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 子女的教育是古往今来人们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古代的帝王之家尤其如此。对于儿子的教育甚至被看作是王朝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为教育后代创作了《皇明祖训》,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太子教育的制度。传至明神宗时,朱翊钧即位时年方十岁。穆宗临终前以张居正等为辅政大臣,其教育问题后来便主要由张居正负责。但因神宗皇帝年幼,其在宫中的日常起居、言行的照顾、教育便成了慈圣皇太后的任务。 李氏是神宗皇帝的生母,北直隶漷县人。隆庆元年(1567)被封为贵妃,神宗即位后进封为慈圣皇太后,居住于慈宁宫。为了小皇帝的教育,首辅张居正请求慈圣皇太后徙居于皇帝居所乾清宫,监督神宗皇帝的起居、平常言行。 慈圣皇太后对神宗的教育极为严格。有时神宗不读书,慈圣皇太后便命人将其召来罚跪。神宗皇帝听经筵讲师讲完课后,必须要到慈圣皇太后处将所讲内容重新复述一遍,以防止遗忘。如果是上朝之日,慈圣皇太后早在五更时分便提前来到神宗居所,厉声呼道:“皇帝该起床了,要上朝了。”随即让左右太监将神宗架起来坐下,取过水来让其梳洗,然后牵着他的手一起登上御辇,前去朝会。神宗皇帝因而侍奉慈圣皇太后极为恭谨,唯恐出错被罚。 有一次,神宗皇帝在西苑宴饮,乘着酒劲,让两名宫女表演新曲调,宫女推辞说不会唱。神宗皇帝很生气,提起剑便追向她们,口中嚷嚷着要将其杀死。左右太监急忙劝解,最终以发代头,割了宫女几缕头发才算完事。第二天,慈圣皇太后得知此事后,大怒。她穿上朴素的青布袍,卸去所有的冠带首饰。随即传唤首辅张居正,将神宗皇帝的过错告诉他,并让他为神宗草拟罪己御札,传之朝野。然后又把神宗皇帝召来,让他跪下,细数其过错,并对他说:“难道朱家就只有你能当皇帝吗?”那几天宫中传闻,太后要仿效汉朝的大臣霍光,将神宗皇帝废除,立潞王为皇帝。神宗皇帝非常害怕,长跪在慈圣皇太后面前请罪,痛哭流涕,连声保证以后再也不敢了,这才完事。 万历六年(1578),神宗皇帝大婚,慈圣皇太后返回慈宁宫。临搬离前,她对张居正说:“我不能再早晚监督皇帝了。先生亲受先帝托付,一定要朝夕教诲皇帝,不负先帝所托之谊。”可见即便神宗皇帝成年了,慈圣皇太后仍然对其教育非常关心。 综上观之,慈圣皇太后对神宗的教育可谓严苛之至,尤其注重其勤政、德行等方面的培养。但是亲政以后的神宗皇帝,尤其是在张居正去世后,却继承了其先祖的遗行,背离了她的教育,对于繁琐的政务并没有多少兴趣。 在神宗当政之时,甚至出现了三十年不上朝的记录。就连大臣所上奏疏,多数情况下都留中不发。不仅如此,他还特别宠幸太监,对于钱财趋之若鹜。不停地派遣太监、锦衣卫至全国各地征收商税,挖掘矿产。这些矿监、税使又都是贪鄙无行之辈,贪污受贿,贪赃枉法,迫害当地官员、百姓,严重破坏了明朝的统治秩序。而对于朝廷大臣则极为蔑视,将言官的上疏谏议当作是“卖直”,动不动就施以廷杖。后来又宠幸郑贵妃,迟迟不立太子,导致朝堂之上出现门户之见,彻底开启了延至明亡的派系党争。这一切最终掏空了明朝的潜力,造成了后来的灭亡。 那慈圣皇太后的严苛家教为什么没有对明神宗起到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呢?首要的原因当归结于明神宗自身的性格。小编一直认为人的性格在懂事之后就已经固定,很难再通过家教或者其他外在教育进行彻底改变。明神宗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和自以为是的人,越是对其进行管束,越是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于慈圣皇太后的要求,神宗皇帝主要是出于对长辈的畏惧和丢失皇位的担心,这才勉强的遵守。