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敦煌学研究进程——访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9:11:34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娓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娓)1900年6月22日,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4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202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120周年之际,围绕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历史地位、学术意义及最新研究成果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 中国社会科学网: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您能简述一下此次发现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吗? 郑炳林:敦煌藏经洞中收藏有5万余卷六朝、隋、唐及宋代的写本,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哲学、宗教、文化、民族、语言、文字、科学技术,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中外学者争相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由此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敦煌学。 首先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是对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历史研究的价值,通过敦煌文书的研究,我们基本上可以对这段历史进行恢复。786年吐蕃占领敦煌之后,经过张议潮的归义军时期,一直到1036年西夏占领敦煌,正史记载敦煌及河西陇右地区的历史非常简略,历史发展脉络基本上不清楚,我们通过敦煌文献研究,得知吐蕃占领敦煌之后,进行了系列的统治政策,根据敦煌出土文献,辅以壁画资料,对蕃占时期敦煌地区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作一全面系统的梳理,从而一窥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之下敦煌社会的传承与变化。敦煌张氏归义军政权,虽是唐朝管辖下藩镇性质的地方政权,但与唐王朝在河西东部地区的控制权有所争夺,唐王朝与归义军政权的经营策略起到相互制约的效果。这一时期河陇地区的政治形势,需要对各种势力交织的政治军事背景做深入的研究,从而还原历史史实,形成对敦煌张氏归义军政权这一晚唐河陇地区藩镇的个案研究。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历史,结合传世文献、敦煌文献、敦煌石窟题记等材料,考察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政权世系、曹氏家族通过内外联姻维持统治的过程、曹氏归义军政权与外部诸政权的交通往来、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文化等内容。我们根据敦煌文献的记载,完整勾勒了除了吐蕃和归义军时期敦煌通史的吐蕃卷和归义军卷。 二是敦煌文献中有大量历史地理文书,这些地理文书有些是记载敦煌地区的,如《沙州图经》《沙州都督府图经》《沙州伊州地志》《西州图经》根据这些地理文书能够恢复唐代沙州、瓜州、伊州、西州等罗布泊周边地区的交通路线和环境变化,对我们研究敦煌地区的环境演变和经济地理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诸山圣迹志》讲到唐代全国州镇城市规模、地理特产,寺院、僧尼数量和地理分布,也没有一部唐代著作记载当时城市分布及城镇的结构和规模。还有韦奥的《诸道山河地名要略》,是一部失传的地理名著,我们只有通过敦煌文献看到他的大致面貌。还有很多行记类文书,记载了敦煌到中原的行程路线,特别是唐后期的回鹘道行经路线。敦煌文书还保留关于中亚印度的行记,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三是敦煌文献首先是对宗教学研究上的价值:敦煌文献中95%以上是佛典,其次还保存大量的道教、少量景教和摩尼教经典。敦煌文献史研究中国中古时期寺院文化珍贵资料。一佛教的世俗化特点:佛教教团参与政治,如通使、幕府官僚、兴办学校、对道教等的兼容并蓄;二对佛教戒律的影响,如僧人置办资产、僧挂俗籍、僧人饮酒食葱韭、参加社的各种活动;三清规及其科罚制度的出现,如条式、格令、律式、戒条等,科罚形式和内容发生很大 变化,有实物科罚、饮食科罚、弹性科罚和棍棒惩处等。 四是对中国文学研究的价值: 变文是一种韵文和散文相间用于说唱的文学通俗文学体裁,这种文体仅仅保留在敦煌文书中,变文易体,方言甚多,应变无穷,张喉而变态无尽。一是佛教故事,二是历史故事。 五是对语言学、音韵学研究的价值:敦煌文献中保存着一些与语言学文字学有关的古籍残卷,如唐代已经失传的韵书,特别是敦煌写本是研究唐代词汇的珍贵资料,对其研究可以丰富近代汉语的研究内容,敦煌文书中还保存有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和梵文文献,也是研究西域历史语言的重要研究内容。 六是对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及其他方面的价值:敦煌的医学文献有来自中原的,也有来自西域的胡语医学文献和藏文医学文献,敦煌的药物中有很多来自印度和波斯,敦煌医学家史再盈的医学知识兼容了中国传统的医学和印度医学,直接承传于榆附和耆婆。酿酒业有官营酿酒的官酒户和从事私营酿酒的酒店,所造的酒有麦酒、粟酒、粟麦酒、清酒、白醪和胡酒等。植物传入记载也很多,比如胡荽、胡桃、回鹘瓜、大食瓜等。 七是对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价值: 敦煌贸易市场的外来商品有高丽锦、中原来的铁器银器和丝织品等,有印度波斯的药材、丝织品等,中亚运来的颜料和化妆品,西州贩运来的棉布,还有东罗马的银器; 康秀华一次用4斤胡粉施舍给寺院作为写一部大般若经的工价。五代以后多用石青,出现了青绿占了主导的颜色。诃梨勒为一种兴奋药。 八是敦煌文献研究在中国民俗研究中的价值:敦煌文献中保留了很多民俗类文献,这类文献包括有解梦书、相书、宅经、葬书、卜法、筮法、占候、时日宜忌、禄命、事项占、杂占等类别。有一百多个卷号,有藏文、汉文、回鹘文、突厥文写本。