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中国海军巨浪型导弹研发:海上的二次核反击能(5)

测控通情设备多,分布广,有的近在咫尺,有的远在千里之外。要把众多的测量、引导、遥控、遥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通信、数传等设备,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系统,并具有实时测量和处理的能力,技术复杂,工作且大,时间紧迫,困难很多。测控系统的广大工程技术干都和操作人员,在潜地导弹试验场副司令顾守仁的组织领导和有关厂、所协同支持下,克服困难,团结奋战,完成了各项任务。
     为了执行这次试验任务,潜地导弹试验场还组织厂测控系统校飞、通信传输合练、干扰测试、首末区信息联调等试验。经过16次动态校飞,验证了测控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可靠性,使整个系统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在检查了测控系统校飞情况后,挥毫题词:“试验突破千重关,操作练就绝妙手”,以资鼓励。
     海上兵力保障以旅顺基地为主组织实施。担任海上警戒、护航、防救、护缆任务的58艘各型舰艇,认真研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并多次组织了防救兵力援潜演练和脱险训练。
     一九八二年十月七日凌晨,试验工作严格按指挥程序,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着。试验指挥所里,指挥组长、试验基地副参谋长王惠壳作了“临战”动员,各战位各就各位,各负其责,做好了发射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十五时十四分零一秒,发射了第一枚潜地导弹。导弹发射正常,但点火后不久,导弹失控翻转,在空中自毁。导弹总设计师黄纬禄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分析了导弹空中自毁的原因,并对第二枚导弹采取了相应措施。
     十月十二日十五时零一秒,第二枚导弹发射试验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试人员发了贺电。潜地导弹发射成功,是中国舰艇及导弹科技事业的重大成就。
    三、导弹核潜艇首次实施水下发射潜地导弹试验
    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模型弹试验
     这项试验是在一系列陆上试验和常规动力潜艇水下发射模型弹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考核导弹核潜艇满足发射条件的操纵性;潜艇导弹发射系统实时工作的正确性、协调性和可靠性以及发射时核动力装置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次试验由海军试验基地组织实施,参试单位20多个,动用各类舰船49艘次,直升机3架次,技术抓总和协调工作由七院十九所负责。
     试验从一九八四年三月八日开始,到四月二十八日结束,在渤海海域发射了4枚模型弹。试验结果表明,发射系统设计方案正确,能完成发射任务;艇的操纵性能较好,可以满足发射条件;指挥准确,操作熟练。整个试验,除因海洋水文气象不具备条件,未能考核高海情外,其余均按试验大纲要求,完成了规定的项目,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测量数据,达到了预期目的。
    导弹核潜艇首次实施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
     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潜地导弹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全武器系统的综合性能,鉴定武器系统的战术技术指标。这次试验的特点是:参试单位多,人员多,协作面广,对导弹试验航区安全要求严格;导弹从水下发射,测量设备瞄准和捕获目标困难;海洋水文气象瞬息万变,难以掌握;潜艇发射导弹时,水下定位、瞄准、实时信息和发射零时的传输等,精度要求高,难度大;水下力学环境复杂,发射艇室空间狭小,与陆上试验相比,有独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九八五年五月,国防科工委和海军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定,向有关单位下达了导弹核潜艇实施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的要求,建立了试验组织,明确了分工。首、末区分别成立了指挥部。首区建立总师组,由黄纬禄、黄旭华、赵仁俏和周(水)金林担任试验总师,黄纬禄任组长。总师组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研究和协调试验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这次试验任务,首区直接参试单位有139个,重大测控设备42台(套),事后处理设备24台(套),时统通信设备245台(件),各型舰艇48艘,飞机3架。九月中旬,在首区指挥部统一领导下,技术阵地、发射艇、测控系统和海空兵力,分别按计划进度,完成了最后的准备。
     九月二十八日,导弹核潜艇首次实施了水下发射。导弹出水后飞行爬高,但不久便在空中翻滚自毁。随后,又进行了两枚导弹的发射试验,均末取得成功。这次试验虽未获成功,但证明核潜艇总体和发射动力系统工作正常,并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数据和资料,对于进一步研究导弹的水下力学环境,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试验结束后,国防科工委、海军、航天工业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电子工业部等有关单位,召开了一系列故障分析会和专题研讨会。航天工业部还结合分析工作,安排了复现试验任务中出现故障现象的模拟试验;弹上仪器力学环境承受力摸底试验;仪器仓振动试验;尾罩水下分离缩比试验等。此外,经国防科工委和海军批准,还安排了第二次导弹核潜艇实施水下发射模型弹试验。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工作,基本统一了对故障原因的认识,并对下次定型试验采取了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