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视野与国家史观念:近代边疆史研究的两个维度(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21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段金生 参加讨论
小结 在19世纪全球化发展不断拓展的进程中,近代边疆问题与国际秩序重组、与近代中国国家发展存在着环环相扣的内在关联。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的产生、发展,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工业技术、思想、制度、文化向东方扩张,中国传统王朝体制解体与近代国家建设交替的复杂场景下形成的。对近代边疆史的研究,既不能割裂其与古代边疆史的延续性,也不能拘泥于断代史的话语诠释;既不能忽略边疆问题的殊相,也不要陷入“地方史”的思维。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既要有纵向的深入思维,也要有横向的宽广视野。要从整体思维出发,重视在全球史视野下展开对近代边疆问题的研究,在国家史观念下深入探讨近代边疆问题的立体面相。一方面,在全球史的视野下,可以观察到近代中国边疆问题是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秩序重构场景中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以国家史的观念,对近代中国边疆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才可以从全局上把握近代边疆问题与中国国家建设之间密切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 注释 1.(清)赵翼撰、曹光甫点校:《廿二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89页。 2.《清朝文献通考》,“凡例”,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版。 3.《清朝文献通考》卷293《四裔考一》。 4.梁启超:《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1899年6月7日),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第二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6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256页。 6.[美]赵刚:《早期全球化背景下清代多民族帝国的大一统话语重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清末新政与边疆新政》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5页。不过,美国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则认为:1450—1640年,是世界体系起源的早期状况阶段,主要还是“欧洲的世界体系”;1640—1815年,是这一世界巩固时期;1815—1917年,是“世界经济受到现代工业技术变革的影响如何转化为全球企业”,是世界体系“重建”的过程;1917年至今,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怎样得到巩固的,这一巩固又怎样引起了个别紧张的‘革命形势’”([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郭方等译:《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沃勒斯坦所论“世界体系”是全球化的另一表述。目前学术界对全球化的研究,较多关注贸易体系、文明、殖民扩张等问题,这一领域也逐渐为中国学术界所关注。 7.张振鹍认为:近代以来“世界进入了中国与中国进入了世界”、“中国与世界发生了广泛的联系”。此前,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是零星的、偶然的或暂时的,缺乏经常性、连续性或继承性,特别在与亚洲以外的国家的关系上更是如此”。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一种“宗藩关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中国为中心、由四周的国家辐辏而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这种关系主要仅限于亚洲东部为主的地区,中国事实上只是一个地区性国际社会的成员;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全方面进入了中国。与之相应,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大势所趋。参见张振鹍:《近代中国与世界:几个有关问题的考察》,《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 8.此点受清华大学历史系仲伟民教授于2019年3月7日在云南民族大学所作《牵动中国近现代研究神经的范式问题——兼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学术报告的启示,特此致谢。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255页。 10.(清)郑观应著、辛俊玲评注:《盛世危言》,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11.(清)郑观应著、辛俊玲评注:《盛世危言》,第423页。 12.梁启超:《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第二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73页。 13.梁启超:《世界大势及中国前途》,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第二集,第814页。 14.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版,“代序”,第1页。 15.王先明:《“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16.黄道炫:《把握好区域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区域史研究正不断拓展史学研究的视角》,《人民日报》2018年4月23日,第16版。 17.思慕:《中国边疆问题讲话》,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版,第6页。 18.高玉柱:《边疆问题论文集》,正中书局1941年版,第5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早期游牧文化起源问题探析
- 下一篇:阴阳五行与两汉华夷和边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