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体现了北京人的深层文化性格 记者:您认为北京文化有着怎样的特点? 萧教授:北京文化会让我联想到长城、故宫、胡同、四合院、北京小吃。这些有形的文化标志,是不同...
曾几何时,中国艺术学研究总是将艺术从大众生活的具体时空中抽离出来,坐而论道随意剪裁,甚至甘做政治工具,而轻忽艺术的地方性、艺术与操持艺术的人之间的关系。至于那些弥散于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
近年来,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然而,民间文学理论的相关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近日,围绕当下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2019年4月12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迎来了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第二十八讲,题为实践民俗学的几个要点。主讲人刘铁梁教授是资深民俗学家,他在思考民俗学学科未来发...
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第三期(2016)、第四期(2017)分别与美国崴涞大学亚州研究中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长江大...
2019年3月15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迎来户晓辉研究员为同学们做了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第二十五讲三谈实践民俗学讲座。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萧放教授主持,中...
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二元分离是自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颁布以来一直被众多学者诟病的问题。2016年,为了促使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申报过...
自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开启以来,非遗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也为民俗节日研究打开了创新思路。在非遗保护过程中,传统节日习俗研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非遗保护...
2018年12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北京大学日语系副教授王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系讲师史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岳永逸在三联韬奋书店举办《柳田国男文集》沙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