在。
    何浩先生談到的東晋時期的樂鄉縣,其城始築于三國吳時期,學者們已多有討論。[17]其實,樂鄉之名始見于《漢書·地理志》(下文簡稱《漢志》),《漢志》南陽郡“復陽”侯國下班固原注曰:“故湖陽樂鄉”,說明復陽侯國原屬湖陽縣,名爲樂鄉。漢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以之封長沙頃王子延年,改名復陽侯國。顔師古注引應劭曰:“在桐柏下(大)復山之陽”,[18]因而得名。其地原爲古復國、楚復縣所在,約在今桐柏縣西偏北二十餘里處。[19]
    在樂鄉附近,南陽郡還轄有樂成(平)侯國,漢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封予許延壽。《漢書》卷18《外戚恩澤侯表》(下文簡稱《漢表》)載:“號謚姓名:樂成敬侯許延壽。……始封:三月乙未封,十年薨。子:甘露元年,恩侯湯嗣,六年薨。……平氏。”王先謙注曰:“平氏、樂成幷南陽縣。樂成蓋析平氏置,《史表》作樂平。”[20]說的是《漢書》將樂成侯國歸入平氏,是因爲樂成乃析置自平氏。對此,《史記》卷20《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記云:“樂平。許翁孫。以平恩侯許廣漢少弟故爲侯,封二千戶。……以早病死。子湯代立。”太史公以時人記時事,云許延壽所封侯國名“樂平”,應更爲可靠。疑如王先謙所言,此“樂平”即《漢書》所記之“樂成”,蓋因析置自平氏縣而有樂平、樂成兩種稱呼。
    樂成地望所在,不見于其他地志著作,惟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下文簡稱“嘉慶《一統志》”)云:“樂成故城,在鄧州西南三十里。漢縣,後漢省。”[21]清之鄧州治今鄧州市,按此,則樂成應在今河南鄧州市西南。《中國歷史地圖集》也將其地望定位于此。[22]
    然據《漢表》所記,樂成析置自漢平氏縣。平氏地望素無爭議,《元和郡縣圖志》云:“本漢舊縣,屬南陽郡。晋屬義陽郡,其後爲北人侵掠,縣皆丘墟。後魏于平氏故城重置,屬淮州。隋改屬淮安郡,貞觀中改屬唐州。”[23]《讀史方輿紀要》云:“平氏城……漢縣,屬南陽郡。更始中立申屠爲平氏王。晋屬義陽郡,北魏置漢廣郡于此。隋屬顯州,唐因之。宋開寶五年省入泌陽縣,爲平氏鎮。” [24]嘉慶《一統志》也有類似的記載。[25]其地即今桐柏縣之平氏鎮,約在縣城西北八十里。
    依據上文分析,樂成爲析平氏所置,必距今桐柏縣平氏鎮不遠。而嘉慶《一統志》認爲其地遠在今鄧州西南,與漢平氏縣之間隔有新野、新都、湖陽等縣,應不可能爲平氏縣所轄,疑此說有誤,樂成當位于今平氏鎮附近。
    復陽侯國原名樂鄉,與樂成(平)原所歸屬的平氏縣均在今桐柏縣西北,相距不遠。樂成(平)、樂鄉均以“樂”爲名,又處于同一地域,名稱上當有同源的關係。
    除此之外,這一地域附近曾有“𤄶水”。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卷29《比水》中云:“余按呂忱《字林》及《難字》、《爾雅》幷言𤄶水在比陽,……音藥”。𤄶,從水,藥聲。藥,從草,樂聲。藥、樂(快樂之“樂”)都是入聲字,上古音分別在藥部喻紐和藥部來紐,叠韵,聲紐爲舌音準雙聲,是可通的。漢比陽故城在今河南泌陽縣西。[26]楊守敬按曰:“《隋志》,梁有《難字》一卷,張揖撰。又釋玄應多引周成《難字》,揖、成幷魏人。《爾雅》無𤄶字,此恐有誤。《南都賦》李《注》引字書,𤄶水出沘陽,蓋合《字林》、《難字》等書言之。”[27]根據這些記載可知,至少在魏晋時期今泌陽縣附近有𤄶水,按泌陽南不遠即桐柏山,𤄶水或發源于此。若是,則其流域範圍概不出今泌陽縣南、唐河縣西、桐柏縣北之間的三角地區,這一地區也正是樂平、樂鄉、樂成的所在地,它們之間的得名也當有關聯。
    從西漢時期今桐柏西北一帶曾有樂平、樂鄉、樂成等地名以及水名“𤄶水”來看,這些名稱可能出于同源。結合楚國“樂君”封邑所在的樂地來分析,這一區域可能本爲楚國樂地,曾爲樂君封邑,至西漢時期,仍有沿用,或又分化出與樂相關的不少小地名。
    班固提到在西漢南陽郡湖陽縣原有“樂鄉”,有可能是轄于縣的鄉里組織,目前還不清楚它與何浩先生所說的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樂鄉城、樂鄉縣是否有某種關聯。
    另外,秦封泥有“樂成”、“樂成丞印”。[28]有學者認爲秦南陽郡置有樂成縣。[29]此說恐不妥。其一,上文指出,樂成蓋爲漢宣帝年間析平氏而置,當不能早至秦代。其二,張家山漢簡所記南陽郡屬縣中,不見有樂成,似乎可證漢初其地尚未從平氏縣析出。《漢志》河間國轄有“樂成”,高祖時封丁禮爲樂成節侯,其地當襲自故秦。秦封泥之“樂成”概指河間之樂成。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至少在楚懷王時期,楚國曾有矤叴君,其封邑“矤叴”當讀爲“射皋”,地在古射(謝)水、謝國附近,今河南新野縣東境的唐河西岸一帶,同時期存在的坪矤(射)縣可能也在其附近。另外,至少在惠王晚期,楚國曾有樂君,傳承狀况不明,其封邑“樂”應該在西漢南陽郡平氏縣、樂成侯國及古𤄶水一帶,約在今桐柏縣西北境至泌陽縣之間。
    附記:本文曾提交“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第十二次年會”,幷發表于《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十集),湖北美術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編者按:    
[1]劉彬徽等:《包山二號楚墓簡牘釋文與考釋》,載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9-20頁。釋文部分和考釋部分下文分別簡稱“《釋文》”、“《考釋》”。
    [2]朱德熙、李家浩:《鄂君啓節考釋(八篇)》,收入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古文字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89-202頁。
