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东北鏖战,白崇禧率王牌军一举击溃林彪

四平街会战经过:白崇禧率中央王牌军一举击溃林彪联军
    本文摘自白先勇所著《父亲的憾恨——四平街会战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
    第一次“四平街会战”──“把四平变成『马德里』 ”
    四平街是当时辽北省的省会,人口八万,位于中长、四洮、四梅铁路之交点,为东北交通枢纽,工业 及军事之重镇。其东北郊山峦重叠,西南郊河流纵横,形势险要,又因其位处中长铁路上渖阳与长春之间, 是南北满通衢的咽喉,历来为战略上必争之地。
    共军自从出关以来,一直到“四平街会战” (中共称为“四平保卫战” )以前,其主要战略是“且战且退”,与国军交战采取游击战、运动战、避免与国军正面冲突,不作无谓牺牲。盖因共军初出关外,尚未 建立根据地、群众基础不稳固、军队的装备亦不充足,面对美式机械装备的国军,军火及战斗力均占下风, 因此山海关、锦州等段,共军皆主动弃守、且战且退。可是一九四六年三月十八日共军进占四平街后,中共中央却一反往常,改变战略,决定保卫四平街,在四平街及本溪各结集十万大军,准备与国军主力一决胜负。毛泽东下令林彪 “死守四平,寸土必争” 。
     会战开始时,毛泽东信心十足,意兴风发、满以为在四平能重创国军、使“四平保卫战”像西班牙内战共和军死守马德里一般,蜚声国际,令中外瞩目。
    但东北战场上的共军将领并非全都赞同毛泽东保卫四平的乐观看法。首先“东北民主联军”统帅林彪 在会战前,对死守四平便有疑虑,四月十一日给中央电中,林彪对当前情势作了如此判断:
    “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 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
     林彪此时的看法其实十分正确,一向老成持重直言敢谏的新四军将领黄克诚在会战当中,还不断呼吁,弃守四平、长春。致中央五月十二日电中,他首先向毛泽东陈述中共部队伤亡耗损的实情:
    “由关内进入东北之部队,经几次大战斗,战斗人员消耗已达一半,连、排、班干部消耗则达一半以 上。目前虽尚能补充一部新兵,但战斗力已减弱。”
    黄克诚认为: “四平坚守有极大困难,四平不守,长春亦难确保。”
    毛泽东不理睬黄克诚,也不回电,却一直电令林彪“坚守四平”。四月十八日,共军进占长春,林彪 颇受鼓舞,林彪四月十九日电中央,向毛泽东表示坚守四平的决心:“我守军决战至最后一人。”
    林彪先前的顾虑一扫而空,跟随毛泽东一齐冒进,准备破釜沉舟,“死守四平”。
    林彪亲自统率黄克诚、李富春、万毅、周保中、吕正操各部共十四个师十万余人,广筑工事,以四平 市区为中心,组成一条东西蜿蜒百余里的防线,决心把“四平变成『马德里』 ”。
    中央军王牌尽出
    国民党政府这一边对四平街亦是志在必得。国军自出关后,向北进展迟缓,虽然与共军冲突不断,但 都是零星小仗,未曾打过主力大战。国军最初出关只有两个军,至“四平街会战”前夕,已增至七个军暨 青年军二零七师共二十八万人,兵力骤增,与共军人数相差不远。起先苏联红军占领东北,等于是共军的 保护伞,国军有所顾忌,避免与共军大打出手,自三月中后,苏联红军开始逐渐撤退,而共军乃乘机进占 各大城,国共两军短兵相接,大战已不可避免。
    四月十八日,马歇尔回转中国的同一天,共军三万余攻入长春,与国军先遣部队保警第二、第四总 队发生巷战,保警总队不支,被共军消灭一万余人 ,长春市长被俘。这对国军不啻公然挑衅,连美国政府不得不宣称,共军攻占长春是“公然违反停战协定” ,这就给了国军正当理由与共军正式开战了。本来国军出关后,便伺机与共军打一场主力战,一决胜负,共军集结大军死守四平,正好给了国军一个歼灭 敌人主力的机会。
    四月二十一日,蒋中正电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指示“四平街会战”要领 :
    “ (一)四平街会战,国军应彻底集中兵力,一举击破『共军』之主力。
    (二) 四平街会议后,视战果及甲军情况,趁势收复公主岭、长春、辽源或在四平街方面暂取守势,抽 出有力一部先击破张学思部,收复本溪湖。”
    蒋中正与毛泽东对四平街之攻守战下了一样大的决心,二人最后的目标都在长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