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抗日名将张自忠女儿亲述:父亲牺牲并非想表清

核心提示:朱副官讲,只要是一打仗出去,他(张自忠)就留下遗书,等着回来就一撕一烧就完了,每次出去时候都留下遗书,说我父亲想表示自己的清白,一定要牺牲在战场。这个说法不对,我们老家是孔孟之乡,我们家里面受传统道德的教育,影响太深,拿我父亲来讲,一个是忠一个是孝,忠于祖国,孝顺自个的母亲。
     张廉云(张自忠女儿):今年是我父亲牺牲70周年,我们准备家里边的人一起去重庆这次,我有两个哥哥,一个哥哥很早很年轻故去了,还有一个哥哥有七个儿子,这一次呢来五个,五个侄子,我准备带着我的两个孩子,我们这一次就去参加这个七十周年的纪念大会。讲起这个来了,我就想,七十年前啊,我才17岁,那时候父亲没有了。
     北京市中心平安大街的一段叫张自忠路,中华民国陆军上将张自忠,是抗日战争时期第33集团军的总司令,1940年,在抗击日寇的“枣宜战役”中,张自忠将军英勇殉国,他是中国抗日战争,也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同盟国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抗战胜利后,北京、上海、天津和武汉,都以张自忠的名字命名了街道,一直沿用至今,张自忠殉国时,张廉云才是青春少女,时光流转,七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张廉云已经是耄耋老人,不过,父亲的音容与英姿,似乎从未在她的心中稍有暗淡。
     在张廉云的记忆中,1937年让她刻骨难忘,这一年的夏天,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之间的对决正式拉开了大幕,然而,当年还是一名少女的张廉云,并不知道,父亲张自忠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张廉云:父亲在家里边从来不讲军事,不讲政事,我们老家的这个人,有老家山东人的一种性格,有时候很沉,比较很沉默,来了,我母亲那什么的,我们呢,不会问这些外头什么事情,因为也不了解,我叔叔,有时候就是想打听打听,想问一问,问了半天我父亲那不讲,也不说,我不讲,我叔叔就不敢再问了,所以我外边的这个政治方面的,军事方面的我们是一概不知道。
     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短短20天时间里,北平的局势陷入危急之中,负责华北防务的29军军长宋哲元接到命令,退守保定,为了拖延日军进逼的脚步,宋哲元决定,继续与日军进行外交上的斡旋,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张自忠的肩上。
     张廉云:当时宋哲元先生就说让他留下,父亲不肯留,宋先生就说你们平常都说服从我的命令,到了这个时候怎么你们不留下呢,那后来父亲就留下吧,留下了以后,刘汝明师长说你,哎呀,张某人这是跳火坑啊,知道,知道留下就没有好,刘汝明就讲,这因为和我父亲,刘汝明、冯治安,我父亲这都是很要好的朋友,他说张某人这是跳火坑。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入敌手,留守北平的张自忠也成为众矢之的,报纸上一律称他“张逆自忠”,甚至称他为是“华北特号汉奸”。
     张廉云:那个时候呢,我们在天津的时候,你知道连我们,我父亲有一次带着,带着我们去看一个我们的朋友,本来都很熟悉的,看个朋友,到那以后,人家这朋友这个赵太太,见了我们一坐,你们坐着,赵太太就离开这屋子了,我们坐了一会儿,赵太太也不来,我们就走了,知道人家当时是对于我父亲当时的一种印象,那时候连我们小孩一听说卢沟桥打仗,咱们的战士怎么英勇,我们都是激动的,都是这样的,你想当时这个日本人已经欺负到这样的程度,大家是要抵抗,怎么父亲跟日本进行和谈,而且我父亲留在北京了,老百姓的不理解,我能完全理解,可是我们心里边也非常清楚,我父亲绝对不是,不会是那种人,他是奉命留下。
     马鼎盛:对于这一段历史,张自忠将军的老上级冯玉祥心中有数,他在《痛悼张自忠将军》的文章中特地说明,在北平苦撑之际,有人以为他真要混水摸鱼,当时我就说,他从小和我共事,我知道他嫉恶如仇,绝不会投降敌人,就在日寇进入北平的一周之后,《北平晨报》刊登了张自忠的辞职声明。
     马鼎盛:一个星期很快就报上登出来辞职,他就到了德国医院,因为他在这一带,德国医院有很多人,也熟悉啊,他就找了他的一个副官,就跟福开森来讲,福开森可能是个中国通,可能在中国也收集一些文物收集什么,他是这样,过去跟我父亲有熟悉,他就把他留在他家,在他家住了一段。
     此时的北平已经处于日军控制之中,出入城都受到严格的检查,在美国人福开森的帮助下,张自忠得以化装潜出北平,逃脱了日本人的追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