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抗日名将张自忠女儿亲述:父亲牺牲并非想表清(3)

马鼎盛:《六十岁月 五过宜昌》,这篇文章是张廉云为了纪念父亲写的,对于宜昌城,张廉云怀有特殊的感情,1940年,张自忠将军阵亡后,他的灵柩曾经在宜昌的东山寺停留三天,在当年的一篇报导中记述道,由东山寺直至江边,千家万户争于街头设祭,除此之外,送葬时沿途也是人山人海,尽管当时日寇的战机就在头顶叫嚣,但是送葬的军民却没有一个人躲避,国民政府为张自忠举行隆重的祭奠大会,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也都撰写了挽联,在随后的岁月里,无论是张自忠的出生地山东,还是战斗和殉难之地湖北,以及安葬地重庆,每年也都举办大型的纪念活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抗战英烈。
     张廉云:当时的国民政府,那是有很高的礼遇的,它有几个命令,我父亲原来是中将领上将衔,不是上将,这后来作为上将,再有就是他的这个材料入国史馆,他将来要举行国葬,宜城这个名字改成自忠县,它有一系列的表彰,那个时候国民党政府的一些,从蒋介石这些人,冯先生、孔祥熙这些人都上船上去祭去,这个确实是挺高的礼遇了,后来这个父亲在梅花山,临时,底下是把棺材放在土上头,外头一个坟,这叫权厝,没有入土,也是举行了很大的,盛大的一个这个葬礼吧,所以这个已经是,作为军人的话,它受到的荣誉是很高的。
     我叔叔原来不大,就觉得国民政府已经有了这个证书,有了烈士证明,有了材料,解放以后,叔叔没有再申请,在咱们人民政府拿到烈士证,没有,1982年,我才悟出这个理来,悟出这个理来,我就觉着,怎么也得有个烈士证啊,我就到了山东,到了,因为是山东人嘛,到了山东民政厅拿到了烈士证。
     1940年11月,国民政府在重庆为张自忠将军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然而,由于照顾身患重病的母亲,远在上海的张廉云没有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一个月之后,张廉云第一次来到重庆梅花山。
     张廉云:我就记得,我到那个梅花山的时候,一转,一下看见那有一个坟,当时就哭了,当时就哭了,就一边下了车以后就上,上这个山上,一个小山坡跑,跑着跑着就趴到地下,这一场哭啊,心里边就怎么。我们有点回避谈什么父亲怎么受伤,怎么作战,我们那个时候很回避谈这些问题,因为太伤心了,所以回避谈这些问题,我倒觉得父亲牺牲,鼓励着我跟我姐姐,我们怎么样的更努力,独立、进步,追求进步,爱国,这个力量强大极了。
     张廉云一直渴望能像父亲一样,走上抗战前线,1943年,她离开沦陷区上海,前往西安,不久之后,张廉云来到宜城,这里是父亲张自忠殉国之地。
     张廉云: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是1944年的春天,我到了宜城去看了一下我父亲殉国处,当时宜城山上就有了一个碑,就是,张上将殉国处,这个碑已经有了,山下边张上将同难官兵公墓这个已经有了,我第一次去同难官兵公墓,是当地的老乡给我讲,说是一打仗,这个老乡啊,都跑到山里头去了,等着打仗完了,日本人走了,完了,他们帮着军队来收理这个战士的遗体,所以收了以后,就后边自然就堆了这么一个坟,后来就叫张上将同难官兵公墓,至于这个坟里边,葬着多少人,谁也说不清楚,看到同难官兵公墓我们心里比边非常难过,父亲这是碑上有名了,这是无名英雄,也许他的家人,他的母亲,他的妻子,他的儿女还在盼着他回来,可是不知道他已经身葬异地,永远也没有个姓名了,我们确实感觉着,每次对这个同难官兵公墓,特别特别的到那去行礼,去致敬。
     1945年8月,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终于迎来了胜利,那个时候,张廉云已经是一名进步学生,她一直清楚地记得,日本宣告投降那一天发生的事情。
     张廉云:我在重庆,我说我要到成都去一趟,我要去看看我的哥哥嫂子,走到半路了,我现在不记得是个什么地方了,我就看到那个当地的老百姓热闹极了,这个好像是有了什么大事,喜悦的大事了,当时啊,车停下来,司机就下去了,问了问,回来司机就告诉我,听说日本投降了,然后我们坐着车就又走,听到日本投降了,我当时就想起了陆游的一首诗,叫《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说日本投降了,我说我也得告诉我父亲,就自个心里边默默地那么说,在车上我就说,爸爸啊,日本投降了,咱们胜利了,我心里边默默地这么讲,一边说我就一边哭。
     马鼎盛:1940年5月6日,张自忠挥师东渡襄河与日军决战,十天之后,将军英勇殉国,张自忠的老长官冯玉祥在悼念文章中说,我说尽忱(张自忠字)死得好,他不是为打自己中国人而死,他是为中华民族打日本强盗而死,这正是中华军人应当死节的时候,这才叫死得其所,这种死是无比的光荣,无比的伟大。
     张廉云:朱副官讲,只要是一打仗出去,他(张自忠)就留下遗书,等着回来就一撕一烧就完了,每次出去时候都留下遗书,说我父亲想表示自己的清白,一定要牺牲在战场。他这个说法不对,我们老家是孔孟之乡,我们家里面受传统道德教育影响太深,拿我父亲来讲,一个是忠,一个是孝,要忠于祖国,也要孝顺自个的母亲。
     张廉云:我在重庆,我说我要到成都去一趟,我要去看看我的哥哥嫂子,走到半路了,我现在不记得是个什么地方了,我就看到那个当地的老百姓热闹极了,这个好像是有了什么大事,喜悦的大事了,当时啊,车停下来,司机就下去了,问了问,回来司机就告诉我,听说日本投降了,然后我们坐着车就又走,听到日本投降了,我当时就想起了陆游的一首诗,叫《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说日本投降了,我说我也得告诉我父亲,就自个心里边默默地那么说,在车上我就说,爸爸啊,日本投降了,咱们胜利了,我心里边默默地这么讲,一边说我就一边哭。

(责任编辑:admin)