    [3]參閱黃錫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附錄四《〈包山楚簡〉部分釋文校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87頁;何琳儀:《包山楚簡選釋》,《江漢考古》1993年第4期;陳偉:《包山楚簡初探》附錄二“釋文”,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第49頁。
    [4]顔世鉉:《包山楚簡地名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7年,第71-74頁。
    [5]史杰鵬:《關于包山楚簡中的四個地名》,《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五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36-137頁。
    [6]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第135頁。
    [7]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第49-50頁。
    [8]吳良寶:《戰國楚簡地名輯證》,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81頁。
    [9]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47-50頁。
    [10]酈道元撰,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注疏》卷29《比水》,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483頁。
    [11]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第53頁。
    [12]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第51-54頁。另請參閱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册》“新野縣文物圖”,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圖版第224頁,《文物單位簡介》第544頁。
    [13]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卷1《離騷經章句第一》,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6頁。
    [14]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載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499頁。
    [15]何浩:《楚國封君封邑地望續考》,《江漢考古》1991年第4期。
    [16]吳良寶:《戰國楚簡地名輯證》,第125頁。
    [17]參閱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95-205頁;魯西奇、江田祥:《古樂鄉、上明城故址考》,《江漢考古》2003年第2期。
    [18]按:清儒王先謙指出,“桐柏下復山之陽”當作“桐柏大復山之陽”,應是。參閱王先謙:《漢書補注》卷28上《地理志上》南陽郡“復陽”侯國條,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第690頁。
    [19]參閱徐少華:《復器、復國與楚復縣考析》,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0本,第2分,2009年,第197-216頁。
    [20]王先謙:《漢書補注》卷18《外戚恩澤侯表》,第264頁。
    [21]穆彰阿、潘錫恩等: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卷211,南陽府古迹“樂成故城”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册,第319頁。
    [22]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册“西漢·荊州刺史部”地圖,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第22-23頁。
    [23]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21《山南道二》,唐州“平氏縣”條,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40頁。
    [24]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51《河南六》,南陽府桐柏縣“平氏城”條,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412頁。
    [25]穆彰阿、潘錫恩等: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卷211,南陽府古迹“平氏故城”條,第5册,第318頁。
    [26]酈道元撰,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注疏》卷29《比水》,第2477頁。
    [27]酈道元撰,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注疏》卷29《比水》,第2480頁。
    [28]周曉陸、路東之:《秦封泥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295-296頁。
    [29]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270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