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矛盾之一◎ ■崇祯帝上台后,先诛阉党,后来又信任太监 ■杀死袁崇焕等能臣 民族分,加深官民分;官民分,又加深民族分。它们的背后,则是君臣分。 君臣分,甲申之变,明朝灭亡,农民起义与满洲兴起是外在的两个因素,执政集团内部的君臣分,则是其内在的因素。
明朝执政集团有两个肿瘤:一是宦官专权,二是朋党之争。万历帝、天启帝、崇祯帝就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宦官专横,朋党争吵。崇祯帝上台后,惩治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仅作个案处理,而没有涉及宦官制度。他后来又信任太监,派太监监军,使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宦官问题重演。由于执政集团内部的君与臣分,君臣之间或明或暗地搏杀,从很大程度上消耗了明皇朝核心实力,慢慢地腐蚀了支撑朱明江山的基础。这就使得如清文馆降清汉官所说的:“在事的好官,也作不的事;未任事的好人,又不肯出头。上下里外,通同扯谎,事事俱坏极了。”(《张文衡请勿失时机奏》,《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下)明朝也有能臣,辽东如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他们都没有好下场。熊廷弼被“传首九边”,孙承宗被逼辞职还乡,壮烈而死,袁崇焕则身遭磔刑。
而袁崇焕恰恰能够做到“官民合”,取得了宁远大捷。在整个过程中,文武、将帅、官兵、军民等关系,可以说,做到了人合。袁崇焕是文官,他同武将满桂、祖大寿、朱梅、左辅、何可纲等,在整个宁远保卫战过程中,协调一致;他“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发动军民,坚壁清野,兵民联防,编派民夫,供给守城将士饮食;又派卫官裴国珍带领城内商民,运矢石,送弹药;派诸生员,组织民众,巡察街巷,搜索奸细。先是在辽东的诸城——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都是由于“内应外合”才失陷的。而“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宁远之战,军民一体,相互合作,同心同力,取得胜利。 因此,朱明覆亡是从朱元璋开国以来各种弊端累积的总结果。 ◎君臣矛盾之二◎ ■明末三帝万历、天启、崇祯与清初三领袖差距太大 ■崇祯帝虽然勤政,却暴戾滥杀;皇太极与属下关系很融洽
明亡清兴的60年间,在清的政坛上,主要有三位君主——天命汗开创基业,兢兢业业地做事;崇德帝长于谋略,文治武功取得成效;睿亲王(实际君主地位)抓住历史机遇,入关定鼎北京。 仅就个人因素而言,万历帝、天启帝、崇祯帝都不是天命汗、崇德帝、睿亲王的对手。
在万历朝。长期怠政,君臣阻隔,彼此不协。万历帝二十几年不上朝,大臣跪在宫门外,几个时辰得不到接见。后金呢?清郑亲王济尔哈朗说:“太祖创业之初,日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事得失。咨访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鲜有壅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清史稿·济尔哈朗传》)
在天启朝。天启帝日夜贪玩,委政于魏阉忠贤。明大学士、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孙承宗想借给天启帝过生日的机会谏言,却不能相见。
在崇祯朝。崇祯帝虽然勤政,却刚愎暴戾滥杀。17年间共有50名大学士,被称为“崇祯五十相”。其中,被罢、免、戍、死(非正常死亡)者27位,占其总数的54%。没有一位大学士陪伴他始终的。共80位七卿(六部尚书加左都御史),在13位兵部尚书中王洽、陈新甲、袁崇焕、傅宗龙被下狱、或被杀,8位户部尚书中有4位下狱、削职或殉职。被他杀死的总督、巡抚,有人统计为19人。而崇祯后期的将领,总兵巢丕昌剃发投降、兵部尚书张凤翼日服大黄求速死、总督梁廷栋尾随清军而不击。兵部尚书陈新甲受崇祯帝命,遣使与清议和,秘密进行。崇祯帝手诏往返者数十。一日,所遣职方司郎中马绍愉以密语报,新甲看完后放在书案上。他的家僮误以为是“塘报”,就拿出去抄传。于是官员哗然。崇祯帝很生气,将新甲下狱。新甲从狱中上书乞宥,不许,遂弃新甲于市(《明史·陈新甲传》)。
清朝皇太极呢?范文程掌管军政机密事,每入对,必漏下数十刻始出;或未及吃饭和休息,又被召入。一次,皇太极请范文程吃饭,有珍味佳肴,文程想念父亲所未尝,逡巡不下筷。皇太极察其意,即命撤馔以赐他的父亲(《清史稿·范文程传》)。可以说,整个有清一代,执政集团虽有矛盾与冲突,但内部没有严重破裂与军事冲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