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清華簡《繫年》“幝幕”

http://www.newdu.com 2017-11-05 武汉大学简帛网 武家璧 参加讨论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
    清華簡《繫年》記載兩次楚軍敗績“棄其幝幕”的戰爭[1]
    (1)於楚二年王命莫敖昜為,率師伐晉,圯宜昜,回(圍)赤澭(?),以複黃池之師。嵬畀、趙盥、韓啟章率師救赤澭(?),楚人豫回而還,楚師亡工(功),多棄幝幕,肖(宵)遯,楚以與晉固為腕(怨)。【簡114-116】
    (2)與晉師戰于武昜之城下,楚師大敗……楚人盡棄其幝幕車兵,犬逸而還。【簡134-136】
    上述釋文有與整理者意見相左者,略述鄙見如次:
    ㈠ 楚“柬大王”(簡王)七年(公元前425年)前後,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先後去世,其子趙浣(趙獻子)、韓啟章(韓武子)、魏斯(魏文侯)分別代立為晉國三卿。簡文“嵬畀”即魏斯,“畀”字形似“其”,文獻誤作“斯”。簡文“趙盥”之盥字作雙手掬水狀,是盥字之省,許書所謂“从𦥑(匊)水”。《說文》“𤃬”字段注“案《儀禮》古文假浣爲盥。”故簡文之“趙盥”即文獻之“趙浣”,整理者將“趙盥”之名隸寫作“?”,非是。
    ㈡ “宜昜”上字整理者隸寫从土、从它、从攵,笔者以为中间所从之“它”當为“巳”,字書所見省其“攵”为“圯”字。《孫子·九變》“圯地無舍”曹操注“無所依也,水毀曰圯。”韓國重鎮宜陽位於宜水與洛河交匯處,蓋此戰楚人未能攻佔宜陽,於上游放水淹之,故曰“圯宜昜”。
    ㈢ 楚人“棄幝幕”中間一字,整理者隸寫作[巾嘼],李學勤先生釋“幬”[2],郭永秉先生釋“旃(旜)”[3],皆於義可通,但於字形仍有未安。該字从巾、从單、从口,字書所見省其口部為“幝”,省其巾部為“嘽”,前者與車有關,後者與馬有關,試詳論之。
    《說文》“幝,車弊貌,从巾單聲。”《詩·杕杜》“檀車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遠。”毛傳“檀車,役車也;幝幝,敝貌;痯痯,罷貌”。孔疏“言我君子所乘檀木之役車,今幝幝然弊;所乘四牡之馬,今痯痯然疲,征夫之來不遠,當應至也。”朱熹《集傳》“然檀車之堅而敝矣,四牡之壯而罷矣,則征夫之歸亦不遠矣。”若是解“幝幝”為車之破敝貌,則與从巾之義無關矣。
    《集韻》釋“幝”為“車衣”,雖照顧从巾之義,然以儀車則可有車衣,彼征夫戰車而被以車衣於情理不合。又或以“幝”通“嘽”,《後漢書·劉陶傳》“目不視鳴條之事,耳不聞檀車之聲”,李賢注“檀車,兵車也。詩曰‘檀車嘽嘽,四牡痯痯,征夫不遠。’”《詩·采芑》“戎車嘽嘽,嘽嘽焞焞,如霆如雷。”毛傳“嘽嘽,眾也;焞焞,盛也。”《詩·常武》“王旅嘽嘽”,毛傳“嘽嘽然盛也。”朱熹《集傳》“嘽嘽,眾盛貌。”屈萬裏《詩經詮釋》“按幝幝疑與嘽嘽同義,車聲也”,是可與“嘽嘽焞焞,如霆如雷”相合。凡此與車相關之“幝幝”或“嘽嘽”皆眾盛之意,非破敝之貌。
    與馬相關之“嘽嘽”,如《詩·四牡》“四牡騑騑,嘽嘽駱馬”毛傳“嘽嘽,喘息之貌,馬勞則喘息。”《說文》“嘽,喘息也;一曰喜也。”《禮·樂記》“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鄭注“嘽,寛綽皃”;孔疏“歡樂在心,故聲必隨而寬緩。”是故疲勞和歡喜之聲皆可曰“嘽”。簡文棄其“幝幕”為物件,其本字必是“幝”字無疑。