从中能够看到中国民俗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和汉民俗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 九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还保存有大量的绘画品,分别收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和印度新德里博物馆(敦斯坦因所获绘画品共计536件,其中282件收藏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254件收藏于印度新德里博物馆,其中绢本画约有335幅,麻布画94幅,纸本画107幅。)、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伯希和所获敦煌绘画品,现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共计有216件,其中绢画136幅,麻布画47幅,纸本画33幅。)、俄罗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馆(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主要包括有雕塑43件,壁画16件,绢画59件,麻布、幡画78件,工艺品36件,纸本画24件,残碎片49件,经过缀合,总数估计约有300件。),主要是佛像、菩萨像、护法神像、佛传故事、经变画以及曼荼罗等,另外还有地藏十王厅、观音曼荼罗、尊者像、高僧像、佛传图,以及狮子、骆驼和描绘各种花卉图案、迦陵频伽等。这些艺术品对研究佛教美术非常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网:对于流散在海外的藏经洞中的文物,后继学者等相关人员是如何对其进行研究的呢? 郑炳林:敦煌文献的发现是上个世纪初的1900年,这些珍贵文献发现之后就惨遭列强劫掠,敦煌文献主体部分特别是其中珍贵的典籍和非佛经世俗文献基本上都被他们囊括而去,这些文献分别收藏在英法俄日的收藏机构,从这个时期其中国学者要了解敦煌文献和研究敦煌文献只有远渡重洋前往英国、法国普查敦煌文献,像王重民、向达、姜亮夫等都是这样,还有台湾地区学者潘重规等,他们到英法等国靠着亲手抄录将敦煌文献一件一件刊布出来,就是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学者也是亲自到英法俄收藏过录敦煌文书。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之后,有了国家的支持,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敦煌文献的整理和刊布,像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藏敦煌文献(非佛经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俄藏敦煌文献》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敦煌文献的主体部分基本上已经出版,中国学者才避免负笈远行之苦,这样以来使很多学者都可以直接利用敦煌影印图版进行研究,加快敦煌学研究速度和深度。近年来随着国际敦煌学项目(IDP)实施,英国法国将敦煌文献的上网公布,这样敦煌文献使用就更加便捷。 由于敦煌文献的刊布和资料网上公布,使更多学者加入到敦煌学研究的队伍中来,必将推动敦煌学研究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经过多年研究,您能简述一下这些藏经洞中所藏文物的来历吗?在您的研究基础上,您有什么相关的新研究成果吗? 郑炳林: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来源,也是学术界一直研究的问题。敦煌藏经洞经学术界研究是晚唐敦煌佛教教团首领都僧统吴洪辩的禅窟,洪辩死后,这个窟就变成了洪辩和尚的纪念堂-影窟,里面塑有洪辩和尚的影像或者邈真像。而禅窟之外的16窟就是洪辩和尚修的功德窟。晚唐五代时期,这里成为敦煌三界寺所在的位置,藏经洞也成为三界寺所属石窟,因此藏经洞所藏文物,实际上就是三界寺的藏经,三界寺是敦煌十七个官寺之一,开办有学校-寺学,归义军节度使曹元深就是三界寺寺学培养出来的,著名僧人张道真就是三界寺的僧人,三界寺在晚唐(900年前后)被来犯之甘州回鹘所焚烧,后经张善才重新修缮寺院,张道真重建三界寺藏经,是三界寺藏经具有一定规模,藏经洞收藏文物,就是三界寺所藏佛经和图书。三界寺在1036年左右封存,封存的原因,敦煌文献和历史典籍都没有记载,根据学术界的研究,大约有这样几种:第一种是西夏进兵说,西夏进攻敦煌,敦煌僧人有序将佛经入藏藏经洞,这种说法的矛盾之处在于,西夏信仰佛教,不会对寺院造成很大的破坏,但是900年前后三界寺被焚烧,就是甘州回鹘所为,当时甘州回鹘也信仰佛教。第二种说法是废弃,敦煌文献都是寺院的废弃品,根据是佛经上有鸟粪,出土藏经恢复不起来一部大藏经,幡画基本上都是残破的,矛盾的地方是三界寺的藏经在入藏时就是收集各寺的古坏经文修补而成,本身就是残缺不全的,这是晚唐五代敦煌各个寺院的藏经普遍情况,其次藏经经过多次劫掠,翻腾很多次,原先出土时包裹很好,存放有序,加上流传中毁坏人为破坏,不可能再回复起来。佛经上有鸟粪很正常,而且藏经洞出土幡画很多非常精美完整,不像是废弃品。第三种说法就是黑韩向东发展对敦煌的影响,黑韩与敦煌的归义军信仰不同,黑韩向东发展及其对佛教的打击很大,所以敦煌僧侣听到这个信息后很惊恐,因此有序地将佛经入藏藏经洞中,由于当事人死亡或者其他原因,藏经洞的藏经就成无人知晓的秘密被保存下来。第四佛教的灭法思想的影响,佛教五百年会有一次灭佛活动,到藏经洞封闭时期大约就是敦煌僧人认为到了灭佛周期,所以将佛经入藏藏经洞。还有很多中说法,但是影响最大的就是这几种。 而我更倾向于第三种说法。我对敦煌藏经的来源做过研究,特别是张道真对敦煌三界寺藏经的重建的过程做过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现如今,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您对如何保护好、管理好并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这座佛教文化遗存活起来有何新的看法? 郑炳林:我想有两方面的共工作需要做,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加强敦煌学研究,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我们承担国家文物局项目就是流散敦煌文物的数字化,加快敦煌遗书图片采集数字化建设工作,为敦煌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学术平台。建设敦煌流失海外出土文献数据库,成为世界级的敦煌西域与丝路文明研究信息中心。加快敦煌文物刊布,使更让更多学者加入到敦煌学的研究队伍中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