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续永嘉精神:夏鼐早年治学的心路历程及其学术风格(4)
http://www.newdu.com 2025/05/19 12:05:33 《史学月刊》2020年第2期 刘春强 参加讨论
余论 每位学人的思想皆经历成长、发展、成熟等不同阶段,前后的继承性为常态。夏鼐早年学术思想的形成既有地域文化因素亦有时代背景,永嘉地域文化涵育了夏鼐经世致用之思想,革命时代背景推动了夏鼐积极参与中国社会史论战,形成了夏鼐治学的批判精神,形塑了史论结合的治史方法。夏鼐早年治学的转向和学术风格,奠定了其学术发展的基础。 1934年,夏鼐走上考古之路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即考古何以经世。英国留学时期,在梁思永的建议下,[73]夏鼐曾尝试师从以唯物史观治考古学的柴尔德(Childe, Vere Gordon)[74]。因各种因素,夏鼐未能如愿,但对柴尔德的评价极高,他说:“此君学识,可谓博而深,此书虽题材非其本行(史前考古学),而仍能表现其组织材料之能力,不可多得。”[75]受柴尔德的影响,夏鼐认为考古学发展一定要有世界眼光,要注重社会科学理论的引进和批判[76]。回国后,夏鼐对考古的理性认识,引导了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夏鼐通过科学研究否定了安特生线性进化的史前文化“六期说”,确认了齐家文化晚于甘肃仰韶文化,并提出晚于马家窑文化的寺洼文化和辛店文化是同一时代的两种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77]。在考古何以经世的思想下,夏鼐的考古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否定了安特生的文化西来说,确定了考古学文化的中国立场,彰显了其学术经世的一贯立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夏鼐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考古发掘和研究,并于1959年提出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考古学体系[78],推动了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因此,夏鼐在考古学上的贡献,得益于他早年形成的批判精神,以及史论结合的广阔学术视野。 学人的学术形象,多因成熟时期思想而定型,与其早年学术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有所不同,因而也误导了后人对其学术思想的认识。在考古学界,区别于“理论派”,夏鼐被视为“实证派”代表人物,在治学风格上颇有以考据见长的乾嘉学风[79]。对夏鼐治学实证风格的研究,确实反映了夏鼐学术思想的重要面相。事实上,夏鼐治学虽重实证,然而是以实证的方式呈现丰富的学术和思想世界。新材料,引出新问题。自2013年,学界先后出版了《夏鼐日记》《夏鼐文集》,为学者深入夏鼐的思想世界提供了新材料。这些新材料,一方面证实了夏鼐治学的实证风格,另一方面呈现出其治学注重理论、系统的学术风格。因此,夏鼐学术思想的复杂性,还需继续深入、系统的研究。 注释: [①] 代表论文有:樋口隆康《夏鼐先生与中国考古学》(《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第199-202页)、梁加农《夏鼐的丝绸史考古研究》(《考古》2000年第4期第93-94页)、王仲殊、王世民《夏鼐先生的治学之路》(《考古》2000年第3期第81-93页)、姜波《夏鼐先生的学术思想》(《华夏考古》2003第1期第100-112页)、斯蒂芬·夸克《夏鼐先生与古埃及串珠研究》(《考古》2014年第6期第101到104页)、王兴《夏鼐<<敦煌石室画像题识>后记撰写缘起及内容旨趣》(《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2期第101-112页)、汤惠生《夏鼐、苏秉琦考古学不同取向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第165-186页)等。 [②]《夏鼐日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和《夏鼐文集》(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的出版推动了夏鼐早年学术思想的研究,代表性论文有:宋广波的《从<日记>看夏鼐的学术人生》(《中国文化》2011年第2期第147-164页)及《胡适与夏鼐》(《传记文学》(台北)2012年第1期第91-103页)、尹媛萍的《夏鼐与蒋廷黻的一段学术因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119-127页)等。 [③] 夏鼐:《夏鼐日记》第1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5页。 [④] 《夏鼐日记》第1卷,第8页。 [⑤] 燕京大学文史资料编辑部:《燕京大学文史资料》(第2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 [⑥] 作民(夏鼐):《秦代官制考》,《清华周刊》1932年第12期,第51页。 [⑦] 《夏鼐日记》第1卷,第95、100页。 [⑧] 《夏鼐日记》第1卷,第21页。 [⑨] 《夏鼐日记》第1卷,第29页。 [⑩] 《夏鼐日记》第1卷,第20页。 [11] 《夏鼐日记》第1卷,第71-73页。 [12] 《夏鼐日记》第1卷,第265页。 [13] 桑兵:《教学需求与学风转变:近代大学史学教育的社会科学化》,《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第179页。 [14] 《夏鼐日记》第1卷,第91-92页。 [15] 《夏鼐日记》第1卷,第130页。 [16] 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35页。 [17] 《夏鼐日记》第1卷,第89-91页。 [18] 《夏鼐日记》第1卷,第241页。 [19] 《夏鼐日记》第1卷,第157-158页。 [20] 《夏鼐日记》第1卷,第264页。 [21] 《夏鼐日记》第1卷,第265页。 [22] 《夏鼐日记》第1卷,第91-92页。 [23] 作民(夏鼐):《魏文侯一朝之政治与学术》,《清华周刊》第39卷第8期(1933年),第798-799页。 [24] 夏鼐:《评蒋廷黻编<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图书评论》第1卷第6期(1933年),第35页。 [25] 《夏鼐日记》第1卷,第135-136页。 [26] 萧一山:《清代通史》,上海:商务印刷馆1932年国难后第1版,第5页。 [27] 夏鼐:《评萧一山<清代通史>》,《图书评论》,第2卷第5期(1934年),第25-46页。《夏鼐日记》第1卷,第135页。 [28] 《夏鼐日记》第1卷,第161页。 [29] 作民(夏鼐):《秦代官制考》,第51页。 [30] 夏鼐:《魏文侯一朝之政治与学术》,《清华周刊》第39卷第8期(1933年),第782页。 [31] 夏鼐:《鸦片战争中的天津谈判》,第43-44页。 [32] 夏鼐:《太平天国前后长江各省之田赋问题》,第416页。 [33] 《夏鼐日记》第1卷,第210页。 [34] 夏鼐:《编后》,《清华周刊》第39卷,第342页。 [35] 《夏鼐日记》第1卷,第91-92页。 [36] 《夏鼐日记》第1卷,第183页。 [37] 作民(夏鼐):《奥本海末尔的历史哲学》,《清华周刊》第40卷第5期(1933年),第28页。 [38] 作民(夏鼐):《奥本海末尔的历史哲学》,《清华周刊》第40卷第5期(1933年),第36-38页。 [39] 《夏鼐日记》第1卷,第159页。 [40] 《夏鼐日记》第1卷,第183页。 [41] 《夏鼐日记》第1卷,第205页。 [42] 夏鼐:《陈博文著<中日外交史>》,第44页。 [43] 夏鼐:《评萧一山<清代通史>》,第26页。 [44] 夏鼐:《陈博文著<中日外交史>》,第43页。 [45] 夏鼐:《评蒋廷黻编<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图书评论》第1卷第6期(1933年),第35页。 [46] 《夏鼐日记》第4卷,第226、231页。 [47] 《夏鼐日记》第1卷,第184页。 [48] 《夏鼐日记》第6卷,第326页。 [49] 夏鼐:《论永嘉学派》,《夏鼐文集》第5册,第5页。 [50] 作民(夏鼐):《二程的人生哲学》,《清华周刊》第40卷第1期(1934年)第21页。 [51] 夏鼐:《论永嘉学派》,《夏鼐文集》第5册,第3页。 [52] 张家成:《叶适暨永嘉学派与儒家传统的重建》,《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第75页。 [53] 《夏鼐日记》第1卷,第54页。 [54] 作民(夏鼐):《秦代官制考》,《清华周刊》1933年第12期,第66页。 [55] 作民(夏鼐):《魏文侯一朝之政治与学术》,《清华周刊》第39卷第8期(1933年),第798-800页。 [56] 作民(夏鼐):《魏文侯一朝之政治与学术》,《清华周刊》第39卷第8期(1933年),第801页。 [57] 《夏鼐日记》第3卷,第286-288页。 [58] 夏鼐:《抗战时期温州经济情况》,《夏鼐文集》第5册,第425页。 [59] 宋恕 :《外舅孙止庵学行述略》,《宋恕集》,北京:中华书局 1993 年版,第325页。 [60] 罗志田:《近代中国“道”的转化》,《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6期,第4-20页。 [61] 蔡克骄:《“浙东史学”再认识》,《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第45-47页。 [62] 夏鼐:《<叶适年谱>叙言》,《夏鼐文集》第5册,第351页。 [63] 夏鼐:《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之探究》,《夏鼐文集》第5册,第10页。 [64] 陈安金:《融会中西,通经致用——论永嘉学派的近代命运》,《哲学研究》2003年第7期,第45-49页。 [65] 夏鼐:《论永嘉学派》,《夏鼐文集》第5册,第4页。 [66] 《夏鼐日记》第1卷,第61页。 [67] 《夏鼐日记》第1卷,第38页。 [68] 《夏鼐日记》第1卷,第120页。 [69] 《夏鼐日记》第1卷,第38、61、120页。 [70] 夏鼐:《太平天国前后长江各省之田赋问题》,第416页。 [71] 夏鼐:《太平天国前后长江各省之田赋问题》,第473页。 [72] 《夏鼐日记》第1卷,第69页。 [73] 《夏鼐日记》第2卷,第301页。 [74] 《夏鼐日记》第2卷,第30页。 [75] 《夏鼐日记》第2卷,第38页。 [76] 《夏鼐日记》第2卷,第52-53页。 [77] 参见夏鼐的《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考订》和《临洮寺洼山发掘记》,《夏鼐文集》第2册,第3-93页。 [78] 夏鼐:《<考古学论文集>编后记》,《夏鼐文集》第1册,第492页。 [79] 汤惠生:《夏鼐、苏秉琦考古学不同取向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第165、177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有关《敦煌石室画像题识》书信考释
- 下一篇:司马迁之女未参与废黜刘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