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社会生活史研究空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21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明海英 参加讨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崛起,历史学学者对历史长河中的普通百姓关注增多,社会生活史研究勃然兴起,成果斐然。 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学 社会生活史提倡研究“来自下层的历史”,关注普通民众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将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国家联系起来。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看来,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最大价值是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学,使历史更加丰富和完整,便于对人类总体进行综合研究。 社会生活史研究让今日的人们了解更多古人的生活细节,进而使历史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宝良表示,社会生活史研究议题不断翻新、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研究主题从整体的社会生活史转向社会群体乃至个体的日常生活史;研究领域从衣食住行之类的物质生活史转向信仰、礼仪之类的精神生活史;从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的叙事转向对各个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乃至生活质量的探讨,既有物质性的生活形态,也有群体或个体的精神性感受。 近年来,社会急剧转型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从历史特别是从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生活剧烈变迁中汲取智慧尤显必要。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长莉认为,要从历史中反省,近代化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应对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与社会变迁有何种关系;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于社会的长期发展具有何种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梁景和表示,社会生活史研究将更加注重处理好常态与动态、碎片与整合、生活与观念、真实与建构等关系,使研究更新颖、更深刻。随着社会发展,人类需求越来越多样,社会生活史研究要注重一个关键词“感受”,一组概念“封闭”与“开放”,一种理论“人的精神进化”。 借鉴社会科学新方法 除传统的历史学方法外,社会生活史广泛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人口学等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常建华介绍,社会生活史研究,首先是从习以为常中发现历史。一些学者努力实践历史人类学,重视民众习俗和观念,以文献研究结合田野调查进入社会史研究。其次是从日常生活来看国家。以人为中心,关注大众文化,注重基层社会,强调自下而上地看历史。再次是对生活的重视,挑战传统史料认识。民众日常活动中的账簿、契据、文书、日记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逐渐进入研究视野。最后是通过生活方式的转变考察民族关系,阐述社会变迁。 社会生活史研究,一方面需要立足于历史生活的基点,以经验性总结作为今日生活的指南;另一方面需要借鉴不断创新的社会科学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陈宝良认为,就研究资料来说,除借重丰富的文献记载之外,传世或出土的实物,甚至各类图像资料,均可作为深化社会生活史细节的证据,进而呈现出基于三重证据之上的资料整合。就研究方法来说,行为科学、心理学乃至统计学等学科的方法,无疑将在当下尝试性的运用之后更为深化,使社会生活史研究呈现出运用多样化方法的良好态势。 常建华建议,综合使用文献、实物、图像等资料,重构古代社会生活现场。档案特别是诉讼法制类档案,保留了大量民间资料,反映了下层社会的面貌,认真解析口供是重要的研究途径。诗歌、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特别是竹枝词、民间传说、写实漫画,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活、观念等,大量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有助于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笔记对于研究日常生活史也具有重要价值。此外,物质文化也是生活史资料的重要来源,日常生活的器物以及图像资料是人们活动与观念的产物。出土墓志保留了大量普通人特别是女性的传记,反映了多方面日常生活细节,利用墓志开展日常生活史研究大有作为。 不断创新理论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近代生活史研究从兴起到发展,并于近年受到更多关注而成为热门领域。李长莉介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为风俗习尚、社会群体生活、城市生活与公共空间、消费生活、文化娱乐生活、生活史综合研究等。研究者更多关注社会变动与生活变化之间的互动,即更为重视纵向变迁,具有较强的政治意念、社会视野、文化关怀和理论关切,更多注意生活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因素的相互关联和互动关系。未来应当以探索中国近代化社会转型的民众社会生活基础和深层文化机制为目标,为当今社会转型提出理论方面的创新成果。 未来社会生活史研究领域需要拓展,走进群体或个人的生活世界乃至精神世界。陈宝良建议,要在已有研究领域基础上深化与创新,聚焦与现实生活相关或当下社会生活需要回答的问题。 社会生活史要注重生活质量的研究。梁景和认为,要探寻生活质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概念或界定;设计并确定生活质量这一崭新学术研究领域在不同时代的基本框架体系;探讨不同时代不同需求层次的人对生活质量认识、理解和判断的合理性、差异性和谬误性,以及造成此种现象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缘由;研讨客观生活质量与主观生活质量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及其产生各种功能的基本根据;探求不同时期人类个体主观生活质量复杂性形成的基本原因;研究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要求二者间的内在基本逻辑等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明海英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探究汉字起源与文明发展关系
- 下一篇:考古学重建古史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