对于太监冯保和首辅张居正的威势的惧怕,根源还是来自于慈圣皇太后。穆宗去世时指定张居正等来辅佐、教育神宗,但是监督执行此事的是慈圣皇太后。慈圣皇太后也时不时地将张居正召来,询问神宗的教育状况,并不只一次敕谕张居正对神宗严加教诲。可以说,在神宗看来,张居正是慈圣皇太后的代言人。至于冯保更是如此。从追杀宫女一事可以看出,神宗对于这些德行、礼仪等的要求并不是自身在主动学习,主动严格要求自己,而是纯粹出于外在的压力。所以慈圣皇太后的教育并没有对他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一旦成年并亲政之后,这些要求便被他抛到了一边。更为严重的是,他还因此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不敢对自己的母亲动手,但是冯保、张居正却不同。他们只是臣子,且其掌握大权以来在朝廷之中树敌太多。神宗皇帝等张居正去世后,便因势利导,引导朝臣对张居正、冯保展开疯狂的打击。剥夺其所有的封赠、官职,查抄其家。扳倒了冯保、张居正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打掉了慈圣皇太后在他心理上的部分阴影。至于后来的惰政、乱政可以说是神宗皇帝逆反心理的进一步抒发。所以神宗皇帝幼年接受的教育不仅没有改变他的德行,反而引导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是年幼登基,清朝的康熙皇帝便是另一种光景。这就是性格不同的缘故。 明朝之世,在皇帝亲政后,太后一般情况下很少干预政事。所以慈圣皇太后的严厉家教在神宗亲政后便不再继续。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规定,后宫不得干预朝廷政事。慈圣皇太后是一个很遵守规定的人。从神宗登基始,对于朝廷政事便很少干预,专注于教育神宗。自神宗亲政后,神宗所行之事都是朝廷政事的一部分,慈圣皇太后更是不会干预。就像当年英宗皇帝亲政后任由太监王振专权乱政,当时的孙太后便没有什么行动。宪宗一朝,汪直、僧继晓、郑贵妃等弄的朝廷乌烟瘴气,钱太后、周太后都没做过什么让朝廷恢复秩序的努力。神宗皇帝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在亲政后便敢于无所顾忌。 皇帝的生活环境与普通人家不同,周围始终围绕了一大批追逐权力的宦官。朱元璋就曾经说过,宦官因为身体不完整,对于权力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望。而这些人又时刻与皇帝生活在一起,皇帝很容易便受到他们的影响,将之视为自己最为信任和亲近的人。而宦官又很少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如何讨皇帝欢心,又能从中得到权力或财富,这是宦官始终考虑的问题。后来神宗皇帝之所以往各地派遣太监监督开矿、征收商税,便是因为受到太监的蛊惑。如万历十六年(1588),神宗皇帝派遣宦官到五台山祈祷,途中这位太监便了解到紫荆关外广昌、灵邑有大量的银矿,回来便告诉了皇帝。神宗立刻召集内阁大臣申时行等人商议开矿之事。虽然后来遭到了大臣的反对,命将已有矿洞堵塞,但是这却勾起了神宗皇帝的贪欲。而这也成为后来神宗派遣矿监的心思的开始。 明朝为了太子、皇帝的教育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太皇太后、皇太后也多有贤明者,但是整个朝代的帝王家教都不尽如人意。就连朱元璋这么严厉的皇帝,其儿子如秦王等所犯下的恶行,都可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了。而终明朝之世,能够做到勤政、清明、为天下苍生考虑的皇帝也没有几人。可见,慈圣皇太后对于明神宗家教的失败并不是唯一的案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