    郭永秉謂“幝”與“旃(旜)”同,从“單”聲字和从“亶”聲字古多相通。《說文》“旃,旗曲柄也…旜,旃或从亶”。又从巾與从㫃亦相通,如《說文》段注“幡卽旛之俗…叚巾部之幡爲旛而旛廢矣。”故“幝”與“旜”音義可通。《左·僖二十六》“城濮之戰,晉中軍風於澤,亡大旆之左旃,祁瞞奸命,司馬殺之以徇于諸侯。”此戰晉軍大勝楚軍,晉司馬尤斬其亡棄左旃者,可知“棄其旃”是不可饒恕之罪。既有左旃,必有右旃,“幝(旃)”既與車有關,則一車當有二旃,立于左、右車耳之上。筆者曾著文以城濮之戰晉軍左、右旃為中軍標誌大旗[4],今當訂正為車載“大旆”之左、右旗。
    《周禮·司常》“通帛爲旃…孤卿建旜”鄭注“通帛謂大赤,從周正色,無飾;…孤卿不畫,言奉王之政敎而已。”《爾雅·釋天》“因章曰旃”郭璞注“因其文章,不復畫之。”《左·昭二十》“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綜上則“旃”為卿大夫旗幟,通帛素質,無有花紋者。此為戰車(役車)之制,若是儀仗之“軒車”,則有“兩轓”(軒板)立于車箱左、右,漢畫像石可見其圖像[5],文献有“漆车藩(轓)蔽”(《周礼·巾车》)、“朱兩轓”(《漢書·景帝紀》)、“爪畫兩轓”(《後漢書·蔡邕傳》)之說,儀仗之“兩轓”與戰車之“二旃”皆有標示等級之作用。
    素面無畫之“旜”亦可為招聚鄉民之旗。《周禮·司常》“師都建旗”鄭玄注“師都,六鄉、六遂大夫也,謂之師都,都民所聚也。”王引之《經義述聞·周官下》“‘師’當為‘帥’,《說文》引《周禮》作‘率都建旗’,帥、率古字通,則《周禮》本作‘帥都建旗’…《大司馬》‘師都載旜’,‘師’字亦當為‘帥’也。”《孟子·萬章下》“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招庶人以旃,可知征夫檀車所載為素面之“旜”。大抵卿大夫之二旃為“大旆”,庶人之旃為小幅素面旗。
    “幝幕”之“幕”為宿營幕帳。簡文“多棄幝幕宵遁”,李學勤先生釋作“多棄幬,莫[敖]宵遁”,謂“莫”字下脫一“囂”字。案簡117號“宵遁”上二字作“幝莫”,而簡136號作“幝幕”,二字緊密相連,皆為“棄”字賓語,殆指物件無疑,故“莫”“幕”可通。簡文“多棄幝莫宵遁”是謂已布其幕帳宿營,未及拔營,連夜而逃,旌旛與帷幕並棄之而不顧。又云“犬逸而還”,犬以守舍,“犬逸”為棄舍而逃,所謂“急急如喪家之犬”。
    筆者案《詩·杕杜》之“幝幝”通“幡幡”,《釋名》“旛,幡也,其貌幡幡然也。”《詩·瓠葉》“幡幡瓠葉。”《說文》“旛,旛胡也,謂旗幅之下𡍮者,从㫃番聲。”《玉篇》“旛,旌旗總名也。”一車載有二旛,故詩云“檀車幝幝”實謂旌旗飄飄,軍容整齊,得勝而還,與簡文“棄其幝幕”者相反。要之,簡文之“幝”與“旜”音義可通,廣言之為旌旛之旛。
    (編者按:    
[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冊》,中西書局,2011年。
    [2]李學勤:《清華簡〈系年〉及有關古史問題》,《文物》2011年第3期。
    [3]郭永秉:《清華簡〈系年〉“[巾獸]”字別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45。
    [4]武家璧:《從“設二旆而退之”看城濮之戰的過程》,《江漢論壇》1987年第4期。
    [5]武家璧:《車輛》,金秋鵬主編:《中國科技史·圖錄卷》第385頁圖12-13,科學出版社,2008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