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古代人物 >

崇祯本来有两次救国的机会 结果都被人耽误了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崇祯两次救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崇祯帝砍死了女儿、妃嫔数人后,命令左右去催懿安张皇后自尽。不久,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崇祯最后以身殉国,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这让后人唏嘘不已,皇帝做到这份上,哪怕之前有再大的不是,似乎也被抵消了。
    

    难道,崇祯除了上吊,就没有其他出路了么?
    此时的崇祯是极度绝望的,李自成兵临城下,结果,自己却是无计可施,连逃生的机会都没有,与其被俘受辱,还不如先自行了断。崇祯本是有两次机会可以躲过这一劫的,只是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最后下场只能如此。
    

    第一次就是南迁,将国都迁往南京。
    朱棣上位后,很有眼光,天子守国门,果断迁都北京,不过,南京行政那套制度还在,一直都是陪都的角色。只是,明朝到了后来,皇帝奇葩不说,臣子们也很奇葩。就说这个“移宫案”,很多学者都认为东林党人很有血性,不过,从此事也可看出,外廷的话语权相当之大,皇帝是相当忌惮的。
    为何后来神宗“罢工”,一堆谏官整日里在耳边“批评”他,他想做点创新的事,可能都会以“不合祖制”被驳回,那还不如不见面。所以,崇祯也“忌惮”这些臣子们,当他和太子李明睿商量下一步如何走时,李明睿明确说出南迁是解决方案,崇祯头脑里却是琢磨着如何让臣子们提出这个建议。
    

    那么,他为何不主动抛出自己的决定呢?
    从根本上来说,崇祯身上没有真正君王的那种“果敢”,不好听的说辞就是“怕担责”。他担心啊,万一退到南京,事态依旧恶化,他还不得不担着“骂名”吗?这可使不得,他可是一个好皇帝呀。
    这是啥时候?甲申年正月,两个月后明朝就没了。那时的崇祯怎么会知道自己的江山很快就要易主了,他考虑的不是明朝(国家)的前途,反而算计着谁来提出这个建议,不管好坏,他都可以将这个结果撇干净。这些臣子们,有些混迹朝廷的时间比他的岁数都大,能不清楚皇帝的想法?
    结果就是:没人主动提出要南迁。前面明明有个南宋的案例,好歹还有150多年的寿命。再说,明朝最早定都就是南京,后来迁都到北京,如今特殊情况,再回迁,理由满满的。崇祯也想啊,而且,他也在朝会上暗示了,不过,他的臣子们似乎是集体失聪。甚至,这些臣子们还将南迁的消息故意搞得满城皆知,甚至,还攻击太子,说他此意不怀好意。
    

    说到底,还不就是权力的较量么。南京自是有一套班子,果真迁都,人员必定有所调整,没有谁想让自己的利益受损。再说,还有在北京一带置办的各种家产,这个又不能短时间内变现。总之,皇帝想的是自个的“声誉”,臣子们想的是自个的“钱途”。在国家命悬一线的时候,大家居然考虑的还是自己的“私利”。这样的王朝,若还能再持续,那才叫奇怪了。
    崇祯的求生欲望,应该是比任何人都强,但是,他没法驾驭他的大臣们。于是,这事就这么搁置了,这么一搁置,将所有的机会都掐断了。当时,李自成逼近北京时,是兵分两路的,有一路就是打到山东,崇祯这时再想出北京城,都没处逃了。
    

    不过,这时李自成又递过来一个“机会”。
    这次机会就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割地赔款”,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的大军都开到复兴门附近,他居然在第二天主动写信“和谈”,条件就是西北一块给他,外加100万两白银。结果,大家又集体缄默了,谁也不先出头,这个“罪名”太大了,和南迁比起来,这个似乎更不能接受。
    其实,崇祯的觉悟还比不过后来的慈禧老人家。他的那些臣子们还挺有意思,各个拍着胸脯说,宁死不降,但是,看看结果就知道了,有几人陪着崇祯殉国?基本都降了。崇祯本来还想再搏一回,看看能否突围北京,结果转了一圈,没人给他开门。最后,他能去的就剩下了一个地方,煤山。
    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就是这下场。整个朝廷上下,没人真正关心国家之事。这是制度的问题么?还是个人过于斤斤计较的后果?制度是一个因素,更关键的还在统治者。每一个伟大的统治者手下,都是集结很多有识之士,相反,平庸之辈,他们所集结的自然是乌合之众了。
    

    看看崇祯后来还能用谁?有能力的,他几乎都看不顺眼。其实,不止这两次机会,他在位17年,完全可以做很多事。他以为省吃节用就可以治国么?朱元璋一样简朴,但是,他敢废了宰相,崇祯敢废了内阁么?明朝是朱家的江山,他都犹豫不决,那还有谁会替他担这份心?
    崇祯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这句话算是说出了崇祯的心声,至于“勿伤百姓一人”则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参考资料:
    【《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