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奎是谁?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孙兆奎,字君昌,江苏吴江人,生年不详,明末举人、抗清英雄。 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孙兆奎投奔镇守扬州的督师、兵部尚书史可法。 不久,扬州失守,史可法被俘,不肯投降清军被斩杀。 多铎率清军疯狂屠城,十天内,扬州城八十万人惨遭屠戮,史称“扬州十日”,孙兆奎转往吴江等待时机。 南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孙兆奎与同县进士吴易率数千人起义,抗击清军,屯兵长白荡,出没于太湖、三泖[mǎo]之间,对外号称“孙吴兵”。 孙兆奎与吴易一个是举人,一个是进士,两个知识分子都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完全凭借一腔爱国热血而已,因此,手下部众战斗力很差,和训练有素的清军根本不在同一级别,等于学龄前儿童大战重量级拳击手。 当年八月廿四日,“孙吴兵”与吴胜兆率领的清军在塘口交战,斩获战船二十艘,廿五日,天降大雨,孙吴兵被清军大败,仅吴易一人逃脱,其父亲、妻子及女儿都溺水而死,孙兆奎等义军首领被俘。 隆武二年(1646年),吴易率残余势力在长白荡继续抗击清军,不久因寡不敌众被俘,拒不投降,被清军杀害,孙吴兵起义宣告失败。 回头说孙兆奎,他被俘之后,被押往南京白下城,由投降清军的原明朝大将洪承畴审讯。 洪承畴 《梅花岭记》记载:孙兆奎和洪承畴是老相识,洪承畴见了面问了一句:“先生在军中,可知道镇守扬州城的史公史可法,是活着还是死了?” 洪承畴的问话有点嘲弄的意味,因此前孙兆奎和吴易发动起义的时候,担忧自己威望不足,于是就效仿当年的陈胜、吴广“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宣称是史可法率领的义军。 孙兆奎面对洪承畴的挑衅,毫不示弱地怒怼道:经略大人从北方而来,可否知道,传说在松山殉国的蓟辽总督洪承畴洪大人是真死了,还是活着呢? 这话如同一把锥子,深深刺痛洪承畴的内心,亦如同在他疼痛难忍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话得从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说起。洪承畴以蓟辽总督身份奉朝廷之命,率明军与清军决战。 洪承畴得知援军将至,派六千人马趁夜色掩护,偷袭清军,结果反被清军大败。 松山已经被清军围困了半年多,城中粮草耗尽。 松山副将夏承德暗中勾结清军,以儿子为人质约定投降。 二月十八日,大将豪格率清军与夏承德里应外合,攻破了松山城。 夏承德俘获洪承畴等人,自此,明朝的锦宁防线彻底失守。 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投降。 清太宗皇太极派多人去说服洪承畴投降,均被拒绝。 皇太极很有耐心,对洪承畴百般关照、礼遇。 有一次,皇太极还亲自看望洪承畴,脱下自己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 最终,洪承畴选择了投降。 当时,民间传说洪承畴为国捐躯,崇祯帝信以为真,亲自登十六坛拜祭,告慰英灵,纪念洪承畴“壮烈殉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崇祯帝在第九坛拜祭的时候,战报传来:洪承畴没有死,投降了清军。 崇祯帝仿佛被人当众啪啪打脸,朝野为之哗然。 人们痛恨洪承畴卖主求荣,苟且偷生,其行径深为诸多士人所不齿。 史可法 与洪承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史可法壮烈殉国,人们不愿相信这一事实,民间疯传说:史大人没有死,还在继续抗击清军。 因此,很多抗清义军纷纷打着史可法的旗号,孙兆奎就是其中之一。 听了孙兆奎极为刺耳的讽刺,洪承畴大怒,令部下将孙兆奎推出帐外,斩首示众。 自古忠奸泾渭分明,孙兆奎虽名不见经传,却被后世称作忠义之士,而洪承畴投降的清廷,人家也看不起卖主求荣的货,乾隆帝在位时期,编修国史的时候,诏命将洪承畴列入“贰臣传”之中,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