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从五个方面来看并非德国最好的将军(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8:11:16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第6集团军弹尽粮绝、伤兵满营,末日将至,曼施坦因不能做到他所承诺的。在兵临绝境时,曼施坦因要保卢斯和他对进突围,明知那是不可能。因此毫无诚意地派出了一个叫艾希曼的少校(情报处长)去联络保卢斯,而不是顿河集团军群的参谋长或者手下的某位将军,事关几十万大军命运的决策责任不可能是一个小小的少校所能承担的。曼施坦因显然并不是真正地希望第6集团军与他对进突围,他只是在履行自己撤退前的最后一道手续而已。然后在他的回忆录中,以保卢斯拒绝突围为由,把斯大林格勒解围失败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了。 在斯大林格勒问题上,曼施坦因跟希特勒比有很大的不同,希特勒一旦坚定了一个信念就不再改变;而曼施坦因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立场,这就是我们看曼施坦因在斯大林格勒问题上的表现,他一些自相矛盾的原因所在。但是曼施坦因曾影响了德国方面在坚守还是撤离上的决策是勿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曼施坦因元帅和戈林两人对于斯大林格勒的悲剧具有无法推卸的责任。而战后人们把斯大林格勒失败的责任全部算在希特勒的专横,独裁,干预上,显示是有失公允的。 第二. 在库尔茨克战役中的重要失误。 库尔茨克战役是一次本不该发起的得不偿失的进攻,好大喜功的曼施坦因想重演一次41年基辅会战的辉煌,他是德军中唯一一个多次催促希特勒发动战役的将军。 在1943年3月,德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以后,击败苏军占领了重镇别尔哥罗德。曼施坦因想当然地认为德国具有了消灭库尔茨克突出部的苏军的军事势力,他建议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一道肃清在库尔茨克的苏军集团,以缩短绵长的战线,即“堡垒作战计划”。 曼施坦因的计划遭到了绝大多数德国将领的反对,反对者中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古德里安、摩德尔等人;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卢格元帅也表态,对曼施坦因的计划中央集团军群是爱莫能助。 执行这次战役即使是在1943年春也是不现实的,东线德军的18个装甲师只剩下495辆坦克,部队没有轮换与休整已经连续作战10个月以上,十分地疲惫。 连绵的春雨使道路泥泞化、等待新装备则使战机完全逝去。在回忆录中曼施坦因为自己进行了辩解,声称他也曾建议取消库尔茨克战役,可惜他态度转变的说法根本得到当事者的回忆录的证实。其实他宣称的那些建议取消库尔茨克战役的理由,并不是建议取消会战,而是希望得到2个师的增援兵力以及催促尽快发起战役的理由。曼施坦因的请求被希特勒冰冷地拒绝了。曼施坦因始终都是库尔茨克战役的积极倡导者和策动者。 库尔茨克战役中面对严阵以待、力量对比悬殊的苏军,进攻的德军遭到灾难性的巨大损失。北路中央集团军群进攻方向被苏军判断为主攻方向,装甲力量遭受了重大伤亡后,在摩德尔的坚持下转入了防御。而曼施坦因所在的南路德军兵力强大,苏军防御相对稍弱,因此南路德军的进攻略好于北线。原本应该见好就收,可曼施坦因没有战略的全局观,他着眼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认为胜利已唾手可得。 《孙子兵法》称为大将者,必须要懂得“慎战”,其实中外古今亦然。摩德尔元帅多次催促希特勒停止库尔茨克战役,而曼施坦因正好相反,坚持继续进攻,投入了最后一支预备队第24装甲军(下辖第23装甲师、维京掷弹兵师)约150辆坦克。希特勒患得患失地相信了曼施坦因,希特勒的这一决定完全是基于对曼施坦因的无限信任和对胜利的无限渴望。曼施坦因的继续进攻无法击溃苏军预备装甲力量,形势迫使希特勒终于做出决定,调回了曼施坦因的几个装甲师,库尔茨克战役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事实与资料都证明,库尔茨克战役德国完全没有获胜的可能。从7月5日——23日,曼施坦因指挥的南部战场歼灭苏军14395人,但自身损失54000人以及9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仅暂时占领一些无关紧要的土地,没有任何作战或战略价值。曼施坦因的坚持进攻只能是把德国最后一点装甲力量全部折腾在占据有利地形,善于防守的俄国人手里。使德军的装甲力量(2400辆坦克或自行火炮)在不久后红军(7900辆)的大反攻面前捉襟见肘,并且在剩下来的战争岁月中一直处于被动。 库尔茨克战役后,苏军开始了大反攻,摩德尔早有防范,率北线德军且战且退;曼施坦因的南线德军处在不利于防御的进攻阵地上,遭受了本该可以避免的损失,以高昂的代价撤出占领的阵地。曼施坦因拙劣的防御对纳粹德国的失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贡献类比凸显曼施坦因军事能力之不足 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第聂伯河等防御战中曼施坦因发挥才能,将功补过多次稳定了脆弱的东方战线。不过,完全依据他自传《失去的胜利》来评价他的才华显然是不准确。科涅夫在回忆录就提到了曼施坦因夸大苏军军力的作法,其中较明显的谬误是在哈尔科夫战役中,他说德苏两方师的数量比例为1:8,他把苏军所有的坦克军(只是番号而已,实际兵力有的不到一个师)都算作德军的军级规模。作为战地指挥官他的情报不可能如此的不准确,只有一种解释为了夸大1943年哈尔科夫反攻的艰巨性。 曼施坦因擅长于组织计划周密的进攻战,但是防御战中他却浪费了过多的兵力且有过较为重大的失误。希特勒曾指责曼施坦因应对南方集团军群的恶劣处境负责,浪费了许多的兵力。站在希特勒的思维角度分析:曼施坦因经常性地要求援兵,结果却打得一塌糊涂,就是有再多的兵力调拨给他,也不够他填黑洞。除了东线战事的惨烈,红军攻击力强悍等客观原因之外,曼施坦因的指挥确实存在不足。 在明显的优势面前取得的胜利远远不能够与在劣势下指挥军队以弱胜强是更能体现一个将领的价值。并非某些人狭隘地认为那样“陆军、海军没有可比性”,对于第三帝国国运的贡献是具有可比性的。譬如邓尼茨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潜艇战术鼻祖”,他在军事上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原本可以改变二战进程式的人物”。尽管德国的潜艇数量不多,但邓尼茨仍创造出了耀眼的战绩。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我们的潜艇必须结成群,以群对群,才能打破英国人的护航体制!”全新的潜艇战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