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民族院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主体,民族院校思政课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五个认同”、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政课建设面临课程建设目标尚未完全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设计尚未形成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授课对象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特点、授课环境受到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冲击等问题。结合我国民族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实际,提出在课程建设目标方面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在授课方式方面坚持思政课授课方式的守正创新,在授课教师方面将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融入“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积极营造良好的授课环境,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更好地铸牢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
    [作者简介]吴月刚(1973-),男,山东泰安人,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张红(1985-),女,河北承德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基金]国家民委民族问题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周边民族主义思潮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挑战研究”(项目编号:2018-GMA-002);中央民族大学2020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级教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教改研究”(项目编号:JG2002)的阶段性成果。
    一、 研究背景与现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理念,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表达有其逐步发展变化的过程。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201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增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中华民族”一词首次写入宪法。2019年,《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出台。此后,全国各省区纷纷出台各自的《实施意见》。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提出。
    2020年3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发文,公布了中央民族大学等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入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民族院校作为为民族发展和民族问题解决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阵地。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
    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了多维讨论和解读,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当前学界主要从民族团结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相应对策建议等方面对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研究。如来仪指出“民族高校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代表性场域,民族类学科及课程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平台”;[1]冉春桃从“以教学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制度为保障”四个方面探讨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2]王伟、卫俊栋从“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系列活动、实践活动”等方面论证民族院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3]顾超、王学俭提出通过“明确认知前提、打牢物质基础、凝聚价值共识、优化教育渠道和促进实践确证五个维度进行系统建构”,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陈达云提出从五个方面进行民族院校思政课建设。[5]上述研究成果对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从民族院校思政课程的视角切入,突出思政课程对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不断增强民族院校思政课的针对性方面的研究稍显不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民族院校思政课1作为民族院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渠道,在铸牢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族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将国家政治层面的重要举措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民族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以思政课为平台,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大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学校所在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特色的基层单位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地参观学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请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创新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计和授课模式。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政课的时代使命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政课的时代使命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7]民族院校在创办初期以政治功能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经历转型发展。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思政课建设同样面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1.思政课是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渠道
    思政课是一种对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涉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德育课程,是一种国家统一制定和实施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必修的公共基础课。[8]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会成为我国民族地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在大学里培养学生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使其成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是民族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民族院校具有少数民族学生众多、学生多来自民族地区、校园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多元等特点。这些特点凸显了民族院校的多元文化色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民族院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点,通过思政课教学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向学生讲授中华民族悠久绵长的发展历史、兼收并蓄的灿烂文化、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守望相助的民族感情、相互依存的经济联系,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关乎每个中国人的命运共同体,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引导各族学生学会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与互相关爱,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培养和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中,一些民族院校提出了“民族类高校教书育人的首要目标就是上好‘第一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教会各民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筑牢团结、进步的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突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打造具有民大特色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9]这为民族院校利用思政课教育平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
    2.思政课是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五个认同”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7]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四个自信”离不开“五个认同”教育。“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五个认同”教育面临着协调本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意识、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知识生产的全球化进程之中。与此同时,国外敌对势力进行渗透活动的目标也盯住了高校。由于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边疆民族地区,他们更是国际反华势力和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重点争取的对象。根据对民族院校的调查统计,几乎每一年都发现有敌对势力到学校挑拨蛊惑少数民族师生的案例。充分发挥民族院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占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阵地,以立德树人为培养目标,强化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3.思政课是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确立了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民族政策,“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10]民族院校思政课在完成普通高校思政课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作用,充分利用其他思政课程对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进行生动诠释和有效论证,从而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对我国民族工作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挑战
    高校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一些高校思政课还存在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不够重视、教师职业效能感较低等问题。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民族院校思政课除面临上述问题外,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特殊问题。
    1.教学目标:民族院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不足
    民族高等院校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开展民族教育、培育高素质民族人才的摇篮,更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11]我国最早的民族院校是诞生于1941年的延安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前身)。多年来,民族院校在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对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着相关工作开展的力度与效度。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民族院校在思政课的建设过程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视不够,聚焦不足,仅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而忽视了对汉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有些民族院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将我国最新的民族理论研究成果融入课堂,还存在知识陈旧、照本宣科、对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缺乏关切等现象。2上述现象充分说明,民族院校思政课在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导向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2.课程内容:民族院校思政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未成体系
    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应充分发挥所有思政课程的作用,将所有思政课程中涉及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系统,环环紧扣,互相论证和支撑,充分发挥每一部分内容对于整体目标的作用和支撑,从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维度到哲学与现实的逻辑维度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目前,民族院校统一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这一课程成为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其他思政课程中,也存在零星地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相关的思政课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将其作为授课的主线,所有思政课程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各自服务于相应的课程建设目标,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调研中我们发现,即使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在部分民族院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授课教师非民族理论专业出身、没有及时关注最新的民族理论成果、对学生关注的民族热点问题缺乏有效引导等问题。因此,从课程内容设计角度讲,构建民族院校思政课完整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尤为重要。
