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清华简《心是谓中》思想史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43 未知 阮益嫘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阮益嫘)2008年,一批流散香港文物市场的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大学。作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八)》中的一篇,《心是谓中》公布之后,迅速引发学界关注。3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曹峰在“清华简《心是谓中》的思想价值”讲座中,在整理者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对简文文意进行梳理,对其思想作出进一步挖掘。 曹峰介绍,《心是谓中》只有短短七支简,五百多字,但它的问世却为心论和命论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为先秦思想研究提供了非常新鲜的、可供比照的材料。这篇文献强调了“心”在身体中居于中枢地位,就像一个君主一样支配着人的身体。其中,“为君者其监于此,以君民人”是点睛之笔,即统治者如果懂得利用这一关系,那么治理天下就轻而易举。可见,《心是谓中》不是纯粹的心学理论,而是有着现实政治考量的。《心是谓中》也体现出对于理性的追求,它相信“心”作为一种理智的力量,有能力把握事物的发展进程及结局。在有了认知能力、理性精神、自主命运之后,进一步强调“有为”。这个“有为”包括但不限于政治领域,也不限于君主。这体现了突出主体的自我观。 清华简因为是流散文物,已经无法确认其准确的出土地点和考古学年代,但是通过字形和内容比对,学界基本上倾向于将其视为战国中期以前甚至更早的作品。曹峰认为,《心是谓中》是一种没有特定学派倾向的政治思想,也没有体现出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其内容与战国时代以后中国哲学发生的大转变相符合,那就是对“心”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战国早期,周王室逐渐衰微,战争频繁,各国求贤若渴,纷纷酝酿变法,国君渴望加强自身权力,同时推行富国强兵之策。在这样一个特殊时代,更容易理解对“心”做出强调意志性、确定性、主宰性、可控性的新解释。 对于其思想价值,曹峰谈道,《心是谓中》蕴含的身心关系只是一个引子,作者最终考虑的是国家治理这一重大问题,透露出对于以一统万、令行禁止政治效果的渴求。春秋时代,中国社会基本上还是中规中矩、优雅从容的,而进入战国中期,我们从这一时期的文献中更多感受到的是高强度、快节奏、敢于挑战的积极姿态,感受到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心是谓中》敏锐地注意到这些时代的重要话题,通过“心君同构”的论说方式,开启了意志论的先声。从思想史意义上讲,只有在写出《心是谓中》这类文献之后,战国史才真正开始。 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