    3.授课对象:民族院校思政课面对文化背景不同的各民族大学生群体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694人,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为48.4%。又如西北民族大学,全校少数民族师生占全体师生的比例为60%以上,其中有30%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传统上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3民族院校的特色之一即是多元民族文化的存在,民族院校的大学生主要是来自于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优秀青年代表,这一青年群体身上保留着不同语言文化、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民族性格、不同民族心理的鲜明印记,他们来到民族院校、陌生城市这一全新的环境,自身会面临多元文化冲击,需要不断调适自己,适应大学生活。近些年,民族院校大学生因其特殊身份成为国外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渗透和拉拢的主要对象,出现一些大学生被利用的现象。因此,面对这一突出而敏感的问题,民族院校思政课如何充分把握各民族学生群体的鲜明特征,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将民族院校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议题。
    4.教学环境:民族院校思政课面临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张力在冲击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的同时,也对民族院校思政课提出了挑战。如何帮助这一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群体中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思政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流行于互联网上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上的行为方式成为大学生竞相模仿的对象。近些年来,网络上充斥着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无论是大汉族主义,还是狭隘民族主义,都会使民族之间产生隔阂,不利于民族院校大学生之间的民族团结。历史虚无主义打着“重新认识历史”的旗号,否定历史,直接侵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削弱民族院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不断冲击主流文化和传统权威,混淆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挑战民族院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面对多元的现实环境和网络文化的冲击,民族院校思政课应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历史自觉、认同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政课建设的对策建议
    思政课作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笔者建议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对民族院校思政课在如下方面进行建设。
    (一)建设目标: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导向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院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目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全部过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重置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案和教学评价体系,使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紧扣教学目标。
    (二)课程内容: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
    在民族院校的思政课课程体系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应与其他思政课程统筹协作、互相配合,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共同完成培养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历史自觉、认同自觉和行动自觉。
    理论自觉方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从正面讲授我国的民族概况,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和最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帮助学生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角度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自觉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12]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
    认同自觉方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需要,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的需要,让学生自觉增强“五个认同”。
    行动自觉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需要直面国外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针对我国民族问题的错误言论、直面网络上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直面大学生关注的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从而使其对国家认同更为强烈。
    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则需要讲清楚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培养其尊重不同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色的宽容心态,从而增进各民族大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授课方式:坚持思政课授课方式的守正创新
    地方民族院校在设计思政课教学体系时,在强调其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应突出民族院校所在地方的特殊性,有意识地将当地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发展、经验做法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体系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研究当地的民族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指出:“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3]在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应融入守望相助的理念。在授课方式方面,应在发挥传统讲授法优势的同时,创新授课方式,综合采取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参观观摩法等授课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网络技术,使得传统理论不再枯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观摩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区,参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请入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增加学生对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感知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社会调查活动,到民族地区进行深入的调查,关注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
    (四)授课教师:将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融入“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需要与时俱进,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5]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要将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融入“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在民族问题方面坚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立场,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宗教观。同时,掌握系统完备的民族知识和民族理论,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最新研究成果,清楚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律,掌握学生的民族构成和语言文化特点。
    此外,民族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亲和力,力争做学生的知心人和良师益友,关注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用人格魅力打动学生。同时,教师要认真备课授课,充分利用语音、语调、表情和肢体语言等表达方式,增加课程的感染力,实现与学生的共情,使思政课能够成为好听的“中国故事”。最后,民族院校思政课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掌握最新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课堂上充分利用新技术辅助教学,在课堂外能够借助网络和社交媒体与学生互动交流,延伸思政教学阵地,在网络环境中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五)教学环境:加强网络监管,积极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建设需要社会、网络、民族院校多维发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授课环境。社会方面应加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力度,积极传播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网络监管,控制不良思想的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民族院校应科学评估学校以及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地掌握自身在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的短板,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出全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部门的统筹协作,专业课教师积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学生工作部门配合第一课堂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鲜明的学生活动,后勤保障部门通过实际行动为全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保障。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综合发挥显性教育资源和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和研究热潮,促进不同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使思政课教学不再孤掌难鸣,为思政课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6],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民族院校思政课肩负着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强思政课程建设的守正创新,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是民族院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光荣使命和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来仪.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再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7,28(2):10-15.
    [2]冉春桃.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4):70-74.
    [3]王伟,卫俊栋.试论新形势下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4):32-37.
    [4]顾超,王学俭.新时代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9(7):167-173.
    [5]陈达云.民族院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2(10):34-37.
    [6]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EB/OL].(2019-08-14)[2020-06-17].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7]新华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8)[2020-6-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1903/t20190318_373973.html.
    [8]骆郁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8-39.
    [9]陈鲁雁.打造民族类高校思政工作大格局[N].中国教育报,2018-04-16(5).
    [10]人民日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1).
    [11]陈锦均.民族高等院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时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54-56.
    [12]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6-18.
    [13]新华社.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EB/OL].(2019-7-16)[2020-06-17]. 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9-07/16/c_1124761316.htm.
    [14]本报评论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N].光明日报,2019-3-19(1).
    [15] 新华社.坚持八个统一创新思政教学——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9-03-20)[2020-06-1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3/20/c1124261115.htm.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注释]
    1民族院校除了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现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与普通高校一样的思政课程之外,还增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
    2笔者在2019年9-10月期间对两所国家民委直属院校和两所地方民族院校进行调研,期间进行了10余节思政课观摩,在对课堂授课教师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得出如上结论。
    3以上数据部分来自相关学校网站,部分来自调研所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